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用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阅读能力
分析训练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练习把整篇文章分解成为几个部分,几种因素。然后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分析的训练。例如分析段落结构、分析思想内容、文章特点等。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有具体,细致的了解。综合训练与分析训练正相反,是在分析训练的基础上,把文章的各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因素联系起来,以获得整体的本质的认识,这就是综合训练。如《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这样几道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
1、文章的开头交代太行、王屋两山的面积、高度与位置的作用是什么?2、愚公移山时遇到哪些来自自然和社会的阻力?他是怎样对待的?3、愚公妻的献疑和智叟的笑,其性质是否一样?4、愚公被高山所阻,为什么不选择搬家而选择移山?这是不是说明愚公“愚”?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架起了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桥梁,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了深刻理解文本的目的。
二.用不同的文体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化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把零散的,无系统化的知识,组织成为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各种语文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被肢解了的,不易记忆,又不好运用。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性地整理好,使其系统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较直观、系统的认识,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整理的方法如分析比较法,分类归纳法、条理连接法等。通过分析比较法,可以认识各种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写作消息的六要素也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类归纳法,可将相同性质的知识归在一起,分成几大类别,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如将文章分为现代文与文言文,或按文体分为记叙文类、说明文类、议论文类与散文类等。通过条理连接法,可将各类知识加以排列,找出线索,理清脉络,按各种不同关系结成网络知识的系统化。
三.让丰富的想象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读者按读物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文字表述,然后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表象,在脑子里再造一幅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词句,想象出文中毛泽东主席站在北国千里雪原上,欣赏北国雪景;想象词中刻划的雄伟壮丽的长城、波涛顿失的江河、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天争高的丘陵,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作者在构思各类文体文章时的思路是不相同的,阅读时要按作者的思路去想象。读小说想象情节的发展,读议论文想象补充论据,读说明文想象说明的顺序和说明方法。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作者要组织成篇时,思路也各不相同。由于作者思路的独特性,也就构成了各自作品的独特风格。随着作者独特的思路与想象,就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特点,同时又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现在的各种测试题布置了大篇幅的阅读题。如不提高阅读速度,学生极有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测试题内容。所以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余红波,教师,现居甘肃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