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蹴鞠、旅游、棋弈和养生等体育活动在明代非常流行,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为当时简单单调的生活平添了无限色彩。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重要的表现形式,在明代就出现了大量以体育活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百姓的参与状况等具有史料性价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文学 明代 体育活动 历史剖析
我国古代的体育文化非常发达,通过窥探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活动,特别是休闲体育在明代已成风气,形成了一股社会潮流和风尚,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彰显了明代厚重的时代特色。
一、明代体育文学中的体育活动
(一)蹴鞠
谈及明代体育活动,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蹴鞠。蹴鞠又名蹋鞠,是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明代社会十分流行这一体育活动。蹴鞠在明代文学中多有描述,比如在袁宏道的《袁中郎随笔·尺牍卷》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人生何可一艺无成也。律诗不成,即当专精下棋,又不成,即当一意蹴鞠,如世所称查八十、郭道士等是也。”在明代,蹴鞠运动不仅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也积极参加,明代文学中用大量的笔墨记述了女子蹴鞠活动。比如袁华的《蹋鞠篇》中就有如下描述:“冶家女儿髻偏梳,教坊出入不受呼,蹙金小袜飞双凫;飞双凫,拽双袂,玉围腰,珠络臂。”这里所谓的“教坊”相当于现在的训练场,袁华为我们展现了明代女蹴鞠选手在进行训练时所表现出来的轻盈和敏捷,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明代女子身穿长裙,玉带束腰,手掖裙摆,英姿勃发却又不失几分娇媚,在竞技场上奋力拼搏的动人画面。在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社会,女性可以参加如此大尺度的体育活动,实属罕见,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明代社会的开明性和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普遍重视。
(二)马球
马球是在马背上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骑马打球,对于马和人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它不仅要求马匹反应迅速,而且要求骑手具有过硬的马上本领,人马的默契配合也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马球运动在明代盛极一时,据记载,明成祖朱棣就曾数次观赏马球比赛。《中国深宫实录》记载:“击球官分为两朋,驸马都尉广平侯袁容领左朋,宁阳侯陈懋领右朋,自皇太孙以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中者赐彩帛复布有差”。皇帝不仅一人观赏比赛,还下诏文武大臣一起观赏,文人们也纷纷撰文记述当时比赛情景以作纪念。例如,明代诗人王直就曾为了记述当时比赛场景,而写下《端午日观打球应制》一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鞋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欺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诗句,我们似乎穿越时光,置身于当时比赛现场,和古人一道感受着赛场上的紧张和刺激,骑手们摩拳擦掌、人马默契配合、各展神通、力争夺冠、一派祥和欢乐的景象和气氛。
(三)旅游
明代城市经济繁盛,人们比较注重享受生活。但逢重大传统节日,人们便结伴出行,到各大名胜之地旅游观赏,享受出游的乐趣,游湖看景,登高望远,从西子湖畔的结伴畅游,到秦淮河岸的夜下唱和,在名山名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生活的乐趣,于是旅游便成为了当时明代比较流行的体育活动。王瀛在《苏公堤》中描述:“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诗句绘画了当时令人陶醉的苏堤美景:阳春三月,柳丝飘飘,桃花吐蕊,红霞遍地,十里长堤,处处绿烟彩雾,郁郁芬芳,熏人欲醉。明代张宁在《苏堤春晓》诗中写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划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城市气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出游情形,游人真情所至,热爱自然之心油然纸上。有的民众还长途跋涉,一起拜访宗教名山,泰山、普陀山、九华山和峨眉山等佛教名山。如张岱在《海恚》中记载:“香烟可作五里雾,男女千入鳞次坐,自佛座至殿庞内外,无立足地。”
(四)棋弈
明代是我国棋弈发展的高峰期,可谓盛况空前,明初的相子先在《青浦县志》记载:“知诗工画,尤精于弈,洪武中,(应)召至京,燕王与对弈,所赐有龙凤弈具”。明代除了大量描写观棋的诗句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观棋理论。李渔就是代表。在他看来,琴棋书画,四艺都不能少,但是棋弈最重要。棋弈不仅能够打发时间,还能消除淫欲,免生妄念。因此,明代无论男女都不乏棋弈的爱好者。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就有记载:“是日闷倦,叫丫头下盘棋、打双陆”。此外,《金瓶梅词话》中也有描述:“当家立纪,针指女工、双陆棋子不消说……又会弹一手好月琴”。由此可知,不管社会身份和地位如何,明朝男女都非常广泛的参与到棋弈这项体育活动中。
二、明代体育文学的时代剖析
