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钱与地位在《傲慢与偏见》是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影响因素,文中男士如何挑妻子,女性如何选夫君以四种典型的婚姻模式呈现。小说诠释的婚姻观并未随简·奥斯汀的时代隐去,在现代男女的择偶问题上,“剩女”的“高富帅”情结凸显的依旧是对爱情、婚姻与金钱、地位的权衡。
关键词:婚姻 金钱 爱情
长久以来,无论是在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里,关于婚姻,都有一条极为近似的准则——门当户对。这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的是婚姻的物质基础,即金钱和财富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对几种典型婚姻关系的纠结进行描写的《傲慢与偏见》,是作者简·奥斯汀借以表达其超前的婚姻观念的方式,她认为,幸福的婚姻=爱情+金钱。而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因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转变而催生的“剩女”对自己的先生要求就更为具体:将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等诸多因素融合,总结为三个字:“高富帅”。跨越文化界限,“高富帅”择偶标准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价值参照理念在历史的轮回中是否不谋而合?
一、《傲慢与偏见》中的择偶观
(一)受荷尔蒙驱使而爱的莉迪亚
英俊军官韦翰在文中被描述为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幽默风趣讨女人喜欢的人。这样一个“女人杀手”,曾经诱骗达西的未成年妹妹乔治安娜,又一度对伊丽莎白有所企图,最终与十五岁的轻狂女孩莉迪亚走到一起,而促成这一正果修成的最重要的原因并非出于韦翰对莉迪亚的爱,而是达西的慷慨投资。受生理驱动走到一起的莉迪亚和韦翰婚后能否持续激情?在没有金钱保证的情况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或许在她的青春岁月里,会不断尝试寻找更让她心动和行动的男子。且不谈这场婚姻的未来,从莉迪亚初衷来看,爱情的源头就是“帅”,婚姻的根基就是“富”。
(二)因为有爱所以幸福的简
王子与公主的爱可以称为“因为爱所以爱”,王子与灰姑娘的爱亦可以如此。彬格莱对简的殷勤,完全出于一见钟情,众人看来,简的美丽容颜、单纯个性、个人涵养被认为是具备了找一个称心如意丈夫的突出优势,但她却貌似简简单单地爱上了在别人看来外貌、财富、魅力上都远不如彬格莱的达西。在达西这个典型的高富帅影响下,彬格莱与简的走到了一起。在彬格莱与简的爱情故事中,达西的高富帅身份使得他的意见产生了特殊的价值,起了关键主导作用,间接促成了一段虽不精彩但也美好的婚姻。
(三)因为坚持所以收获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表现的正是奥斯丁的婚姻观。傲慢的达西和对达西有偏见的伊丽莎白,富有的达西和对达西财富不屑的伊丽莎白,因为真爱放下架子告白的达西和因为相知摒弃偏见接受达西的伊丽莎白,几番攻守、妥协后牵手,这样的组合是极吸引人眼球的,毫无疑问,财富和爱情的完美结合,就是完美婚姻的前提、基础、动力、保障。
(四)因为现实所以结婚的夏洛特·卢卡斯
做一个明智而现实的女子,尽管不那么明媚,至少,可以稳定富足地生活下去,这就是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特在选择丈夫时给自己的明确目标。因此,当伊丽莎白开玩笑似的顺手把柯林斯推给她时,这个奥斯丁时代的中产阶级“剩女”欣然接受,对她来说,“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面对柯林斯的种种,夏洛特总能自我疏导与调节,这种婚姻作为中意的保险柜,能确保她丰衣足食,且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恐怕只是找个机会不好的借口罢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安逸与稳定,正是她的婚姻“目的”。 在夏洛特的爱情故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婚姻故事)中,对这个女子来说,高富帅的标准其实已很奢侈,但作者还是毫不例外的让这个女人也实现了这个梦想。这种天上下大雨般的高富帅丈夫的馈赠,与其说是作者的慷慨,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这一高富帅未来丈夫梦想的普遍,普遍得让人恍若就是今天。
二、“剩女”与“高富帅”
(一)所谓“剩女”
在百度百科里,对“剩女”定义是这样的:“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有的自身条件较差。”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选择继续学习深造,或在竞争激烈的职场打拼,而忽视了爱情的经营,造成所谓的"剩女现象"。因为年龄、社会和家庭压力等原因,“剩女”们将爱情目标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自身条件越好,对恋爱或者结婚对象的要求就越高。突出的80后女性作为资深“剩女”代表,具有鲜明特征,有果敢、独立的一面,也有面对各种压力的迷茫。能明确地定义爱情与婚姻,她们憧憬爱情,却又恐惧婚姻,在“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的警句引导下,坚持让自己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
(二)所谓“高富帅”
“高富帅”,今天的读者在再看《傲慢与偏见》时情不自禁会想到的词。事实上是这样, “ ‘高富帅’是最近新出来的一个网络词汇,在各大论坛,贴吧高频出现,对应于“屌丝”即“穷矮丑”。它形容男人在身材,财富,相貌上的完美无缺。这样的男人往往会博得众多女性的青睐,在恋爱、婚姻中获得成功。”
三、《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择偶观与现代社会“剩女”的“高富帅”情结
放眼纵观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爱情婚姻的问题上总能依稀看见一些奥斯丁时代的文化影子。有人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快乐,有人冷静面对现实,只求安稳;还有人大胆追求爱情,为理想的婚姻奋斗着。简·奥斯汀对婚姻的认识,对现代女性的影响是持续的。在《傲慢与偏见》中,富有和英俊都不是爱上一个人的理由,当双方感情中有一方以“傲慢”的姿态对待另一方时,容易产生偏见,傲慢和偏见都不能产生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再有婚姻,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都不是幸福的婚姻。物质因素对18、19世纪的英国婚姻生活是极其重要的。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感情也会不自觉地屈服于金钱。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对“剩女”的产生有极大的影响,是“剩女”婚姻观形成的强大推手。“门当户对”是对婚姻的平衡,婚姻作为两个家庭(家族)的大事,已不是简单地讲究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相近,外表、年龄、工作、教育程度等,还包括双方的价值观、成长背景、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一致,只有匹配度较高的组合,才有较高的几率成为幸福家庭。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人们追求幸福婚姻的目标是不变的,尽管交织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但“爱情+金钱”的经典模式无疑是幸福婚姻的永恒标准。《傲慢与偏见》时代的婚姻标准与当今时代爱情价值观的不谋而合,究竟是人类的文化传承、还是历史的现实延伸?是跨文化跨历史的心心相印的会心一笑、还是审自我忖现实后的坦然妥协?
参考文献
[1]剩女[N/OL] 百度百科,2012-11-09
[2]高富帅[N/OL] 百度百科,2012-11-17
[3]翁晓波 蓝婧 高校宿舍楼挂出另类“毕业留言”[N].武汉晚报,2012-05-15(7)
[4]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M] .Stockholm. Continental Book Company AB, 1964
[5]Jane Austen 孙致礼译 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