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765

  

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

◇ 卢 勐

  市场经济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的时候,一股拜金主义的逆流随之涌动。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家园却成了一片荒漠。生活中不少人精神滑坡、道德退化、思想堕落、良知泯灭。为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并强烈呼吁: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这样,培养人才的学校便成了主渠道,成了重中之重。任何时候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都不容漠视。学校不能急功近利,两眼只盯着分数看,而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教好书、育好人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天职。下面我从一名语文教师的角度对学生德育渗透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众所周知,语文是具有思想性、工具性、社会性的基础学科。毋庸置疑,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本任务。与此同时,还必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思想内容深刻、艺术形式完美的精品。这些精品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观点还有利于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高雅志趣的发展。比如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李白,一生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浪漫诗篇,这些诗格调高昂、内容乐观,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报效祖国是时代和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再比如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新时代的学生通过对鲁迅的《祝福》的学习,能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真正看透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凶残本质,从而在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爱和恨,自己的思想、灵魂也会从中经受洗礼,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德育,也可以渗透德育。
  二.不同文体德育渗透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不同的文体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德育渗透的方式也不同。
  1.记叙文、议论文的德育渗透直截了当。因为记叙文、议论文中作者的立场鲜明、感情明朗,学生能从文章本身明辨是非善恶,识别真假,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比如人所共知的《记念刘和珍君》,学生能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同时也不能不为刘和珍等爱国学生的牺牲和大无畏所精神感动而生敬意,并从中汲取执着的爱国力量。再比如刘少奇的《个人和集体》,让学生懂得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抛弃个人主义,走出自私自利的泥潭,步入个人和集体相得益彰的广阔天地。
  2.说明文中也可渗透德育。不过这种渗透不是直截了当的。需要透过表面深入挖掘,展开联想并加以合理的引申。我们知道,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手段的文章。其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不像记叙文、议论文那样着重表达主观的思想感情。尽管如此,我认为说明文教学中仍可渗透德育。我教《眼睛与仿生学》时作了适当的发挥、延伸: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没有人才和科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经济的腾飞,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异想天开。1999年,美国将罪恶的导弹投向了中国驻南使馆,这起震惊世界的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美国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为所欲为,靠的是什么?是它遥遥领先的科技、军事、经济优势。暂时落后的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是唯一的出路。自尊才能自强、自强才能自立、才能不受欺凌。三烈士的鲜血擦亮了国人的眼睛,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变深仇大恨为爱岗敬业,同仇敌忾、励精图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这就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清醒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强自立,只争朝夕,才能不负祖国,无愧人民。结合时事的剖析、讲解,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爱国情操一道升华。
  三.德育渗透的广泛性与持久性
  分析课文时可渗透德育,其他途径也行之有效。比如定期举办演讲、辩论赛、朗诵会、讨论会等形式的活动,能陶治学生积极进取的美好情操,培养健全完美的思想品格。同时,学生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塑性大,容易“近墨者黑”,再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因此,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贯穿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容忽视,必须长抓不懈。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思想德素质将不断提高。
  
  卢勐,教师,现居贵州铜仁。

语文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