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116

  

浅析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文学传播历程及其品格贡献

◇ 袁滔

  摘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英国人的浪漫情怀并不输给法国人,在无边的世界文学历史中,英国文学也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其实,英国人还是欧洲社会中最舍不得告别自己童年的一个民族。这或许与多年来一直繁荣昌盛的英国儿童文学相互影响作用着。根据统计得知,英国人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种类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数量。法兰西第一皇帝拿破仑称英国为“店主国家”,这表明英国长期以发达的商业推动其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成长。英国率先在世界上产生了自成系统的少儿文学,同时创建了适用于这种文学的出版机制,给世界各国儿童文学起了表率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貌,浅析其传播历程和品格贡献意义。
  关键词:英国儿童文学 传播历程 品格贡献
  一、英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貌
  在东西方文化中,历史传统文学都是或激进或抒情的,于是,儿童文学的创造和发展都受限于地方习俗、物质条件等等。大人们虽有疼爱孩子们的心,却没有娇养他们的能力,于是,儿童就成为了劳动力的预备,作为一种资源的延续而存在。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都是围绕着成人的爱好和倾向,儿童们本应有一定的社会和人格地位就被社会所忽略了,也没有人会专门去研究适应其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但十五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权得到维护和发展,儿童被人们所重视,于是,有一部分文学家们开始努力收集儿童材料并加以编写,再加上欧洲语文的统一,使得英国儿童文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儿童文学的领导者,这也比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领先了将近两百年。
  到了十八世纪前,英国儿童文学内容已较成型,相比之前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了,同时,也对世界各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虽是先于欧洲各国,但是其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书和当时的宗教训诫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人们也不能否认它给世界儿童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英国儿童文学传播历程与贡献
  (一)英国儿童文学主要传播的传播历程和文学品格
  进入十八世纪以后,英国出现了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更为重视儿童的教育培养,于是,儿童文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局面。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的日益深入,对文明与科学的日益崇尚,使得更多的适用于儿童的课外读物陆续出现,只要经济允许的家庭,都会为儿童购买各种各样的儿童读物。这就使得这时的儿童文学不再是成人文学的附庸而日益蓬勃发展,并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且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故事性和娱乐性的功能日益增强。但情节比较雷同单一,且大多情节拘泥于儿童天地生活和增强德育教育,种类和出版量都很少,经典的传世之作则更是寥寥无几了。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是深获儿童喜爱的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这部带有讽刺意味的文学巨著,作者通过幻想虚构了人物情节,创造出一系列奇妙的想象空间和幽默荒诞夸张的情节,文字夸张且充满生机,令小读者们流连忘返。小说中,作者在那些小人国和大人国的虚构世界中隐含着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为少年儿童编制了一个美好的梦,指引他们向幸福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表现了个体的冒险野心和奋力进取的精神面貌,是对人的智慧与体能的肯定,也歌颂了人类不屈不挠与自然的磨难抗争的大无畏精神。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少年儿童培养良好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锻炼他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至今,《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仍然都是全球最畅销的少儿读物,成为后世很多儿童作品佳作的先驱,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奠基的作用。
  到了十九世纪,英国迎来了其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童话园地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儿童文学开始受到极度的重视和认同,写作风格得到变革和解放,很多作家开始以自由开放的观点来创作,有的还将神话传说或历史作品加以改编融入新作品中。这一时期著名的英国文学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问世,这引发了儿童文学的新浪潮,使其由短小的散文体扩展成长篇巨制的中大型小说体。同时,《爱丽丝》以其无比神奇的幻想、昂然丰富的诗情、十分风趣的幽默一举突破了传统西欧儿童文学单纯对人品和道德的说教的局限,成为儿童文学史上的奇葩。至今还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传播于世。
