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基于ESP理论学前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2020875)
摘要:网络的发展为语言的混合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促使着语言的多元化发展。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语码的转换成为了网络交际中的一个具有亮点的新领域,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虽然社会语言学已经对语言转换的语码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只停留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对于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还是鲜有涉足。本文将在社会语言学的指导下,结合网络语言的独特特点,对影响网络语言中汉英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做出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汉英网络语言 语码转换 影响因素
语言之间的转码是语言相互碰撞后的一种必然结果,也就是指在一次交谈过程中所使用的至少两种及更多语言之间的变体或者语言代码。因为不同的政治因素和原因,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英转码的频率最为常见,特别是广东话和英语之间转码的交叉使用。这种现象在我国大陆地区并不明显,因此很多有关汉英的英语转码的研究都是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语码转换使用、语码转换功能以及书面语体之间进行语码转换的特点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英语学习的普及,汉英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更为常见了,而进一步依托互联网而诞生的网络语言融合了口头语言的特点,同时又不失书面语篇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变体形式,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尽管在中国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研究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包含网络流行语的收集和语言形式的简单描述。简而言之,网络语言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虽然还是以汉字为主体,但是却出现了更多的符号和英文字母等形式,但其中英语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因此在网络社交中出现汉英语言的语码转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对于语言转码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其实对于语言语码的转换研究已经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但是很多人的研究一直都是将重心放在了自然语篇的运用中,对于网络上汉英语言的语码转换研究确实很少的,但是国内外还是不乏有一些著名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国外对于语言语码转换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Anita Pandey,他主要是对英国两所大学中的大学生使用的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网络交流中的语码转换并且研究,得出了网络语言使用双语混码是一种灵活多样性体现的结论;Ho.J.W.Y是在ICQ发展史的指导下对汉英文体功能的互补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语码混用和如何进行有效的转换,从而可以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网络交流中的特定目的。对于汉英语码转换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内代表有魏在江,主要是从电子中的汉英混码使用现象进行比较系统化的分类,对网络中汉英语码混用和自然语篇中的语码混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归纳;何娟是在认知语言学的指导下,引入了圆形范畴的理论,对网络中的汉英混码双用的现象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本文将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对网络中汉英语言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分析其在网络交际中的主要功能。
二、影响汉英语言语码转换的主要因素分析
其实网络中的汉英语言语码转换和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码一样,都并不是随心所欲进行的,而是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指导下,对语言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社会文化和语言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语言代码除了蕴含了重要的语言学的符号意义之外,还带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唐斯曾经指出社会语言学就是对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和语境因素才能得以解释的语言现象。霍尔姆斯指出汉英语码之间的转换主要是受交谈主题、交谈情景和聆听者的影响。对于汉英语码之间的转换,布洛姆和甘伯兹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并且指出社会活动中的参与者、交谈主题和交谈场景都会对语言的变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对于造成汉英语言之间语码转换的因素是众说纷纭,但是都不例外地提到了话题、交谈的参与者和交际场景还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毋庸置疑,网络交际的参与者都是网民,交际的主要场景都是会话的语境。基于网络交际中的场景是动态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点,我们不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主要对网络交际中的话题、网络交际中的参与者和网络交际中双方的关系作出探讨。
(一)网络交际语言的话题
不同的话题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在平常人们的网络交际当中,有一些话题和政治、科技等严肃的话题有关,如果我们在日常的交际过程当中,使用过多的英汉语转换就会使对话显得不伦不类,会直接造成话题严肃性的降低,语码转换的频率也会随之下降。对于有些话题,例如八卦或者小道消息,这些话题属于无伤大雅的,在这个时候语码转换频率的提高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娱乐效果。还有的时候,如果交际的双方所谈论的话题不便于直接表达出来,或者如果用单纯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话可能会造成表达不清或对方的误解,在这个时候也会转用语码转换。
(二)网络交际中的参与者
在中国的网络交际当中,参与的主体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中也包括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学习就接触到了英语,所以他们对于英语的运用比较娴熟,网络交际主体的英语水平也直接决定了语码转换的频率。在网络的交际当中,如果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在外企外贸公司工作的人员,他们的语码转换使用频率就会比较高,而如果是一个没有接触过英语的人,在他的交际语言当中很难发现英汉语码的转换。
(三)网络交际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Heller曾经说过语言的选择不仅仅是由语言的能力所决定的,有时候也取决于交际者自己的社会角色,在语码的选择方面也是这样的。语言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不同的语言会透露出不同的情感,不论这种情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立足于中国的社会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都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有时候说英文会被人们认为是炫耀,会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除非交际的双方之间的关系非常熟悉,对他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样才能够使用语码转换,不然的话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认为这是媚外或者炫耀,我们应当尽量的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努力制造身份的认同感。
三、汉英语言语码转换的主要功能分析
甘柏兹对于汉英语言语码转换的功能曾经做出了以下的六种分类:引用、重复、插入语、信息限制、个性化和客观化对比。对于网络语言的汉英语码转换除了要考虑以上的因素以外,还应该充分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语言的方便性
网络交际主要都是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来实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节约时间,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很多都是一对多进行的,如果你语言输入的很慢,那就有可能插不上话,就达不到预期的语言交际效果。但是如果能够使用相对简单的英文单词来代替那些中文的话,那就会起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中文表达的“世界贸易组织”,如果用英文就可以直接用“WTO”来代替,也不会阻碍语言交际的继续进行,同时还节约了时间。另外,很多英文单词都没有完全对等的中文表达形式,为了表达的方便,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会使用英文的形式。例如下面的例子:
甲:明天有一个seminar。
乙:哪一科的啊?
甲:团队合作的。
在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很多人都是很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seminar的,因为seminar这个单词对应的有很多中文的含义,但是没有一个单一的中文词语是对应这里的“课堂研讨会”,为了不造成误解和多余的解释,所以在这里直接使用英文单词seminar,就显得简洁的多了。
(二)语言顺应社会规范的需要
尽管网络交际还是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电子世界之中,但是人们的网络语言交谈还是深受这个社会整体的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有些私密的难以启齿的话题,人们都会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准则下转换使用另一种语码来表达一种委婉避讳的效果。例如在谈论到女生的生理经期是否正常的这个话题上,对于“月经”这个词语还是属于比较敏感的词语,所以我们都经常会使用MC=Menstrual Cycle (生理周期)这个英文缩写来代替的,从而表达了一种委婉的效果。
(三)语言的复述强调作用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有时候为了强调一个信息点的重要性,人们就经常会将一个信息点表述完毕的时候,进行另外一种语码进行复述,从而起到了进一步说明和强调的效果。下面的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今天和我的一个网友视频了,就像是一只恐龙,简直是奇丑无比,so ugly!”在这里,说话者为了突出对方的“丑“,在说完了对方的长相丑以后,紧接着又使用了“ugly”这个英文单词,就是为了起到一种强调的结果。
四、结语
在汉英语码转换理论刚被提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反对者主要是认为进行了语码转换的语言是非正统的语言表达体系,称之为不伦不类、很难登大雅之堂的,近些年来也提出关于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中禁止和少使用汉英混码的语言。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必须指出在网络语言中出现汉英混码使用的语言现象并不是网民的任意行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另外,因为不同历史原因,互联网源自西方,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英语脱不了关系,即便是在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国网络环境下,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汉英混码使用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Gumperz J. Discourse Strategies [M]. Lo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魏在江 电子语篇中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03
[3]卢珊 汉语商务语篇中英汉语码转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李明菲 网络语言中英文语码混合现象的成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