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莱赛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品《嘉莉妹妹》对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残酷性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揭露,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功能翻译理论最开始关注的是“对等”的翻译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行为理论和翻译过程相结合,开始形成了“翻译目的论”,此理论主要是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原著、译者和译本进行研究。本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指导下对小说《嘉莉妹妹》的译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嘉莉妹妹》 目的论 语言风格
一、有关功能语言学的总体概述
功能翻译学派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是“对等理论”最为盛行的时期,持对等理论的学者比较侧重原文,将翻译理论引进到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中来。这个时候德国的功能派独树一帜,从译文的功能和交际的视角来对翻译理论重新进行阐释。莱思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创始人,在其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中将“文本功能”作为了翻译批评的一个新标准,即从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对译文进行评价。莱思的理想翻译就是“目的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
弗米尔(莱思的学生)在自己老师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学派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概念就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因素,即译文的预期效果和目的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清楚译文的目的和译文的最终效果对于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莱思和弗米尔共同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除了提出译文的“目的论”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法则,那就是“连贯性法则”和“忠信法则”,“连贯性法则”表明译文必须要符合语内连贯,也就是译文要符合译文接受者的文化习惯,并且要有意义,而“忠信法则”是指原文和译文必须是连贯一致的,连贯性法则和忠信法则构成了目的论的核心。
二、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对小说《嘉莉妹妹》译本语言的对比分析
德莱赛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嘉莉妹妹》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这种独特的风格在译文中是否也得到了同样的体现呢?下面我们就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对《嘉莉妹妹》的两个译本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一)语篇层面上对《嘉莉妹妹》译本语言的对比分析
1.有关小说《嘉莉妹妹》描写记叙性语言的翻译
All day,the bar being dosed,he brooded alone,shut out from home,from the excitement of his resort,… spent in his life.(Sister Carrie,187)
这天酒吧休息,他独自一人,远离家庭,没有酒吧的喧哗,没有嘉莉。他沉思了一整天,却仍旧无法令自己的状况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这是他一生中度过的最倒霉的星期天。(王、张译,179)
酒吧整天休业,他独个儿在思索,隔离家庭、隔离酒店的热闹,也隔离了嘉莉,就没有力量把情况改变一些儿。这是他一生最倒霉的星期天。(裘、石译,236)
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原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主要是指为了译文可以让接受者容易接受,并且在的语文化习惯表达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的特点。从忠实性上来看,两个译本中都有不忠实的地方存在:“shut out from home”在第一个译本中被翻译成了“远离家庭”,在第二个译本中被翻译成了“隔离家庭”,不管是隔离还是远离,都是为了表达出Hustwood不愿意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块,自己离开家庭的意思,但是在译文中很容易被读者理解成想回家但被拒之家门之外的意思。从连贯性的角度来讲,第一个译本的译文虽然字字句句都追求和原文上的对应,但却显得有些生硬,并且意思也有悖原文的表达,第二个译本就显得相对自然顺畅,倾向性更加明显,读者也可以非常容易地理解译文,当然不管是忠信原则还是连贯性原则,一切都是为了目的而服务的。
2.有关小说《嘉莉妹妹》应用文语言的翻译
“Dear Sir:We beg to inform you that’ we are instructed to wait until tomorrow(Thursday)at one o’clock,…Very truly yours,etc.”(Sister Carrie,189)
亲爱的先生:请允许我们通知您,我们受命等到明日(星期四)一点后代表朱莉亚·赫斯特伍德夫人提出离婚及赡养诉讼。如果我们在上述时间之前没有得到您的答复,我们将认为您无意和解,并将采取相应行动。您忠实的某某!(王、张译,180)
谨启者:本律师等受朱利亚·赫斯渥太太委托,要求离婚及赡养费,截至明日(星期四)午后一时止。如届时台端仍无表示,本律师等认为台端并无诚意和解,即将依法提出诉讼,特此奉告。某某等谨启!(裘、石译,238)
从功能范例理论来看,译文应该尽最大可能和原文采用同样的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上面的选段是小说《嘉莉妹妹》中来自律师的一个法律文件,所使用的语言措辞都非常的规范。因为法律公函本身就是一个功能性很强,目的很明确的文件,所以确保两个文本的功能对等就成为了翻译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标准。相比之下,第一个译本更能体现出原文的功能,言语措辞更加符合原文的色彩。
(二)句法层面上对《嘉莉妹妹》译本语言的对比分析
He puzzled as he thought of these things,then pushed in the drawers and closed the door,…Finally he went to the windows and pulled down the curtains.(Sister Carrie,203)
他想着想着,有些不知所措,便推上抽屉,关上门,手握着门把停住了。原本可以毫不费力地锁上门,将诱惑拒之千里之外的。可他还在犹豫。最后,他走到窗口,拉下窗帘。(王、张译,194)
他想到这些事情时疑惑了一下,于是推进抽屉,掩上箱门,把一只手按在锁扭上停顿着,可以一下子就锁上,断绝了一切诱惑。可是他还在迟疑。终于他走到窗口,拉下窗帘。(裘、石译,256)
在小说《嘉莉妹妹》中,作者使用了and来连接两个并列句,在两个译本中译者都没有把并列词翻译出来,只是在中间以逗号隔开。两个译本译者都考虑到了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译本中翻译的句子更加清晰流畅,更加具有节奏感,也体现出了当Hustwood发现保险箱开着的时候那种兴奋和紧张的表情,还有当时做贼心虚的状态,更好地体现出了原著的风格和特点。
(三)词汇层面上对《嘉莉妹妹》译本语言的对比分析
“Well,where are you taking me,then?” she asked,her voice showing the quality of fright.
“I’11 tell you,Carrie,if you’11 be quiet.I want you to come along with me to another city.”
“Oh,”said Carrie,her voice rising into a weak cry. “ Let me of.I don’t want to go with you.(Sister Carrie,210)
“那么,你要带我去哪儿呢?” 她问道。她的声音里透出一丝惊惧。
“我会告诉你的,嘉莉,只要你安静下来。我要你跟我一起到另一个城市去。”
“哦。” 嘉莉说。她虚弱无力地叫道: “让我下车。我不要跟你走。”(王、张译,200)
“唔,那么,你要带我到什么地方去呢?”她问,语音表示非常的恐惧。
“倘使你能安静下来,嘉莉,我会告诉你的。我要你和我一同到另一个城市去。”
“啊,”嘉莉说,他提高语声,发出一声柔弱的呼喊。
“放我走。我不高兴和你一起去。” (裘、石译,265)
这是《嘉莉妹妹》中的一段对话,在原文中这是一段非常口语化的表达,因此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译文中也应该保留口语化的色彩。在第二个译本中使用了“倘若”,一般都是在书面中更为常见,相比之下,第一个译本的语言在表达上更加接近原文的语言风格,更加倾向于一种生活化的特点。
三、结语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的两个译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译者是否真正做到能在译本中传递出原著的风格和特点。
参考文献
[1]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New York: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67.
[2]仲伟合,钟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3]西奥多·德莱塞,裘柱常,石灵.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4]西奥多·德莱塞,王克非,张韶宁 嘉莉妹妹[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