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830

  

《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愁情赏析

◇ 赵 颖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一部《稼轩词》,几乎就是一部英雄交响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部交响曲的一个慷慨悲凉的音符。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此词,依然热血奔涌,不仅能体味到辛词慷慨纵横、龙腾虎掷的不可一世之概,更能感受到其雄大气魄背后的千载悲情。
  一.英雄无觅的无尽哀愁
  公元1204年,65岁的辛弃疾被掌权的韩侂胄起用。第二年任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招募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43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这首《永遇乐》词。
  起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倒装的运用,虽是声律的需要,但更是表意的需要。倒装既突出强调了孙权是英雄,又突出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心酸。
  呼唤英雄是因当世没有英雄。当辛弃疾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发此千古浩叹时,我们能感觉到他内心无尽的哀愁。历史流转,不仅淘金了万古英雄汉,也吹尽了舞榭歌台的几多风流。斜阳依旧,陋巷寻常,想当年,铁马金戈,可如今,那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又在何方呢?
  南宋风雨飘摇,又到哪里去寻觅英雄的影踪呢?他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却只能热泪横流,无遮无拦,悲情四溢,难与人言。世无孙权刘裕之英雄明君,又无容英雄稼轩之空间,奈何?
  二.山河破碎的无限怨愁
  南宋时期,中原沦陷,生灵涂炭;朝廷软弱,偏安江南;爱国诗人,壮怀激烈,登楼北望,悲从中来,山河破碎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一个时代,造就一批诗人;一批诗人,记录一个时代。辛弃疾诗词的成熟,就是战争年代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巨大创痛所催生,饱含着更多的无奈与不能说的凄苦。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独立京口,北望中原,当年烽火如在目前,但已是43年前了。英雄空老,国破依然。人生又有几个43年呢?岳飞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归的辛弃疾恰恰是“人未老,白发已萧萧”。如今的他没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可怜白发生”。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何等沉重啊,江北沦陷日久,如不迅速收复,民众就要安于异族统治,忘记自己是大宋子民了。
  出师北伐,时不我待。北固楼上,他满眼破碎的山河;落日楼头,他拍遍新旧的栏杆。万里沙场,是他永远失去的家。他只能以笔为剑,勾勒出一个萎靡王朝的背影;他只能以墨为酒,泼洒出一个爱国将士的赤胆忠心。可堪回首,那曾经的山河,满地破碎的哀愁?
  三.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愁
  杜甫感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满怀报国热望的辛弃疾连出师的机会都没有,壮志难酬是英雄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也只能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报国无门的慨叹。
  辛弃疾投归南宋40多年,有20多年被闲置,20多年任官职,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这对一心想北伐、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这份痛几乎贯穿了他的后半生和大多数的诗词中。
  《鹧鸪天》言春风能吹绿江南的大地,却吹不黑他的白胡须了。上阕雄壮,气盖一世;下阕悲凉,伤心透骨。只能将“几万字的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平戎策”换取“种树书”了。他所号“稼轩”,乃是“农家小屋”之意。历史是残酷的,有忠君之心、报国之志、将兵之能的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却只能是种地闲居,自号“农家小屋”,内心的无奈悲苦,可想而知。对于辛弃疾来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呢?眼睛一闭,壮岁旌旗拥万夫;眼睛一睁,农家小屋。眼睛一闭,梦回吹角连营;眼睛一睁,农家小屋。眼睛一闭,沙场秋点兵;眼睛一睁,农家小屋。正如他在《满江红》中所说“笑尘埃三十九年非……旌旗未卷头先白”,内心的悲凉,更与何人说?
  一柄利剑一支笔,半生戎马半生情。辛弃疾是一个拿笔的剑客,舞剑的书生。虽终不能横戈马上,却一不小心做了词里的将军。他用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他用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他用血写刀刻的笔力镌刻了中华爱国历史的长空。他是一位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的词人,他是一位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英雄。
  壮声英概,震荡了中华忠义的天空;悲情千载,辉映着民族历史的光辉。历史疏影横斜,忠义暗香浮动,穿越千年迷雾,稼轩芬芳如故,并将永焕异彩。
  
  赵颖,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京口北固亭怀古》之愁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