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些则不然。重读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能让人再次感受革命时代的思想豪情和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林海雪原》文学艺术叙事模式的研究,将开启经典文学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红色经典 艺术叙事 模式价值观启示
引言
新中国的诞生给久经苦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希望,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站起来”的时代。体验这种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建国初期文学作品很关键。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刚刚成为历史的革命战争生活成为了军事文学作品主要取材来源,它们从各个角度再现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一、重读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引发的思索
曲波在作品前给读者一篇文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我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这一句话用在此文中也最能代表我对曲波和林海雪原的战士们的崇敬之情。这是一部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根据真实的解放战争中斗智斗勇的战斗情形写成的一部红色经典,再读《林海雪原》,会把文中的人物与战争现场和战士们对号入座,使得读者相信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小说不乏虚构,虽然作者也已经一再申明他绝不等同于少剑波。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我看了这部小说,心为之激动,也为之感动。这是一部英雄们与土匪斗智斗勇的经典作品,作者强调小说的描写与历史“等同”和“真实”。所以,描述的事迹、人物、地点都是按照真实的情况来介绍的。文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都有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中国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零下三十八度到四十度的雪海里,侦察奔袭,与敌军周旋。有时钻在雪窖里休息,以雪为衾;有时在石洞里睡觉,和野兽为邻。战士们发挥了大勇大智、孤胆作战的奇能,攀壁跳岩,跨谷飞涧,突破神话般的天险。与此同时,还在雪原中学会了很多克服困难的方法,“林中侦察追击”,苦中作乐的向上精神,这些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正是这部作品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其实,在《林海雪原》中让人感动的不只是战士们的英雄气概,还有那时人们自然青涩纯朴的感情和当时中国人团结一致的精神。一部好书出彩的地方就在于有精彩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情感以及引人入胜的语言。小说把战斗小分队置于雪原这样特殊条件下的典型环境中,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历经难中难、突破险中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且还热情地讴歌了战斗小分队集体创造的惊人奇迹,同时塑造了像少剑波、杨子荣这样一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
二、分析研究《林海雪原》文学艺术叙事借鉴模式
(一)对“英雄配美人”模式的借鉴
描写男女的恋情自古以来就是通俗小说惯用的写作手法。要想小说吸引读者,英雄与美人的恋情则是一个添色的元素。在《林海雪原》中,年轻善良、温柔美丽的卫生员白茹就衬托着智勇双全、英俊精干的主人公少剑波。少剑波写给白茹的情诗,“万马军中一小丫,颜似露润月季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文学色彩丰富,其中蕴含的感情也是不言而喻的。小说对白茹爱慕少剑波的心情描写得极为细致,以传统的爱情模式作为基础,为人民心目中的战斗英雄人物增添了浪漫的情调,让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多了一丝柔情,增加了更多近人情、人性的东西。不同于传统小说模式的是《林海雪原》里“英雄美人”所描写的爱情是阶级感情,并且融入了大量的革命性的成分。这就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部“红色文本小说”更能满足百姓们的文字趣味与审美习惯,为基层大众所喜好。
(二)对“以少胜多战争”模式的借鉴
在历史古代战争题材小说中,“以少胜多”的战争模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些模式战争,往往是作战的双方处于一强一弱的境地,且正义那一方多半是弱势群体,于是双方力量悬殊、兵员数量差距大、武器差别也大,然而,胜利女神最终都会站在弱势的一方。《林海雪原》就是借鉴了这种写作模式,在“智取威虎山”的战斗中就体现了以少胜多的特色。战前就得知,敌军的武器装备和士兵都是自己的几倍,且战争环境又被渲染得云雾缭绕,但是“从刘昌勋的第一梭冲锋枪开始”到这场战斗的结束,仅花费了二十分钟,一个拥有几百号土匪的威虎山头就被解放军战士的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分队所攻下了,实在是奇迹。
