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和“嘴”在单独成词的时候,表示意思是相同的,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不能简单地作为同义词解释给汉语学习者,因为二者都具有多个义项。在不同的义项上具有各自独立的语用,不能互换;在相同的义项上,也表现出语用上的明显差异,体现在两个词在感情色彩、构词能力、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别。这类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针对汉语学习者“口”和“嘴”使用中产生的偏误进行考察、整理、分析归纳偏误类型,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口”“嘴”偏误
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两个词的教学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汉语学习者对此类词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探索一些有效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使用偏误情况
根据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资料调查收集整理,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口”和“嘴”时常出现如下偏误:
(一)表示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时混用情况
例如:某泰国学生说:“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嘴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口疮。”
(二)表示说话、言语、口头表达时发生混用情况
例如:一个以色列学生问老师,“口”即“嘴”,能不能说:“我亲嘴对你说?”。正确的表述只应该是:“我亲口对你说”。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偏误致因分析
(一)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分析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其本国语言、本国文化对学习目的语有干扰作用,以及他们自身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对新的知识的干扰。在学习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因此,会自觉地和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一套固有的学习策略,致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时,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围去学习目的语。
(二)从使用的汉语教材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的重要作用之外,外在的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如教材的编纂精确度影响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在很多教材中,关于同义词的解释都很简单,如:“叫”和“喊”,英语注释都是“shout”,“口”和“嘴”都是“mouth”等等,这样就会让学习者误认为同义词是可以互换的,所以,教材的编写,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好汉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教学中的讲解和训练的情况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偏误是由教师在教学上的不当引起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诸多原因都会造成教学误差。比如:教师没有准确地理解“口”和“嘴”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导致教学上有遗漏,或者教师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使用,而选择回避策略来表达,也会是学生学不精的原因。
三、对外汉语中“口”和“嘴”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以多种方式来对“口”和“嘴”一类的词进行教学。通过一定的语境,以词的用法辨析和词的色彩意义辨析等手段来展开对外汉语教学,采取预见措施,来减少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产生的偏误。
(一)以词的用法辨析开展教学
“口”和“嘴”在用法上的差异表现在构词上对语义的理解。在指具体的进饮食器官时,“口”更偏重的是内部的腔,而“嘴”侧重的是外部的唇及口的周围。例如:“你看你,满口都是饭。”和“你看你,满嘴都是饭。” 前者从用法上理解是口腔内全是饭,后者是嘴外部周围全是饭粒。将两句话补充一下,就更能清楚的理解其用法:“你看你,满口都是饭,还说什么话,快吃吧。”“你看你,满嘴都是饭,快去洗洗。”因此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你看你,满嘴都是饭,别说了,快吃”,但绝不能说:“你看你,满口都是饭,快去洗洗。”“口”侧重内部,因此凡是口腔里或从口腔里出来的东西基本与口搭配。如:口水、口气清新、口齿;“嘴”侧重外部,除了指嘴唇外,还可指面颊。如:掌嘴,并不是打嘴,而是指打耳光。
(二)以词的色彩意义辨析开展教学
“口”和“嘴”在感情色彩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多数情况下,人们不太喜欢“嘴”这个字,主观认为“嘴”既粗俗简陋又没有内涵,甚至不美观、不雅致。认为“口”这个字简洁大方,在简单的结构中蕴含无穷的深义,“嘴”则完全不具有这个特点。“嘴”太具体、太实着,人们潜意识地把“嘴”认定是吃饭和吐痰的一个工具,在审美和哲学上没有任何的启发性。
1.贬义的“嘴”
“嘴”常常被用于贬义的语句中,多是骂人的话,在这些语句中,把“嘴”替换成“口”就不成话。例如:嘴脸、尖嘴猴腮、闭上你的臭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乌鸦嘴、驴唇不对马嘴、碎嘴子、龇牙咧嘴、一张嘴两张皮,等等。《红楼梦》第六回:“刘氏一旁解释到:‘你老虽说的是,你我这样嘴脸,怎么好到他门上去?’”
2.褒义、中性的“口”
“口”多用于褒义的语句中,多是夸人的话,或者表示亲切的话。例如:金口玉言、笑口常开、口碑、心口如一、心直口快、口若悬河,等等;用于中性语句,例如:口腔卫生、祸从口出、三缄其口、众口一词,等等。《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也有:“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确是锦心绣口。”
(三)积极采取避免或减少偏误产生的措施
1.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和语言习得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对汉语初学者讲解“口”和“嘴”的本义即可,不必将两个词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全部讲清,避免一次性讲解过多过全,导致汉语学习者混淆理解,产生畏难心理。
2.适时使用媒介语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讲解“口”和“嘴”用法可以组词成为易于理解的简单词汇进行讲解,如:
——“亲嘴”—kiss
——“他亲口告诉我的”—He himself told me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在学汉语时,遇到的许多词,如:“口”和“嘴”,在汉语看似相同,其实在很多义项上是不同的,是不能相互替换的,严格地说,它们不属于同义词,真正的同义词应该是所有义项都相同的两个词,但这样的词非常少,所以,通常所说的同义词基本都是在某个义项或某几个义项上相同的两个词,如果汉语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对同义词不加以细致区分,随意使用,很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地道。语言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但在词典编撰(包括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母语使用者来说可能“够用”,在遣词造句时不至于出现太多问题,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就可能产生较大的麻烦,因为互相注释的同义词,意思好像一样,但用法规则可能大相径庭。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采用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并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所学词项的搭配词语义特点,则可以提高他们的词语搭配能力。让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此类词语时,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策略来区分所遇到的相似词。
参考文献
[1]鲁健骥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1,3:39-50
[2]刘颂浩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2:80-91
[3]刘询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5
[4]现代汉语词典[M].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1979,5:641-1533
[5]朱跃 语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