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421913

  

汉韩俗语修辞比较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解晓楠 朴贞淑

  摘要:汉韩语言进行对比不仅能够更好地凸显两种语言的异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韩籍学生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就汉韩俗语中高频修辞方式的运用进行对比与分析,从而观察俗语中修辞用法的异同。一方面,从对中发掘俗语里内涵的两国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汉韩俗语 修辞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俗语一般是在口头上出现的定型语句,其内容与民间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带有纯粹的口语性。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俗语可以形象生动地描述世态人情、细致入微地表达人们的心迹及感情倾向,隐含深刻的寓意,并能够激发人们的语言想象力。
  俗语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同时也是韩国籍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目前所见文献中关于汉韩俗语的研究比较少见,故本文将从汉韩俗语中的修辞使用入手,发掘两种语言修辞手法的异同,探讨语言背后的民族心理及文化内涵,为语言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汉韩俗语的共性
  在汉韩两种语言中,俗语具有很多共同属性,如:第一,简洁性,人们采取了简单而含蓄的语言形式是为了便于各类层次和水平的语言使用者的记忆以及流传,这也是俗语在口语中存活的基本前提。第二,描述性和具象性,汉韩俗语里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极强的描述性,较少出现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汇,而基本采用具象意义的表达。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第三,音律性,俗语用语音创造音律美,使俗语说起来朗朗上口,更易于传播。如韩语中的一句俗语:说出去的是好话,回答的是好话。比喻你肯定对方,对方也会肯定你。第四,时代性与地方性,各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风俗习俗、环境和观念,这些在俗语中都有表现。可以说,俗语是语言历史与地域的活化石。如韩语俗语中的:把马送到济州岛,把人送到首尔。济州岛是马的故乡,具备马生长的优良环境。首尔自古就是韩国的首都,有更多有利于人发展的机会。第五,教育性,俗语一般除了基本意义以外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没有不透风的墙。其深层含义是说事情做出来了,不可能瞒住别人的,与另外一句俗语“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同义。
  二、汉韩俗语中的修辞比较
  修辞是从语言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即语用层面来研究和阐述语言现象的。因此,修辞与语音、词汇和语法并不是并列的语言要素,但修辞可以通过语音、词汇、修辞格等方面呈现出来,以语音和词汇为手段或途径。我们从以下对比项开始对比——头韵、尾韵、平仄、同音字以及对偶、比喻、拟人、反问。
  (一)语音层面的修辞格
  俗语修辞格中的语音要素是指语音现象在俗语特定的思想内容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意义重心、音律美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韩语是表音文字,韩语字母以一个辅音和一个元音组合成为一个音节,由此可以创造出数以千计的语音表达形式。而汉语是表意文字,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声母处于音节前端,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和变化。与韩语不同的是,汉语中的声母在一个音节中不是必须存在的;韵母也有单韵母和复合韵母的区别;另外,声调是韩语中不具备的语音要素。因此,在利用语音制造修辞效果时,两种语言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致。
  第一,头韵。头韵是指在一组词中同一开头字母的重复,是语音修辞的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头韵最早起源于古英语诗歌,更多的用于表音文字。韩语的语音文字属性使我们看到俗语中大量的头韵现象。汉语词汇中的双声词与其具有相似性,但俗语语句结构中的数量不如韩语多。如:知人知面不知心。这里几次出现的“知”也属于头韵现象。第二,尾韵。尾韵是指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尾韵在汉语俗语中使用较为频繁,韩语中不多见。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又如: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第三,平仄。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也是汉语俗语中被普遍应用的修辞方式。如:树老根多,人老识多。(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又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汉语俗语利用平仄的错落变化形成了口语表达时富于变化和节奏的美感。而平仄存在的基础是声调,韩语中因为不存在声调,因而也就不存在平仄这种抑扬顿挫的语音修辞方法。第四,同音字的使用。就像汉语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同形旁的汉字一样,作为表音文字,韩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同音异义词。同音异义字的存在是韩语俗语中同音字修辞手法运用的基础。
  (二)俗语中修辞格的使用
  第一,对偶。对偶是句式的结构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联的句子,两两成对地组合或排列。由于汉韩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上下句结构的俗语,因此对偶修辞格出现和使用频率都较高。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韩语俗语中,我们见到了结构相同,意义基本相同的俗语:种黄豆得黄豆,种红豆得红豆。两种语言中对偶句的使用效果相同,句式结构整齐、形式工整、匀称自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联想、想象和理解,又便于记忆和背诵。第二,比喻和拟人。比喻一般分三种基本形式,即:明喻、暗喻、借喻三种。明喻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暗喻如韩语俗语中的夫妻吵架好比抽刀断水。借喻如韩语俗语中的诸葛亮来看后会哭着走。比喻智慧和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拟人在两种语言中的俗语都非常普遍,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又如韩语中的连跳蚤也要面子。用来说明那么小的虫子也要面子,人更应该要面子。第三,反问。反问在口语中具有很好的强调语气的作用。因此在两种语言中都非常常见。如:何水无鱼,何官不私?又如韩语中的不烧火的烟囱哪儿会冒烟呢?说明没有原因不会有结果。这些俗语用反问的修辞形式加重句子语气,表达强烈的褒贬思想色彩,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   (三)汉韩俗语修辞方式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差异性优势的对比项基本属于语音层面的修辞方法,而这些显著的差异性源于语言本身的属性。如头韵的使用,韩国语属于字母语言,所以头韵的使用非常方便,而在汉语中使用就不如韩国语那么自如。汉语属于声调语言,可以自由使用平仄增强语流音高变化,韩语因为没有声调也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在修辞格手段的运用部分,两种语言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了语言在体现人类思维逻辑规律的方面趋同。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虽然具体组成成分与结构不同,但功能相同,具有更多共性。
  三、俗语修辞格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俗语修辞方式的运用中,汉语与韩语由于其自身特点,呈现出异同并存的格局。这些异同也正是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相同点如对偶、比喻、反问等手段在学生母语中大量存在,在教学中可以进行类比,使学生自然过渡,发挥语言间正向迁移的作用。又由于中韩两国历史文化渊源较为深远,很多文化点具有共性,存在很多相似度极高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涉及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关于诸葛亮的俗语),这些既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材料,降低知识点难度;同时也可以作为跨文化教学的桥梁和介入点,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到文化教学的层面。这样一来,语言学习会变得丰富有趣,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修辞手法中的差异点一般来说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教学难点。如汉语中的平仄,即声调的变化,学生掌握了平仄的韵律美,才能体会俗语在语言使用时的绝妙之处。但是由于韩国同学在母语中无法体会这样的音感,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在句子上面加注波形图的方法,像指导歌曲演唱一样,利用手势的到底起伏示意学生注意声调的变化。
  综上所述,汉韩两种语言中的俗语具有很多相同点,这些相同点可以定义为各种语言中俗语的共性。能够产生这些相同点的原因是语言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口语轻松活泼、丰富活跃的特点。各种语言根据自身的属性通过不同的修辞表现手法来实现俗语的这些特征,又具有很多个性。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共性与个性,寻找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汉语俗语词典 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
  [2]俗语词典 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
  [3]韩中谚语惯用语词典.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0
  [4]趣味韩语俗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魏爽 汉语俗语修辞探索.曲阜师范大学,2009

汉韩俗语修辞比较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