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儿”是西北高原独特的民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的歌唱形式为独唱或对唱, “花儿”的唱词浩繁,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文学艺术价值极高。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甘肃“花儿”歌词内容的写实性、叙事性、抒情性及衬词衬句的文学和艺术特点,其次立足于“花儿”文学的历史价值,针对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提出如何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甘肃花儿 文学特点 衬词衬句 传承保护
一、甘肃“花儿”歌词内容的文学特点:
“花儿”是多民族文化演绎而成的独具风情和魅力的民间艺术之花,“花儿”的歌词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状况。
甘肃“花儿”从内容上可分为:生活“花儿”、本子“花儿”和情歌“花儿”。
(一)生活“花儿”的写实性
生活“花儿”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花儿”。
例如:控诉旧社会生活的悲惨和穷困状态的“花儿”:
衣裳破了破着穿
鞋破了麻绳拉连着
日子穷了穷推着
往后的日子(哈)盼着
例如,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花儿”:
毛主席派来了土改团
解去了穷人的难寒
当牛当马的几千年
黑云里才见了蓝天
这首“花儿”反映了农民土地回老家的喜悦和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二)本子“花儿”的叙事性
所谓“本子花儿”是指成套的“花儿”,这类花儿种类繁多,歌词素材基本来源于古典文学著作、通俗小说、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传统戏剧等这四大类型。这类“花儿”内容连贯,富有极强的叙事性。
如唱《水浒传》的“花儿”:
孙二娘梁山上卖酒(哩)
武松哥要住个店(哩)
阿哥是行客就走(哩)
你说下阿一天见(哩)
(注:在河州方言里一般尾追词喜欢加个“哩”,语气词,一般就是“呢”的意思,前两句先用水浒里面的人物故事叙述,作比较,然后引出自己的意思,“阿哥我是个游客,说走要马上走了,尕妹你到底‘阿一天’[哪天的意思]才肯见到我呢?)
这类花儿大部分是利用叙述故事作为文本,但主题部分仍然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可见爱情在“花儿”的唱词中,占有主导地位。
(三)爱情“花儿”的抒情性
爱情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爱情也成为“花儿”演唱的主要内容,从原古起就有“以歌求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用“花儿”追求爱情的真善美,情歌是“花儿”的主体。“爱情花儿”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因此,其作品数量也最多,唱“花儿”的人懂得,对对方的赞美胜过于对异性的追求。
如这首:河州大令《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
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菜 不要割 就让它绿绿的长着
哥是阳沟着妹是水 不要断 就让它慢慢的淌着
阿哥是眼睛着妹是泪 不要眨 就让它亮亮的闪着
亲亲热热地说下的话 不要忘 实实嘛落落的记哈
(注:‘实实落落’‘牢固,深刻’的记着。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人民都能唱上几句的花儿,它反映了丈夫和妻子的甜蜜生活和夫妻之间愉悦和谐的情景,生活和和美美,日子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表达。)
二、甘肃“花儿”衬词衬句的文学特点
(一)不同的衬词衬句,决定了“花儿”不同的音调音色和不同的曲令风格。
人们赞美“花儿”是中国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是因为花儿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歌形式的奇特格律,衬词衬句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所谓衬词衬句,就是在花儿歌唱的曲首、曲中、曲尾,为了起音换气、转调和情感表达的变化,加入了:“个”、“者”、“了”、“是”、“呢”、“哩”、“哈”、“哎”、“呀”、“哟”等一些语气助词,以及“我的花儿呀”、“阿哥的白牡丹”、“阿哥的憨墩墩”、“阿哥的大眼睛”、“山丹花儿开”等附加语句,作为曲子的陪衬部分唱出,这样便使花儿歌唱极其富有特色,听起来更加优美,抒情。但更重要的是在花儿中加上不同的衬词衬句,使“花儿”呈现出不同的音调音色,形成不同的曲令风格。
例如,《河州大令》的典型代表《上去高山望平川》:
(呀哟)上去(个)高山(哎呀)山(者哟阿)望(耶哎)平(了)川(呀),
(哎哟)望平(了)川(呀嘛),
平(呀)川里(哎嗨)有(呀)一朵(呀)牡(呀)丹,
看去(是)容(呀)易(者啊哟)摘(耶哎)去(是)难(呀),
(哎哟)摘去(是)难(呀嘛),
摘(呀)不到(哎嗨)手(呀)里是(就)枉(呀)然。
可见,衬词衬句在“花儿”中不仅起的是换气、转调和表达情绪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它是反映不同花儿曲令、不同风格特点的重要标志。衬词衬句是“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表现其山野歌唱的独特特色。
(二)河州方言的语言特点是在“花儿”唱词中加入衬词衬句的必然原因。
“花儿”中衬词衬句的运用,与河州方言不同于普通话的语序有直接的关系。普通话得语序是:主——谓——宾,河州话的语序是:宾——主——谓,形成倒装语序。如在普通话中“你来吃饭”,在河州方言中就是“饭你吃来”,平时口语中又常常把主语“你”省去,加一个衬词来疏通意思,最后变成语序为“宾语——衬词——谓语”,“饭吃来”变成“哎,饭(哈)吃来”的句型。又如普通话中“你给我……”或“你给你……”的句式,在河州话中就会省去“给”字,而加上衬词“哈”来完成这个特殊句型,如“你我(哈)摘的个大杏子,你我(哈)摘的个大苹果”,如去掉这些衬字,就失去了它独有的地方特点和味道。河州方言中的语序倒置现象使得口语中必须夹杂许多衬词、衬句来完成语意的表达,“花儿”唱词中之所以要镶嵌许多的衬词衬句,其原因就是河州方言的这个倒装语序特点决定的。
(三)衬词衬句的文学特点
1.曲头衬词衬句的呼唤性
“花儿”一般在曲子的开始有一个“哎”或者 “哎哟”为衬词的漫长尖锐的拖腔作为引子,它是一句很长的颤音,有时和着苍凉,忧伤的独特音色。常常要一口气唱完这一句很长的音,唱到高音时用假音,婉转而高亢,开阔而清澈。
2.曲中衬词衬句的连贯性
在曲子中间加上一些 “哎”“哟”“呀”“们”“了”“是”等滑音和装饰音的衬词或字,若“花儿”歌手即兴将这些衬词加的非常微妙,就会使整个曲子改变了特色而更加动听。如《白牡丹》中的“阿哥的白牡丹呀”和《水红花令》中的“水红花的尕妹妹”始终贯穿全文,起着连接上乐句和下乐句的作用,以及上乐段和下乐段的过渡作用。
3.曲尾衬词衬句的延展性
曲尾衬句是根据花儿唱词的内容,情绪延伸演绎出来的,分长句和短句两种,长句衬句如《大眼睛令》中的“我把我的大眼睛哈想着,我把我的憨墩墩哈想着”。如《水红花令》中的:“我的水红花的大哥哥,哎哟,你走哩吗?尕妹是个孽障的人哟”等。此类衬句有的是与唱词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对曲令乐曲上的延展,唱词内容上的补充;有的在内容上与唱词不一定有直接联系,但在情绪感染上是相呼应的,这种拖腔似的曲尾衬句,与乐句的反复变化、重复结合,使乐曲得到较大的延展和扩充,使不同地区的花儿曲令的个性更加鲜明,也使的“花儿”的歌唱更加自由奔放。
4.保护和传承甘肃“花儿”,让“花儿”继续那样“红”!
通过对花儿歌词的文学性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我们也得出结论:“花儿”是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甘肃“花儿”将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人的心扉,相信这朵艺术奇葩将会越开越艳,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