人们必须认可一点,这种具有明显浪漫主义倾向和“夸张”色彩的传统战争描写模式,它并没有损害所要反映的真实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它从侧面烘托、强化了真实的战争环境,突出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渴望。
(三)对“集体英雄”模式的借鉴
利用“集体英雄模式”的创作方式构建小说在我国的传统写作手法中,一直深受民间的赞赏和推崇,尤其是描写充满神秘色彩的队伍。文中少剑波就领导了这么一支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抗战英雄集体。这个战斗小分队不仅神秘而且还创造出了很多光辉的战争事迹,“战雪地追踪深夜埋伏侦察河神庙”,“孤胆英雄假扮匪徒深入虎穴”,“跨谷飞涧攀壁跳岩打马滑雪追歼顽敌”等等,他们在作战过程中与狡诈残酷的敌人斗智斗勇、命悬于一线之间,这使得文章内容紧张而激烈,引人入胜,令读者仿佛生在战争现场。与此同时,《林海雪原》巧妙的结构安排,又给了读者一种轻松愉悦、疏密相间的节奏,时而紧张时而舒朗。让每个故事情节都深入人心,让战士们在克服了各种困难后取得最终的胜利,给了读者大团圆的满足结局。
(四)对“复仇者活动”模式的借鉴
不同的理论家会对英雄传奇小说的叙述模式归纳出不同的模式,然而“血债”和“复仇”这些基本元素则在任何一种模式中都不会缺少,这也就是标题所说的“复仇者”模式。古有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干将莫邪》、唐宋有《唐宋传奇集·谢小娥传》、元代有《赵氏孤儿》、明清小说有《水浒传》,这些历史的小说中基本都参有或主要描写“复仇”这种模式。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复仇者”的一系列复仇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模式贯穿在英雄传奇故事之中。《林海雪原》开篇就借鉴了这种复仇的模式,使得全文都笼罩着浓烈的“复仇”情绪。由于土匪洗劫衫岗站的过程中残忍地杀害了岗站内数十人,其中还包括少剑波的姐姐,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当少剑波赶到现场时,只看见姐姐的遗体,作者用少剑波的口吻这样描述到:“小毛毛失去了亲爱的妈妈!姐夫失去了贤惠的妻子!我失去了从小抚养我长大成人的慈爱的姐姐!党失去了一个好女儿!群众失去了他们的好朋友!”这时的少剑波开始有了“复仇意识”,且“家仇”迅速上升为“阶级仇”了。然后,文章就围绕着“复仇”的线索发展故事的情节,为亲姐复仇就成为与敌人战斗的前进动力,主人公也自然地承载人民的期望以及党的嘱托。
通过这些写作细节可以看出,文中利用描写这种为同志、亲人“复仇”的因素来激发起人民群众“复仇”的心理机制。作者曲波也正是借着人性中“复仇”因子的有效模式,使枯燥的革命战争题材文学作品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三、红色经典文章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启示
英雄时代已过去,但英雄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能让崇拜英雄的心热烈地跳动的就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就是一部力量之作。重读红色《林海雪原》中的英雄传奇还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无尽的阅读享受和遐想空间。
由于时代的影响,作者通过对《林海雪原》的创作也表达了很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作品中宣传了很多红色经典理念的性质和革命的意义。且无时不刻不在传播着伟大的革命无产阶级思想:“永远都不要忽略人民大众的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人民群众才能有今天的和谐的平安家园。”所以,中国人民潜在的巨大力量就是团结一致的人心、澎湃的热血、炽热的情感。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赋予革命艺术的色彩并以各种修辞手法将杨子荣、少剑波等老一辈革命英雄的精神和胆识展现在世人面前,鼓舞后人学习革命精神,学习他们不折不挠、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这也是现代人身上缺少的东西。红色经典系列文献在中国军事革命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广泛而有力地在传播着。红色文学的力量对整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影响是其他文学作品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重建价值观体系异常艰辛,怀旧色彩的情感结构才得以被彰显。再加上大众文化、商业意识、消费文化的不断冲击,“红色经典”的革命系列题材文献开始被改编,并逐渐地重返社会文化舞台中。
通过重读红色经典,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应该多来关注这一类型的红色经典著作,感受一下革命战争的生活和激情。因为在高科技的时代,很多人在感慨,感慨时代的变迁,随着物质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现代的人大部分都没有像前人那样拼搏战斗的精神了,所以我们更需要这种英雄的史书和激情来充实人生的每一个细节。尽管红色经典文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下,它已成为多元文化构建下倍受人民所青睐的热点文学,并将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尊崇。 语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程光炜.《林海雪原》的现代传奇与写真[J].南方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4]雍茜.《林海雪原》的叙事模式浅析[J].南方文学,2011(7).
[5]熊文泉.“红色经典”艺术生产的内在机理分析[J].当代电影,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