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421885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

◇ 陶维

  摘要:中学语文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备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上,古诗词作为传统的文学形式,只有体会到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怀,才能对诗的意境有感悟。教师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灌注在诗歌里的感情,使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意境。笔者结合多年来中学语文的教学经验,在此谈一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的意境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诗歌 意境领略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歌的教学必须依托于意象构成的意境,只有通过对意境的领略,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诗人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感情,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真正的美,从而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欣赏鉴赏能力。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诗歌创作背景
  我们国家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传承者的筛选,能够进入中学教材的诗歌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诗歌是诗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下,有感而发而进行的创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了解是感悟诗的内涵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有位同仁曾经说,乱世是诗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纵观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文学的繁荣往往与时代的兴衰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有百家争鸣,有诗经传世,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世说新语等诸多雅作,汉乐府广为流传,诗歌的创作亦是如此,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诗歌意境之前,很有必要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简单介绍,以方便学生体会诗人的创作思路。如在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表面上看,杜甫就是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况下创作此诗,然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会有不同的看法,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关内发生了面积广泛的饥荒,杜甫带领全家弃官西行,实际上就是逃亡,在颠沛流离中他写下了流传广泛的“三吏”、“三别”,随后他在浣花溪畔安居,茅屋又即为秋风所破,在引导学生了解这样的时代背景之后,学生对“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会有比较深的感悟,更能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的创作离不开作者的人生经历,所谓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诗人的个人志向,要想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就先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回归到诗歌的创作情感中去,教材中在诗歌的注解中略有谈及,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比较知名的作者的性格和生平也有一定的了解,在针对单独诗篇的讲述时,就要注意对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加以分析。如在讲述《观沧海》时,史书上对曹操的评价是枭雄,传世的三国演义以及近年来的三国热,都对曹操的生平有所介绍,然而这些概括性较强的大众评价,并不是曹操创作《观沧海》一诗的背景,创作此诗时候的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追歼袁绍旧部,正是意气风发策马扬鞭的辉煌时刻,此时的曹操心怀天下求贤若渴,具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之后,对于日月之行以及星汉灿烂这样的壮阔语句,也能够有较深的感悟。
  二、赏鉴诗歌内容,重塑诗歌画面
  要想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提高对诗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就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利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巧,从而通过综合考虑意象的表达效果,重塑诗歌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领悟。
  (一)分析意象的特点
  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会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选择这些意象上有一定的特点,比如诗人不会选择用孤雁、冷风这样的冷色彩意象去表达欣喜,反之亦然。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时候,要注意分析诗人所选择的意象特点,从而基本掌握诗歌的情感倾向,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品味艺术形象,抓住诗歌主题
  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般都会塑造一定的形象,如《木兰辞》中代父出征不辨雌雄的木兰,《琵琶行》里“半掩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孔雀东南飞》中夫妻恩爱却共赴黄泉的焦仲卿与刘兰芝,这些通过诗歌塑造出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意象的特点,也要关注诗歌中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抓住了诗歌中关键的艺术形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本质,能够以贴近作者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合理想象,重塑诗歌画面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学生可以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候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对诗歌所描述的场景进行合理想象,对诗人描述的画面进行重塑,在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中,与作者的创作心态形成共鸣,体会作者通过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三、品味诗歌的表现技巧,领略诗歌意境
  我国的文字表达具有简练精致的美感,古代诗歌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诗歌一般都是通过极为凝练的文字,描述出具体的场景,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意境,通过体会诗歌简炼的文字承载的极强的表现力,使学生对诗歌的美感有真切的感受。
  (一)关注诗歌的诗眼,体会文字的美
  在赏鉴诗歌的过程中,对诗句中的关键字一般以诗眼命名,诗眼可以为诗歌赋予灵动的特性,富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如在讲述《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时,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中的“蒸”与“撼”字,就是该诗的诗眼,这二句写出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波涛的震撼,整体上大气磅礴,“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的场景,“撼”字以千钧笔力表现出洞庭波涛的声势,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注意对这样的关键字进行赏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得融入诗歌场景,深刻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向。
  (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我国的诗歌有千百年悠久的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都有很深厚的意境美,作者通过一定的意象和文字技巧,运用精妙的表现手法把诗的内涵表达了出来,通过简短精炼的词句表情达意,要想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三)体会诗歌的内在涵义
  诗人进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诗歌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承载着诗人对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人生的感悟,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光沉淀,许多诗歌对目前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在涵义,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
  四、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中学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诗歌的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对诗歌的意象和诗眼进行重点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在全面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诗歌的内在美和文学美,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使学生得到了传统文学的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赵鹏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01
  [2]王少纯 把握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力[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06
  [3]唐翠 浅析诗歌意境及对教学的要求[J].青年文学家,2011,08
  [4]刘辉 诗歌教学的意境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的意境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