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096

  

职业汉语课程本体研究及教学实践

◇ 郭灵云

  摘要:职业汉语课程应与大学语文课程相互补充,职业汉语课程要更注重实用性,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上都有突破创新。
  关键词:职业汉语 教学内容 方法 考核
  引言
  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处境,它的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部分高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或者以应用文写作取而代之,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没有给他们提供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大学语文”亟需重新审视自身承载的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当前,改革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引进ZHC,开设相应的职业汉语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分工,或者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职业汉语的相关内容。职业汉语课程强调突出其工具性及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而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立足于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化大学生阅读的审美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必须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哲理性,总目标应该放在提高大学生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上,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智慧人生教育,即以审美的方式解读人生与社会。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建立以大学语文为基础课程,以职业汉语相关课程为渗透性、应用性课程体系,二者各有分工,互相补充。
  首先,职业汉语教材要加大日常应用文的比例。授课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人物介绍、信息复述、倾听交谈、求职应聘);文字表述能力训练(汉字应用、词语应用、句子应用、语言运用);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归纳理解、逻辑推理、综合分析);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日常交往、科技应用、商务交流、工作实务)。这样的内容设计,兼顾了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比较强。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选择、组织案例作为课程内容,就目标完成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展开合作等活动的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估。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其中第一部分为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及日常交流与表达。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为职业模块,是指职场中的阅读与写作,主要包括对一些职场常用应用文的书写格式、语言规范等的操练,如各种公文、求职简历及工作总结等。
  第三部分为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拓展职业汉语能力的应用,可以设置多种课内外活动项目,进行综合练习,如设置模拟招聘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给出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等。
  二、教学方法的突破
  职业汉语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其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它注重于现实的必需性和意识的表达。它服务于人们的职业活动,以沟通和协调为主要使用目的,最终促使职业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在众多的职业技能中,母语的运用能力既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通用能力,也是人的能力集合中一个关键性的核心能力,也叫职业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包括听说能力、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几个部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职业汉语课堂上,教师应该设法摒弃以往教学的弊端,根据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有顺序、有阶段地进行教学。同时,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的教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由以老师“填鸭式”灌输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讨论、游戏、竞赛为主,把课堂的大部分空间和时间转让给学生。如让学生开展“汉字纠错”比赛,看哪一个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多的错别字;让学生讨论某篇阅读短文有多少种阐释方式;就某一具体案例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
  (2)增加实践活动。该部分内容应采用课外形式,如让学生到校外某地方做一个问卷调查,从而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比较准确地觉察到学生与人交流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加强对不足之处的学习。
  (3)采集现实中的职场片段,让学生模拟再现职场情境。把学生放在切切实实的职场环境中,观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查找不足。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力求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做如下改革:
  (一)关注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及成绩。注重对学生学习素养、学习习惯等内容的考核和评定,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能激励学生培养自身汉语交际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课堂内外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该部分内容可占总成绩的30%。
  (二)增加对学生聆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可弥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缺少对聆听和口语能力考查的缺憾。对聆听能力可以这样考核:老师(或多媒体)朗诵一段对话,让学生陈述这段对话中甲乙两方究竟讨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或者概括一下其中一方的主要观点。对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这样考核:围绕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展开论述,并把论述限定在一定时间之内,以此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两项考核可以分别占总成绩的30%。
  (三)考核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素质,该部分可采用试卷考核方式,题目类型要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ZHC)保持一致,从而与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接轨,但可适当压缩题目数量,该部分内容可占总成绩的40%。
  (四)教学评价应体现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尤其要注重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笔答和口试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强文化修养。这门课程应该具有显著的人文色彩,它必须通过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吸取前人丰富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营养。课程要使大学生通过体悟经典作品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真善美的体验中,培养生活的高雅情趣。 语
  【2012年河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Z129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北科技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RW2013B03)】

职业汉语课程本体研究及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