  到了二十世纪,由于受实验主义的影响,很多教育家和社会家开始强调儿童需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所以,这一时期作家的观念和创作风格也有很大改变,儿童作为单一的行为个体更加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游戏活动也被承认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风格来说,从卡洛尔的《爱丽思漫游奇境》树立标杆后,幻想小说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之大宗,并开拓题材持续发展,硕果累累,佳作迭出。例如:1904年,詹姆士·比利在完成《小飞侠》之后又续写了《小飞侠在清丝洞花园》和《彼得和温蒂》。米伦则通过对他儿子和其玩具熊的剖析,创作了玩具熊《温妮普》等系列作品。从此以后,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均成为全世界儿童熟悉的好朋友和卡通、影视作品中的代表形象,同时也更加奠定了英国幻想小说在国际儿童文学中不可撼摇的地位。
  (二)英国儿童文学对后世儿童文学的贡献和启发
  儿童文学的主题是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属于孩子的,那些成人世界中的悲剧文学应当永远与孩子的世界无关。虽然西方文学的基奠在于古希腊的悲剧,且有文学家说过“真正的伟大文学也常常都是那些令人刻骨铭心的悲剧故事”,也正是因为悲剧凄美的艺术情调才使得文学有了超乎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特色。而儿童文学之所以多年来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名著”,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高层次的审美对象。英国儿童文学则突破了这种“樊篱”,大胆地将悲剧和一些残缺的美好引进了童话。但单纯的悲剧是不能够很好地表现作家们的审美情操的,所以,多年来英国儿童文学的最大成功还在于在悲剧大前提下的悲剧色彩的弱化以及将人物的精神境界进行升华。于是,人物的悲剧色彩被弱化了,反而给读者一种对于故事主人公高尚情操的赞美和人性充满希望的祈祷。所以就形成了英国儿童文学的特色,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屈的追求来指引人生的道路。世界各国其实在很早的时候都确认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培养好孩子,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所以儿童心智的发展与语言社交的各种能力都离不开教育培养。作为世界工业发展的领跑者的英国人认为,儿童应该有适合自己年龄的自由,有欢乐的童年。于是他们又率先产生了一套自觉的、自成系统的少儿文学,并创建了有机的出版机制,以利于儿童文学循环发展。   同英国历史上的儿童文学大师相比,我们可以看出,今天所谓的那些“儿童作家”还存在种种不足。虽说现在市面上所谓的“儿童文学”比比皆是,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较为庸俗和商业化的,要么表现为急功近利型的“变相科研报告”,要么就是那些充斥着对暴力或粗俗行为的宣扬,还有的要么就是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的“伪理想国传”。于是,在这种环境下,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把孩子们变成一个个思想幼稚、缺乏性情、缺乏对社会全面认知的“学习机器”。一件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创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启迪他人、开拓人们的视野、发掘人性之美,而当今那些连孩子都能够辨别出的荒谬性文学,又怎么称作开发他人思维的真学呢?于是,这种种的缺漏就需要现在的文学家去思考、去求索、去为了中国下一代而改革创新。
  英国的经济繁荣与衰退也见证了文化的升起与降落。我们应该向这个国度学习,学习他们一代代发展文学都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用经典和汗水向儿童展现最纯真、深邃、幽默和大气的文学思想,摆脱那些干瘪无味的道德说教。以乐观高尚的态度指引孩子们走向未来,创造世界!
  结语
  综上所述,在十八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发展都处于萌发和不断尝试的阶段,都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但是英国是世界各国进展最快的;而十八世纪以后,则各国的儿童文学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和体裁。如英国在《爱丽丝梦游奇境》诞生之后,更多的想象性儿童故事作品佳作迭出,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率先引领各种儿童诗与童话故事的写作。美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是追随于英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也逐步地确立了少年小说的路线,以内容写实、面貌丰富称冠,并优先提出了图画故事书的概念,成为了世界儿童文学的领跑人。总而言之,无论在创作的风气、观念的萌发、还是作品的类型上,英国是儿童文学萌芽和发生的国家,是十九世纪以前世界儿童文学发展最昌盛的国家。从美学理想的角度上来看,英国儿童文学的各类作品虽有很多对社会的批判和对道德的褒贬,但作家们并不意图在对孩子们的教育和训导,而是为孩子们创造着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真实丰富着孩子的心灵,满足孩子对单纯的快乐、勇敢、自由天性的需要。这就是英国儿童文学独特深远的内涵意义,也是作家们对孩子满怀的希望所在,这些都对世界各国儿童文学创作事业起着源远流长的指导性作用。 语
  参考文献
  [1]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07).
  [2]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李慕如.儿童文学综论[M].复文图书出版社,2003(9):18.
  [4]韦苇.外国童话史[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12).
  [5]蒲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山东文艺出版社.
  [6]韦苇.世界儿童文学概述[M].浙江少儿出版社,2006(8).

浅析英国儿童文学中的文学传播历程及其品格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