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当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生命方面的思考,这些生命哲学思想都表现出了生命的自然性、精神性、艺术性、自由性等方面的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和《庄子》中,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教育理念对于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思想的重新解读,寻找出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先秦道家 《老子》 《庄子》 生命哲学 教育意义
先秦道家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家独特的生命观中蕴含着深邃的生命智慧。近些年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道家生命哲学的代表作《老子》和《庄子》进行研究,想要利用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教育理念来促进当今高校教育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他们并没有重视生命的意义,关于大学生生命观的研究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环节。由于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通过对先秦道家生命哲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寻找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教育途径,能够有效的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现实指导。道家的生命哲学深刻的揭示了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这与我国当前高校教育倡导对生命的教育相一致,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教育思想中的主要特征
(一)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当中生命的自然性
“无为”是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当中也处处都突出了“无为”的思想特征。“无为”并不是不作为,“无为”想要表达出一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生命的发展趋势,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思想观念,这也使得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凸显出自然性的特征。
道家的经典名著《道德经》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老子的哲学思想所指的自然即宇宙的本然状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其中的“法”是一个比喻词,类似于今天的“合”的意思,这句话体现出老子对于生命以及自然本性的尊重,在人的一生当中应当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在《老子》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认为“自然”与“无为”是和谐统一的。《老子》还说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希望人们用“自然无为”的思想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充分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和规律,摆正自己的地位,以得到内心的平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老子希望生命能够返璞归真。
老子的思想还提倡人应当要努力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保持生命的本色。《老子》中提到:“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认为婴儿时期,天性淳朴,没有虚伪、巧诈和私心,所以人们应当要努力保持婴儿一样的淳朴的天性,只有这样才符合“道”的要求。人们想要保持婴儿的淳朴的心灵就必须要做到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和见素抱朴。人们在保持一颗淳朴内心时还要时时刻刻的遵循自然之道,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灵,免受外界的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毒虫不鳌,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是《老子》中对于人们个人提到修真方面的建议,生命应当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在自然运动当中不断的发展。在道家思想当中还提出了“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大宗师》),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个人的内心境界和审美能力。
(二)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中的虚极守静的人生思考
人生的生命哲学的智慧主要是来自于沉思,进行沉思就需要保持虚静的心态,只有虚静的境界才可以带来无限的创造力。在《老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白见者不明, 白是者不彭; 白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要求坚守虚静的思想境界,体味生命的本质,对人生才可能有所思考和感悟。在《庄子·天道》中有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言以虚挣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此之谓全乐。”儒家在提倡虚静的时候不限制交往活动,但是道家提倡虚静修养的时候禁止交往活动,主张通过个人的深思来进行总结,这在《老子》中有所体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希望可以最终实现“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的美好生活场景。所以先秦道家的虚静生命哲学思想还是为了一种幸福安康生活追求下的人格教育。
(三)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中的生命的精神性
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精神是无限的,人们应当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精神。道家生命哲学思想把“道”认为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的生命与外界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人们应当努力使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庄子曾经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观念,这也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反对一切违反人性的政治、生活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减少与自然的冲突,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当中追求一种和谐。
在道家思想当中,“道”是万物的起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世间万物之间都是相生相克的,所以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认为生命运动都是具有规律的,要想保持生命的安宁,就必须要遵守生命的规律,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转化和发展,一切的生命都在这个循环和发展当中。生命要保持心灵的洁净,人们应当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发挥无限的创造力,生命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老子》有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所以我们应当摒弃掉那种对身份和生命的歧视,反对一切轻视、蔑视生命的行为。道家思想认为,生命活动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二、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一)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思想要求人们要尊重生命的价值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认为生命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应当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老子》有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其中的“自然无为”就是对于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和保护。高校的教育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至高无上的地位,认识到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教师与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客观实际,引导他们不断追求正确的生命价值。通过对先秦道家生命哲学的解读,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使他们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推进他们的学习和向前发展。
(二)先秦道家生命哲学当中“无为”思想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先秦道家思想认为生命应当采取“无为”的形式来发展,在现代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无为”的思想推进高校学生的教育。现今社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承担着很重的压力,我们应该借鉴先秦道家生命哲学中的“无为”思想,把“有为”与“无为”结合起来,寻找出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这样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自我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教育能够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高校特色的教育道路。
(三)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思想能够有力的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命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去完善,学习应当发挥人们的主动性,但是在传统高校的教育当中,学习的动力还是教师的说教。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能够使大学生领悟到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人需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升与完善自身的素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现阶段高校应当调动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自身的学习来提升自我。教学的目的不是要逼迫和给学生增加压力。现如今高校学习的动因更多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也使得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他们并没有找到学习的目的,许多高校老师只注重对学生考试分数的提升,并没有注重教学本身的质量。老子曾经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和“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这些思想都能够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去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需要对知识的本质进行把握。老子还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
三、结语
在《老子》和《庄子》中蕴含了先秦道家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价值,对于现代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先秦道家生命哲学教育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改革高校的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引进传统的思想文化,让高校的生命教育发挥新的活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玉辉 道家幸福观的内容、特点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道教,2011,06
[2]吴亮奎 老子生命哲学及其对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1
[3]萧无陂 道为“物之自然”立法与人为“自然”立法——对老子“道法自然”命题的重新解读[J],中州学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