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对原文本“标准主题意识”的“准确传达”,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接受理论为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启示。原文文本为译者的创造性提供了契机,基于艺术审美的需要,译者往往也会发挥必要的创造性,来再现原文本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翻译 创造性 接受理论
一、 接受理论的简要阐述及其启示
接受理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于联邦德国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塞尔,理论的兴起原因主要是对以往以作家和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研究思路的反思,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式隔断了文学作品和读者的联系,忽视了读者的感受和能动性地位。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构成不应该是被动的组成部分,恰恰相反,它应当是一个主动参与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的历史使命就在于读者的参与,因此,在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读者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文学活动研究中心,成为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而这,也正是接受理论的精髓所在。我们可以根据简单的归纳分析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其一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学接受史的发展过程,其二就是原文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之间形成良好的动态平衡。原文与读者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之间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之中形成文学性。
接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也应该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仅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探究接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接受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给我们的启示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它转移了文学翻译的重心,将文学翻译的重心从完全集中在原文和译文上部分转向了翻译者本身身上,引起了研究者对翻译者自身的重视及翻译者创新创造力的关注与提升他们相应能力的策略之研究;其二,既然文学翻译同样属于一种文学活动,那么翻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身份必然是一个读者或者说是接受者,所以翻译者的双重身份得到了确认。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理论同时也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二、文学翻译的特点分析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从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来分析文学翻译的特点所在。大体而言,译者首先要作为一般读者对将来要翻译的文本进行阅读,在这一阶段,译者与普通的读者性质一样,都是以自己的理解和阐述为依据来阅读文本,但是差别之处就在于译者还需要为下一步的翻译工作做好准备,所以需要比一般的读者在阅读时候更加的细致,甚至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要思考如何进行翻译工作。第二次的接受活动就在于译文读者对于翻译者所作的译文的接受过程。也就是说译者在接受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理解和阐释,然后通过自我创造性的发挥来进行翻译,此后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译文的接受。所以一般认为,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心中有读者,从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翻译,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并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也就是说,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需要,尤其是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的需要,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通常都要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再加工,而这再加工的过程就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三、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及其表征
毫无疑问,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主要在于译者的创造性,而译者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上。显然我们前文已经有所论述,文本的意义绝对不仅仅在于读者对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获得准确而毫无瑕疵的理解,相反,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文本意义是一个正在发生着的东西,它的存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之间作用的产物。影响译者对文本理解的因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解释,宏观的可以是作者所存在的历史阶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文本,不同时代的译者都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而微观层面则是译者自身的经历和见闻,译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学地位、译者所面临的读者喜好等等。而不论是宏观因素还是围观因素都会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影响译者的创造性。具体而言,译者的创造性主要表征于以下几方面:
其一,原文文本为译者的创造性提供了契机。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译者对文本的创造性阐释基础上。我们已经认识到,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阐释和理解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阐释就意味着理解,理解也意味着阐释。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译者都会对其进行不同的阐释从而做出不同的翻译成果来。
其二,尽管译者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大致相同,但是基于艺术审美的需要,译者往往也会发挥必要的创造性,来再现原文本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如何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是每一个作家文学家都力求达到的目标,在翻译中同样如此,如何通过更加优美的语言,更加合适的语法来传达原文的意识,就成为不同译者创造性地发挥自我才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了。
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这么一段话, His sister were very anxious for his having an estate of his own ,but though he was now established only as a tenant ,Miss Bingley was by no means unwilling to preside at his table ,nor was Mrs ,Hust who had married a man of fashion than fortune ,less disposed to consider his house as her home when it suited her.对于这一段文字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翻译和理解,基于文章篇幅的限制,笔者不在此一一列举,该段中最为创造性的翻译就表现在对“a man of more fashion than fortune ”上,如有译者将其翻译为“家财不足,派头有余”不仅符合行文的上下文环境,同时也很好地把握住了汉语欣赏的要点,四字结构的巧妙运用即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 综上,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主要在于译者的创造性,而译者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原文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上。通过原文文本为译者的创造性提供了契机、基于读者的喜好来提高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谢世坚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2]邵爱琴 文学翻译中再创造性叛逆是实现忠实的手段[D].江西师范大,2004
[3]陈晓霞 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2006
[4]潘皙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D].四川大,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