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在生活和教学中的言行进行记录,编纂了《论语》,其中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尽的记录和描述,对后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现代意义的解读,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孔子 教育思想 现代意义
一、有关孔子及其历史教育地位的总体概述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率先打破了私塾的贵族教育模式,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并且提倡“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也就是进行大众化的教育和全民的普及化教育,孔子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为国家管理培养人才,从而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孔子主张教育使用“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和“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注重学生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全面发展;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进行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孔子推崇“尊师重教”的思想,并且相信“教学相长”的真理;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扣其两端、举一反三”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更是闪烁着现代教育的光芒,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的本质都是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和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高校的人性化教学和人性化关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论语》是对孔子思想的重要概括和总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品,本文我们将对《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从而指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意义的解读
(一)孔子的言传身教和师德典范的教育思想
回忆孔子的一生,孔子对于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的,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学习来传授各种技艺性的知识,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言传身教。孔子一直强调作为老师只有自己端正才可以教育学生,这在《论语·子路》中有所体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教育工作者只有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和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曾子还提出了正己的办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增长才干知识,提高思想觉悟,才可以对学生进行真知教育。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至理名言,这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做到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论语》中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孔子不仅是这样说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做的,《论语》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曾经师从师襄、老子、郯子、长弘,并且都态度谦恭有礼。正是孔子的这一言一行,以身作则的习惯,对于自己学生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在孔子众多的弟子当中,有很多才能突出的学生:德行方面表现比较好的有仲弓、闵子骞、颜渊;语言方面比较好的有宰我、子贡;办事方面比较有才能的就是冉有、子路等。孔子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孔子死以后,孔子弟子们在埋葬孔子的曲阜城北泗水岸边以父亲之礼为其守丧三年,其中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丧6年。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广大教育职业者的重要道德特征体现,这也是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孔子言传身教的典型事例为当代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教师做到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才是最有利的教育途径和力量。反思我们现在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高校研究生毕业,思想还不那么成熟,总感觉自己是高学历,就把自己高高在上的捧起来,分割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颐指气使。其实一个人的能力的大小和年龄是没有绝对的联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德行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妄图通过一个教师的称号就赢得他人的尊重是一种盲目的错误思维。
(二)孔子的因材施教和特长发展的教育思想
基于学生不同的资质和特点进行有所区别的教育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特色培养”。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讲述一些高深的道理,对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应该讲述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了同样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情,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对于孔子这样的回答,学生公西华就感觉迷惑不解,孔子解释道:“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对于同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孔子就采用了不同的回答,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教育。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对有关学生问“仁”的回答也是不尽相同,其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怒,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纫。”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情况和思想境界来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回答。颜渊是孔子的大弟子,已经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对待他人不够尊敬,不能体谅他人,所以孔子教育他要忠恕,要能将心比心推及他人;司马牛因为脾气急躁,喜欢乱说话,所以孔子就告诫他要做一个仁人,就需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樊迟是那种比较鲁钝的人,所以孔子对于他的仁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爱人。孔子对于四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了深浅不同的回答,但又都符合仁的概念和要求,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孔子所提倡和坚持的“因材施教”原则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具体的要求和教学方法会有所改变。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待学生就应该像孔子那样平易近人,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弥补学生的不足,发挥其优势,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孔子的诱导启发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这里的“愤”就是指学生在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积极思考,急于解决但是又想不通的矛盾心理。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启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也就是所谓的“启”。要想弄清楚事物的本质,就需要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但盲目的思考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需要教师适时的提问和指导,这样学生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孔子对学生启发性教育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对学生子路的教育,孔子经常针对子路的好胜心强和自负才高的特点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孔子启发子路不要不懂装懂,为了好胜心而害了自己,应该实事求是。另外,对于颜渊的好学孔子进行了称赞,颜渊对于老师所讲的一切问题都耐心地听,没有任何的怀疑和疑虑,很愚钝的样子,但回去以后一个人进行深思,往往也会有所发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子贡是自愧不如。
现在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是我们现代教育中的可以借取的地方。
三、结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作,是对孔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重要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的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孔子教育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焦玉莉 阮巧玲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重要启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
[2]李晓斌 试析孔子德治思想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
[3]王世农 刘庆宏 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朱东根 论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