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2年第3期 ID: 421889

  

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

◇ 代晓琴

  摘要:《论语》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记载,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蕴含了重要的理性内容,其核心还是以“仁”为基础,从人基本的生活审美需求出发对生活中的音乐艺术进行分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和探讨《论语》中孔子美学思想,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孔子 音乐美学 仁
  一、有关孔子的总体概述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社会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的祖先原先是宋国的贵族阶级,不幸的是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曾经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小官,步入中年以后曾经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等官职,因为对执政者的不满,所以辞官到列国周游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晚年专心进行讲学,其思想主要见于弟子重后人整理编纂的《论语》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
  在《论语》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下面就从四个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孔子的音乐思想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一)以“仁”为核心的孔子音乐精神
  “仁”是孔子一切思想文化的核心所在。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关于“仁”的思想,孔子所提倡的“仁”,有着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双重含义。孔子有言:要想做到“仁”,首先就需要做到自我修养的提高,要有诚实、庄重、勤奋、勇敢和智慧等美德,“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品质,是一切完美人格的体现。孔子把“乐”的活动作为陶冶一个人心性和培养人具备“仁”的品质的最好途径。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乐、文在道德培养和人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是君子的必须课程。《论语》中对于君子的人性是这样描写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成于艺”。孔子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把一切的艺术形式看成是人的最后完善,对于音乐的作用给予极高的评价,坚持认为一个人修养的全面发展不能缺少音乐的陶冶,人在有了多方面的修养以后,在加上音乐的陶冶才可以实现人性的完美发展。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混乱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的精神音乐文化,试图通过运用“泛爱众”的情感包装来弘扬“仁“的精神思想,来实现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有关”仁“的音乐思想的提出,使孔子的音乐思想超越了西周礼乐思想的界限,具有了新的人文思想价值。
  (二)以“尽善尽美”为标准的孔子音乐评价体系
  对于音乐思想的研究,孔子有着高超的造诣,在《论语·泰伯》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子日: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表达了孔子对于高超音乐技艺的赞叹之情。孔子对于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后,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话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对于音乐作品,孔子一方面重视音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很重视音乐的形式问题,主张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机统一。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孔子把音乐作品的内容称之为“质”,把音乐的形式称之为“文”。孔子认为质如果超过了文,那么就会显得粗野,文如果超过了质,那么就显得空虚,文和质应该完美结合那样才是最为理想的。在音乐美学的发展思想上,孔子最先提出了有关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区分,提出了两者完美统一的主张,并且将“善”作为对音乐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最基本的标准,强调了音乐在人类思想进步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有关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标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三)以“和”为态度的孔子音乐审美情感
  孔子对于音乐的审美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一方面讲究对于前人音乐和谐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另一方面则是在哲学上主张“和而不同”,伦理学上主张“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且平”,和品评人物时的“过犹不及”思想都是相一致的。所以在生活的实践中,孔子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是讲究“和”的,这是符合其“中庸”的哲学思想准则的,具有“中和”的性质。所讲的“中和”就是要协调好个体和社会,个体和自然,个体的心与声,个体的情和理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认为音乐艺术应该可以反映人们真实的痛苦和情感,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标准要求。主张用道德准则来对生理欲望进行制约,那么在快乐之中就不会失去理智,不会因为过度追求欲望而忘记了道德的标准,这一点在音乐审美的主张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在《论语·八佾》中有这样的记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音乐审美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外表表现形式应该在一种“中和”的状态。
  (四)兴观群怨的孔子音乐社会作用思想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吟唱的歌曲都为人乐歌诗,所以这一段话蕴含了孔子对于音乐对社会作用的概述,这也是孔子在长期的生活和对音乐的认识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观”的解释,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意思就是通过音乐作品对生活中的体验来了解政治的得失。孔子认为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加深对于生活的认识,在《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这里反映的是孔子在鲁国任职大夫时候的音乐行为,对于鲁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群”的解释,孔子非常注重通过音乐活动来加强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展开音乐合唱这样的方式来起到了情感交流和沟通的社会效果。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言:“不学诗,无以言”,这也就是说交流者之间必须有共同具备的“话语”的这一音乐理念,这也是由西周以来的礼宾宴饮中“歌诗必类”的音乐风俗所决定的。有关“怨”的意思就是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好恶。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有言:“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鲜明的情感态度与言辞之间,通过音乐活动就可以表达出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
  三、结语
  对于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对其进行了总结概括,形成了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理论。孔子在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强调音乐的政治和教育作用,形成了“礼”和“乐”并重的地位,从多个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了分析,为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在《论语》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对孔子音乐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珊珊 孔子的礼乐思想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意义[J].大舞台,2011,02
  [2]胡郁青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孙来法 试析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艺术素质教育[J].艺术研究,2007,01
  [4]李道琳 孔子音乐思想的美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5]刘苏宁 赵含韫 孙来法 试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