明代体育文学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经济方面,明代中叶以降,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给体育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风气方面,人们追求生活享受,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思想文化方面,宋明理学为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另外一种可能。
(一)商品经济的推动
若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话,那么就无从谈及休闲体育。明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的萌芽,市镇经济的发展,工商业比重的日益增大,带来了更多便利的商业活动——繁华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云集四海的商贾。《唐伯虎全集·卷二》中描述:“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富商巨贾讲着各地方言日夜不停地进行着交易的情形,这正是明代商品经济发达的真实写照。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会推动体育和商业的融合。商贾外出经商之余,自然会关注各地的民土风情和名胜古迹,闲暇之余就会到大自然中享受生活乐趣。各地庙会,会吸引附近民众千里走集,顺路观光赏景,作为劳作之余的一种休闲。平日里深锁闺楼的女子,在庙会之际,自然会结伴出游,玩蹴鞠,观棋弈。商品经济的发达还造就一批富豪之家,有了钱之后便进行消遣娱乐。在广泛的商业交往中,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在体育活动上花费大量金钱。总之,商品经济的发达推动了明代体育的发展和体育文学的繁荣。
(二)思想文化的催发
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意识形态的变化。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追求享乐成为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了社会价值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价值体系面临巨大冲击和危机,人们的个性得到解放,在商品的诱惑下,个性化的消费欲望冲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和封杀,淳朴节俭的社会风气开始向奢侈浮华转变,享乐之风日渐增长。袁宏道就曾指出:“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新,口极世间之谈”,人生在世,就算是实现其中一条,便“生可无愧,死可不朽”了。这正是明代当时休闲享乐价值观念的浓缩,真实反映了在经济生活非常繁盛的基础上,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此外,除了商品经济的推动、社会风气的促进,明代体育的发展还有着其内在的思想基础。从学术层面来讲,宋明理学是当时的统治思想。周敦颐是理学的创始人,后代理学家称其为“道学宗主”,对其推崇可见一斑。在《周敦颐集》中,有着如下记载:“到官处处须寻胜”、“闻有山岩即去寻”、“乘兴结客,与高僧道人,跨松萝,蹑云岭,放肆于山巅水涯,弹琴吟诗,经月不返”。由此可见,周敦颐在流连山水中体验生活乐趣,因为投身自然,可远离尘世喧嚣,避开名利熏染,达到弃欲乃至无欲。因此,宋明理学主张“去人欲”以求“无欲”,以“静”熄欲,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简史》中专门就此阐述宋明理学“寻求快乐”的思想,并指出这其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他们不仅于自然之中寻求欢乐,还拥有一颗超越自然的“风流”之心。就如程颢所讲:“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另外,宋明理学还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人的职责,要想成为圣贤,就要追求圣贤的人生境界,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超乎物外,实现崇高之境界,不管身处何处,都不能使身心失衡。随着理学发展,万守仁的唯心主义开始出现,虽然其本质还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但是他肯定了人们在物质追求上的合理性,集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精髓于一体,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巨大影响。
明代体育和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内在的共通性,结伴出游,使得他们暂时摆脱尘世束缚,醉心于自然美景之中,实现理学倡导的“清心寡欲”。理学倡导“静”,所以明代的棋奕和养生等体育活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理学杂糅了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的精髓,佛家有坐禅,而明代有养生静坐,道家主张阴阳调和,而明代强调气的导引,甚至连深锁闺楼的女子也能够通过蹴鞠、旅游和棋弈等体育活动得到肢体和身心的舒展。
三、结语
明代体育活动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环境下孕育而生,蓬勃发展,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学视野,并在体育文学中清晰的展现出来。蹴鞠和马球是全国流行的体育活动。棋弈为民众生活添加了无限乐趣。旅游让人们在大自然之中享受生活乐趣。这些体育活动使得人们的人性得到了张扬,影射了明代体育文学和体育文化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熊伟 我国关于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J].大家,2011,15
[2]杨建设 中国传统节日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3]张宁 明中后期奢侈风气形成的原因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
[4]梁利民 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