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比如在上完《世纪宝鼎》一课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题。A、假如让你代表中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然后,写一段导游词。B、如果让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你准备怎样设计?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C、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这种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实践型的作业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笔者尝试过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1、续写。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2、改写。积累优美的词句,也是作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在学习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内容做进一步深化和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3、做资料卡。在学一篇课文之前,便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样的,卡须有一定厚度,以便学生整理保存,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财富。4、写观察日记。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5、画图想象。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笔者运用画图想象这种方式。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6、办小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7、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三顾茅庐》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实践性作业形式很多,这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另外,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业评价方式,不单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果,还要与作业方式改革相呼应,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等纳入评价内容。这类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应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教师要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
何淑霞,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