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792

  

开放性阅读与效益性阅读

◇ 王海波 丰晓岚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课外读物、电视、网络已经进入学生的主流生活。对于流转于生活中的大量科学文化、经典人文,许多学生虽然进行过阅读,但是却丧失了获取知识的愿望,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对此,科学地引导学生变无序的、开放的阅读为有序的、效益性的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规范的教学时间的缩短,中学生课外时间延长,许多学生自我阅读时间也延长了,购买五花八门的读物,即使在教室里也经常会发现许多报刊,一般教师认为这是正常的阅读,既不控制,也不疏导,学生长期处于无序的、浅表性阅读阶段。阅读的目的一般有三,一是消遣打发无聊的时间,二是寻找奇闻趣事,三是追寻明星(歌星、影星、球星)的行踪。如果语文教师重视这个提高学生素养的阅读途径,就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课外阅读的无序性,体现在学生购买报刊杂志的随意性,但是,学生课外阅读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向,可以分类为:体育明星类、文娱明星类、动漫图画类、都市晚报类、读者文摘类、传奇故事类、魔幻小说类、网络游戏类。
  针对学生的阅读选择,进行科学的引导,分清不同的报刊对学生的利弊,组织学生谈谈各类读物对自己的影响,交流阅读体会,从而端正态度,自觉地放弃低级有害的读物。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课外阅读小组,交流读物,共同讨论,化无序阅读为有序阅读。
  变感性阅读为感悟阅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尚奇求异的阶段,对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具有好奇心,阅读也随之处于感性状态。对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名言警语,搜集整理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制作知识卡片,写一份读书札记或点评,写一则日记等练习,学生的阅读状态为之改变,长时间地坚持下去,能积累知识,提高阅读效率,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语文学科素养,既来自于对教科书的认真研习,又来源于对非学科主干知识的感受和感悟。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对所接触到的文学文本的理解、分析、探究,是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
  推荐专题阅读,引导学生探究。当下许多杂志都划分为小的专题,如2010年3B号《经典美文》就设置了下列几个专题:①智慧人生,②低碳经济,③青春之歌,④真情人生等等。针对5月青年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阅读,举行“我的青春谁做主”的阅读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关于青春的名言、典故、书籍,集中交流阅读体会,办一期黑板报,或办手抄报,制模型,讲故事,作演讲,或诗朗诵,利用课外活动评价表彰那些优秀的习作和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对于青春的认识和理解。
  不放弃对非主流阅读的引导。足球、文体明星、网络游戏等报刊读物,学生通常是在私下里交流,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各种兴趣,更不能让这些读物泛滥成灾。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几种阅读物,让学生写一篇阅读这类读物的感受,要求透过明星的光环找寻明星的成长足迹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感受明星的艰辛历程和人生态度。对于网络游戏、动漫作品、手机小说,也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介绍作品内容,写出阅读体会,这样,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就会加强。
  组织专题讨论,提高听说能力。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语文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而当今的学生,听、说能力一直处于劣势,既不愿意听,更不屑于说。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动漫作品、文体明星往往又是他们追求的“时尚”,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寻找这类非主流的阅读物的利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自觉地远离垃圾文化,回归到有意义的课外阅读轨道上来。
  疏比堵更有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阅读的目的不是增长阅读面,而是提升语文素养、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主流趋势分析,高考作文关注四种关系的理解分析和有效表达,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客观地说,课外阅读材料往往具有时代感,材料新颖,信息量大,而许多课外阅读材料又恰恰是社会热点和重点。
  利用报刊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时政热点、评析社会重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升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诸如矿难、地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百家讲坛、世界杯、世博会等时政热点,学生通过报刊传媒了解较多,但仍然是一些浅表的认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具体的时事进行讨论分析,要求学生写成作文或发言稿参加交流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还可以有效地使“泛阅读”变成“提高素质的阅读”。
  
  王海波,丰晓岚,教师,现居湖北团风。

开放性阅读与效益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