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06

[ 余进 文选 ]   

中考作文立意失误例析

◇ 余进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近几年,中考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成了一种时尚,给考生张扬个性和才情提供了舞台。但一些同学却任意而为,误闯“红灯”,乱踩底线,导致立意失误问题层出不穷。那么,中考作文出现立意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又应该怎样避免呢?
  
  一、立意不正确不健康
  
  1、立意不正确。所谓“正确”,就是指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思想,足以反映生活的本质,能够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且具有普遍意义。这似乎不难做到,很多同学在自己立意的正确性上似乎总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达到这一标准不在话下,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有篇材料作文要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考生认为,能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处理和谐了,就已经为构建社会和谐出力了,构建和谐社会根本就不必去管别人怎么做。这种倡导“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完全背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更有考生揭示了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失望和灰心,甚至有些敌意。这样的情绪反应出来的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偏激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以这种思想立意当然是错误的。
  2、立意不健康,即主题消极颓废,情绪低落,心理阴暗,认识错误等等。如作文题《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漏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如以“幸福”为话题,有些考生认为有钱就是幸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钱、权的向往与追求,思想格调低下。面对“读书真好”这一话题,有些考生从读书可以当人上人、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免劳役之苦等角度进行立意,与题旨相悖。这些观点和事例真则真,新亦新,但其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心寒,这样的接班人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立意要健康向上,是不是批判类的立意就不能要了呢?不是的。批判丑的,其实是对美另一种形式的呼唤。看书较多的同学知道闻一多先生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死水》。诗中,诗人酣畅淋漓地揭露、批判,甚至诅咒了如“死水”一般的旧中国,可这何尝不是诗人对美丽新中国的另一种呼唤?
  
  二、立意不鲜明不集中
  
  1、立意不鲜明,即主题模糊。文章的主旨可以明显直白,也可以含蓄诗意,但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鲜明,一目了然,决不能态度暖昧,让人雾里看花。如,2008年武汉中考作文是材料作文“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不少考生都选取了两三个素材,有的素材凸现的主题是“一句话催我醒悟”,有的是“一句话给我前进的勇气”,有的是“一句话给人温馨浪漫”……“三足鼎立”造成的主题模糊,使读者无法确定作者到底要赞美什么。
  2、立意不集中。指有的考生由于思想认识不集中,使主题分散,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析。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多个人、事、物上,写一个人、事、物一般不会有误。如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良师》,有位考生立意不集中,主题分散,既写了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又写了老师关心学生;既写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又写了课堂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还写了使全班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来想面面俱到,结果“一面”也不“到”,都不突出。其实只要抓住最后一点立意,就是最深刻的,那样文章的主题也鲜明集中。
  一般来说,应试作文几百字,只要求确立一个主题,所选材料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不能游离于主题。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心是“老师爱学生”,全文七件小事都围绕这个点展开。这个点如同一个圆心,围绕这个圆心,可以任意画出无数个圆。
  
  三、立意少角度不深刻
  
  1、没有选好角度,漫无边际。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许多典型材料,在意蕴上都有多层次引申生发的可能。作者在立意时,就需要寻找那些最适合自己精神追求的“层次”。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感想类议论文。材料如下:
  日本一位家境贫寒、自幼丧父的青年,靠母亲为人做佣人、送报纸读完了大学。他到一家公司应聘。总经理第一句话就问他:“你替母亲洗过脚吗?”“没有。”青年如实回答。总经理说:“明天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今天回去一定要给母亲洗一次脚,能做到吗?”青年一口答应了。第二天青年如约来到公司,他对总经理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多少苦。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总经理点点头,微笑着说:“明天你来上班吧!”
  由于题目要求比较灵活,所以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谈感想:①谈应聘者的素质要求;②感受天下父母心;③从日本企业管理人员的人才观念谈起;④感谢母亲。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漫无边际地去谈感想。这样就需要作者去选择一个最佳角度,去观察、开掘、表现对材料的感受,体现材料的价值,显示作者认识事物的独特思路和独到见解。
  2、立意不深刻,浅尝辄止。如果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地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通过形式洞察内涵,看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如以“痛苦”为话题作文时,不少考生都尽情倾诉生活带给自己的痛苦,而没有在对比之后纵向挖掘。而有的同学则提出了“生活在蜜中的我们要珍惜‘痛苦’、珍惜‘磨难’,才能适应今后复杂残酷的竞争”的观点,立意就很意味深长。
  对于同一问题或事件,若只限于“是什么”、“有什么”,认识和看法就会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一类的深层次问题,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开掘深层意蕴,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一般说,写人为主的文章,应该找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思想根源、精神动力;写事为主的文章,应该找出事件的思想意义中最具现实价值的那一部分。
  
  四、立意不合时不新颖
  
  1、立意不合时,即没有时代气息,不合时代生活的主流。囿于社会阅历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在立意时都保持着传统性,多伤于俗套而流于空泛。如中考作文题《今日家事》,不少考生就写发生在家的普普通通的事,如搬家、买彩电、装修房子、包饺子、搞卫生等,尽管记叙详尽具体生动,但仍得不了高分。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考生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注入时代的气息。比如说搬家,什么时代都会发生搬家的事,但每个时代的搬家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有位考生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文章用对比手法,过去爷爷搬家只有一口皮箱子,还是旧的,现在家里搬家要请搬家公司。作者从这种变化中捕捉到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立意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
  2、立意不新颖。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立意,很多考生不关注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观点和理念的更新:老生常谈的多,人云亦云的多;观点似曾相识,事例千篇一律。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了自己被“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经过爸爸妈妈“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最后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愿望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颖。
  总之,若要立意新颖,就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通过新的视角、新的视点、新的体验,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如在抗洪救灾活动中,家人积极捐钱捐物,你被感动,想以此为题作文。如果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角度直接立意,就很有可能使这一素材成为俗材。有位同学从反面立意,却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他拟题为《我们家的“葛朗台’》。先写父亲平时如何吝啬,然后再写父亲在救灾中的慷慨解囊,对比之下,这一看似平淡的材料焕发出光彩。

中考作文立意失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