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体育文学拥有漫长的演变史,并在文革以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其价值观念的定位也不断处于革新之中,道德评判价值体系的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树立成为当代体育文学的主要特色。本文立足于体育文学的发展史,对当代体育文学价值观念定位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当代体育文学 价值观念定位 道德评判 人文精神
体育文学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影射着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点滴,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时代风貌,敏锐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我国当代体育文学正是以此为引领,以道德价值评判、人文精神等价值观念为基准点,延伸了体育文学的自由创作空间,取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体育文学以多方面的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记录历史发展进程,对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文化以及思想层面的多元化解读,由此形成了体育文学独特的风格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道德评判价值体系的构建
体育文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革命发展需要,在文革期间它受到了极度扭曲,无法真实反映时代风貌,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彻底打破束缚恢复了自由。体育文学道德价值评判体系的重构也是在文革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当时我们不仅缺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力作,而且也缺少从运动员灵魂出发,展现他们精神世界的作品。韩国申向星在其著作《论体育文学》一书中,以韩国体育文学的现状为出发点,阐述了韩国体育文学的发展和创作实际,并以日本体育文学为对照提出了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的建议。该书的问世使得我国学者深刻认识到我们在此领域的不足之处,产生了一大批实力派体育文学作家,包括刘心武、李修玲以及赵瑜等,他们都是卓有建树的体育文学作家。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一股反映体育风云和反思文革体育的文学潮流,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关注焦点,将重心转向了客观审视和深度思考,体育文学的价值诉求发生了变迁,但这种价值诉求的演变不够深刻和彻底,大部分都是在对主体的张扬和批判过程中实现社会道德的评判,这种道德评判依然停留在较浅层面,缺乏深度的理性思考和分析。
事实上,此时的体育仅仅是彰显主题的一种手段,完全可以用别的社会活动来取代,并没有赋予体育太多的内涵,比如楚尘的《体育课》中对抢球的描写只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而已,在小说结尾作者十分明确的指出,体育课只是属于特定时代里的一件偶然事件,它的价值就在于引发了一系列其他事件,它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这种类型的文学只不过是对文革历史的反思文学。由此可见,体育文学发展初期其实同其他文学类型一样,具有依附性,但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完善,直至今日,体育文学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如何重构当代体育文学的价值评判体系才是研究体育文学的要义所在。
二、人性的回归
“文革”时期,有关人性的看法和理念依然比较薄弱,只有少数涉及爱国主义和革命牺牲精神的文学题材。而这些触及人性的作品又被深深地打上了阶级烙印,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思想的传播工具。而其他有关人性的辉煌和其他的优秀思想几乎都被人为抹杀了。在文革十年期间,个人崇拜现象和阶级斗争不断涌现,这些思想严重搅扰了人们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点,大部分无产阶级,普通民众和部分知识分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残害。像《正气歌》、《线》以及《又为斯民哭健儿》这类的体育文学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这类体育文学不仅真实再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而且揭露了亲情淡薄、友情荒漠等客观现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希望构建一个自由美好的人性社会。
有关人性的呼唤和思考在当代体育文学中还大量体现在对自由、民主、和平以及博爱等真善美的追求上,还有大量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渴望,希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现代化建设环境下开辟体育文学的自由发展空间,此时的体育文学被更多地赋予了崇高、人权、自由、博爱等人性主题色彩,而传统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等思想主题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人们对自由、和平、公平的体育文化氛围的追求日益强烈。
客观来讲,对体育内涵和体育精神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人文精神的重塑,势必会导致不必要的文学断层。体育活动属于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高尚、健康以及文明等显著的文化特点。随着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大多数作家将体育文学视为情感发泄的工具,并着手开始创造有关以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借此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比如,众所周知的优秀体育文学作家黄宗英,他就时常在作品中描写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斗争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他能够敏锐地抓住时代前进方向。此外,他们的作品中也包含了个人生活的困惑和苦恼,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根本,这些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并受到了读者广泛的认可和喜欢。这些作品所流露出的思想也充满了感染力,代表了一种时代思潮的发展趋势。此时的人性复苏和回归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由此也奠定了当代体育文学人性回归的价值定位。
三、人文主义精神的树立
人道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当代体育文学人文精神的诉求和构建发源于作品《包身工》,在抗战历史时期,除了大量反映战争事件和战争人物的作品外,同时还涌现了许多以难民生活和伤病命运为题材的体育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真实再现难民们的艰苦生活以及指责侵略者罪行的基础上,赞扬为难民们服务的青年们自我牺牲精神,在人文主义精神的彰显上又进了一步。人文精神在当代体育文学中的外化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和理解,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体育文学对人性揭示的必不可少的精神内容和环节,这不仅打破了传统体育文学在此方面缺失的局面,同时还促进了社会先进理念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近二十年来,社会文化元素日益多元化,而其随意性和混乱性也日益明显。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大肆渗透,使得原有的人文关怀日益淡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悄然地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金钱、地位、权利等低级趣味作为人生追求,人文精神日益枯萎,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体育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金钱地位权利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体育文学开始逃避现实,主动迎合大众低级审美趣味,形成了当代体育文学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难题。刘再复在其《文学人文主义本质的恢复和深化》曾强力呼吁:“在当下的人文主义大潮影响下,同小说一样同时构成这一思潮内容的,是突飞猛进的体育文学,由于我国现实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本身是十分复杂、动人心魄的,用不着进行虚构,作家们把这些现实的素材加以筛选、升华和审美,便十分动人。同时把人视为现实的人、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个完人、超能人。”
自古以来,但凡那些经典之作都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表露,以人为指向,以人生为文学。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马克思就明确指出,文学要展现人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中得以合乎人性的发展。因此,文学应该坚定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真实揭露现实黑暗面,成为人们的精神导引者,为重塑理性人生而上下求索,为当代沉溺于消费主义中的读者们打上一剂精神清新剂,让他们的灵魂在物欲横流的当代重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洗礼。对于违背体育精神的体育行径,对于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虚假行为进行指责和反思,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赞扬和讴歌作为公平正义之旗的奥林匹克精神。根据有关学者的定义,我们能够断定此类体育文学虽然在内容上并不侧重于体育场面的描写,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是立足体育精神的体育文学中的佼佼者,但这样纯粹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不免令人感到惋惜。著名体育研究学者申向星曾将我国传统武侠小说作为典型例子提出来,这不免会令人产生疑惑,就算不去深究武侠小说中极尽想象的武功路数描写是否应该归属于体育活动,能够由传统的侠义文化演绎出所谓的体育精神就已经令人困惑了,更不必说那些理想主义化的创作意图,不仅会让读者望而却步,而且不利于实际研究,因此,当代体育文学要站在人道主义高度,重树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念。
总之,在浩淼如海的体育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时代风采、现实力量和思辨锋芒,从中审视历史的发展。在新世纪,虽然体育文学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市场化发展趋势,但仍要保持其应有的文学品格和价值定位,坚持符合时代发展和读者审美的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兰薇 基于起源论与本体论的体育与人权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05
[2]郑敏 老年人锻炼依恋的特点与其锻炼坚持性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
[3]刘昕 胡月英 张荣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文化的历史变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5
[4]钟秉枢 张莉清 高峰 谢慧松 梁栋 史姜旭 张建 刘峥 我国竞技体校发展的SWOT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