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是道家学派重要的经典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老子提出了很多的哲理名言,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老子的辩证哲理指导下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道德经》 辩证思想 思政教育 探索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将崇尚节俭和虚怀若谷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质看成是过时的教条,将追逐名利和享乐作为一种时尚。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的返璞归真、自然无为、崇尚节俭和虚怀若谷等思想对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道德经》思想体系的概述
《道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完整的记录。“无为”是《道德经》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所在。老子将“无为”看成是“圣人”做事的准则和道德标准,也就是最完美和高尚的道德行为标准,并且在《道德经》中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只有那些无所作为,并且也是无心于未来的人才是那些真正具有“上德”的人。在《道德经》的哲学中,只有“德”才是最高的范畴,这个“德”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所有事物具有的事态,而是一种自然秩序,自然状态和自然法则,比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并且也对人类中未受文明污染的人性纯真进行了肯定。
二、《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对大桥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自然无为和返璞归真思想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道德经》中,老子倡导自然无为思想的行为准则,然而,“无为”并不是“不为”,在书中根本找不到单纯“不为”的记录,也没有一句话说的是根本不为的意思。在《道德经》中只有“不为始”、“不敢为”、“不可为”、“不为主”的记载,但这些都有特定的含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进行解释。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的意思,而是强调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情,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是“无为”的首要,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不要恣意妄为,这样才可以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说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天性这一层含义。老子有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在一般人看来,仁义、智慧、孝慈、忠臣这些都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但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产生在“大道废弃、淳朴破灭”之后的,因此,他提出了“返璞归真”的理想追求,试图从理想主义的视角对人生的追求进行阐释。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消极倒退的态度,但是从文化意义的层面上讲,他正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和人性被压抑的状态,因此采用一种一反常态的方式来进行个性的张扬和表现。老子希望人们都能丰衣足食,构建一种恬静自得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呼吁人们要摒弃物质世界的诱惑,保持个人内心的安静,强调人应该保持自然淳朴的本性而不应该过分地追求身外的名利。
老子所强调的“无为”思想则是强调了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应物性、因材而用、率性而行,反对恣意妄为的作为。这其中有着自身的合理因素,要求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这一点就是要求大学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办事情不要盲目妄为,同时应该追求科学真理,进行大胆地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道德经》中“返璞归真”的思想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了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思想价值取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或者心浮气躁的现状,这样的学习肯定会因为基本功不扎实而影响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然,对于“自然无为”和“返璞归真”思想的消极方面我们也应该防微杜渐,将其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化。
(二)崇尚节俭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将“节俭”当成了立身处世所必须坚持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修身治国的根本法则。在《道德经》中还有“治人事天,莫若啬”,这其中的“啬”就是“节俭”的意思。老子认为,只有修身养性,养精蓄锐,才可以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也只有明白了这一道理,将之推广到治理国家之上,国家才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养性之上,则可以健康长寿。为了实现节俭的教化目的,老子还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当然这里所说的节欲并不是让人们断绝自己的生理欲望,而是要求人们没有个人的私欲。老子曾将贪欲看成是最大的祸患和罪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贪得无厌者的好景并不会很长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又进一步指出,人们只要为了享受而纵欲,那么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的,因为纵欲肯定会首先伤害到人们的身体。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对奢侈进行批判,使用了非常极端的言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此外,老子还认为纵欲贪多的人也肯定会成为人们的公敌的:“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意思就是说,如果统治阶级为了贪图享乐而对人们贪得无厌,那么人们冒死也要和他作对了。所以,老子所提倡的节俭思想是进行治国和修身的最好途径。
《道德经》中老子所提倡的“崇俭”有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诸葛亮在《诫子书》也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谆谆告诫道:“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李商隐在总结历朝历代的成功失败的教训时候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因此,老子所提倡的节俭思想对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上赶争优先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在生活上的攀比不正之风却是愈演愈烈了。少数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经受不起那些消费畸形病态的诱惑,已经开始盲目脱离自己目前的消费水平,在消费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错位,以豪华摆阔为荣耀,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应该引起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警惕,不然大学生的美好青春年华就可能在物质的享乐中蹉跎了。
(三)谦下的主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思想
老子除了“崇俭节欲”、“返璞归真”之外,还反对自满和逞强。《道德经》中有云:“功成不名有……力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对道的谦德进行效仿,并且做到“不自伐、不自矜”,只有“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具备谦下的美德,那些知人善用的统治者都应该是谦下不争的代表,“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认为只有那些对待下级人员态度谦下的,才可以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从而使之尽力尽职,凌驾于人的态度只会招来下面人员的阴奉阳讳。所以,老子也把谦下作为他的三大法宝之一,并且在《道德经》说道:“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认为那些态度谦虚的人,事事都不会抢在别人的前面,其结果就可能会被选举为首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谦下的主张应该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启示。大学生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博采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人不应该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只有这样,大学生才可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学生应该学会“柔弱不争”的处世艺术,这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体现,大学生在很多场合下都不应该过分的喧哗取宠,而应该踏踏实实,埋头自己的学业,那样才会有丰硕的回报。
三、结语
在《道德经》中,老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崇俭节欲”的思想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千五百年,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上一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现当代同样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心态,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都应该有豁达的态度。《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思想将为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郝翠荣 吴沁芳 试析先秦儒道理想人格之差异[J].管子学刊,2004,1)
[2]刘永成 《道德经》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
[3]黄金波 许德华 胡波 高校体验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4]魏饴 《道德经》德育功能三题——兼评文选德先生《〈道德经〉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李素素 先秦儒家修身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探讨[D].广东商学院,2011
[6]王久梅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