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141

  

中西方文学中的法主题探析

◇ 郑磊 孙丹

  摘要:中西方的文学中存在着共同的主题:包括“惩恶扬善”与“追求公正与平等”等方面,无疑这是人类善良品质的体现,反映着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但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法主题从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相同,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以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揭示中西方文学中法主题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比较文学 中西方文学 差异
  一、文学与法主题创作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内容都包含了法主题,无论是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这个永恒的主题。北大著名的苏力教授认为文学同法主题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孪生兄弟。在理解一般性的法律名词方面,文学作品是有帮助的。例如西方著名的文学家莎士比亚、加缪等人所创作的以法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即便是普通人阅读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法律一般问题。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第一,法主题是文学不朽的写作题材和思想源泉。对于作者来讲,他们会有意识地将生活中题材加工以后放到创作中,或者是直接突出法的主题和思想。而有些文学作品中法的思想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来表现的。还有一些作品是基于作者本身的思考,作者的描述中展现了法律某方面的思想和精神。实际上,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一直都没有脱离法律,许许多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渗透着非常浓重的法律精神,如文学巨著《罪与罚》、《审判》等等,其主题之中都表现出法的思想。第二,法主题的存在,造就了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文学作品中以法为主题的作品没有简单地描述生活和现实,而是通过文学的创作手段,利用法主题的丰富素材,更深刻地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
  二、“惩恶扬善“与”公平公正“的法主题文学作品分析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矛盾中便包含着“善”与“恶”,我们所常见的文学作品大都包含着对“善、恶”的表达,对“善”的推崇和对“恶”的厌恶是中外文学典籍中的精华所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以“公案文学”为代表,大量突出了法主题。更为经典的作品包括了《赵氏孤儿》《张文祥刺马案》等,还有很多的文学作品诸如《搜神记·三王墓》、《谢小娥传》、《韩非子》、以及唐宋时期很多都是以法为主题。不仅东方文学作品如此,西方文学作品以法为主题的作品更加多见。从古希腊作品、莎士比亚戏剧至今,其作品中都大量存在法律方面的内容,著名的作品有《复活》《罪与罚》《悲惨世界》等等。
  在西方众多文学作品中,对于此类主题的表达源自于古希腊文学和欧洲的戏剧,这也成为了西方文学法主题素材的创作原型。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更是以此类主题为主要表达思想,这其中尤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代表。如讽刺小说《威尼斯商人》,其中的内容就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惩恶扬善”的主题,内容表达的形态主要是以“复仇”类的文学为主,在这些内容中,通过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对比,传递给读者强大的正能量,更容易突出“善”,摒弃了“恶”。西方著名的文学作品中以此为主要内容和题材的代表作品有古希腊时期的《阿伽门农》、十四世纪欧洲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近现代最为著名的以复仇为题材的小说有《基督山伯爵》和《凯旋门》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作品中一直拥有着“惩恶扬善”的共同主题,也一直在用各自的文学作品描述和表达这个主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没有影响到文学作品对“公正与平等的追求”,所以提倡法律公平与平等是中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中西方文学作品都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当前社会的弊端与黑暗,从而抒发作者对“公正与平等”的追求。比如:据龚克昌的《两汉赋评注》记载,有关法主题并有姓氏记载的古代诗词作品一共有75首,但是现在仅存有27首以法主题的诗词篇目与残句。这27首诗词中包括抒发惩恶扬善的文学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刘欲的《遂初赋》;以及托物抒情、采用借代、比喻等描写手法侧面地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不满之情的名作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贾谊的《旱云赋》等。所以说法主题是古代诗词特别是汉赋中较为常见的主题。与此同时,在我国古代小说当中也有许多利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设置等方式揭露社会不平等现实的作品,比如《京本通俗小说》中记载的《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表面上是对古代冤案的记载,实际上是为了揭露当时社会法制的落后,批判当时社会黑暗,引发世人思考。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揭露社会法制落后的经典之作,可见古代人利用汉赋、小说、戏剧等题材全面且深刻地体现出“公正与平等”的主导观念。
  而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主题。特别是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期,为了展现个性,突出人人平等的观念,主要利用小说的文学表达形式来表达精神。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的《自由的深渊》、《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都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当时世界的种种现象,抒发了作者对“公正与平等”的追求。特别是批判文学的顶峰之作——雨果的《悲惨世界》,利用丰富、深广与复杂的内容、多变的心理描写、独特的对照艺术表现手法完美地表现了“追求公正平等”的法主题。小说当中刻画出身世悲惨的冉阿让来侧面地反映出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其中让·瓦尔让和沙威成为整篇小说的点睛之笔。改恶从善的罪犯与执法过严警察的对照艺术,将公正与否的结论权利交给了读者。这些对照超越了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明显的美与丑的对照,集中体现出了对制度不平等的批判主义。
  三、中西方文学中法主题创作差异
  从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很多的主题,但是经久不衰的法主题中对“惩恶扬善”的推崇和“正义公平”的思想却是更多的内容表现,很明显,这也是人类对于美好和善良的永恒追求。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但是追求的内涵却是相同的。
  即使我们认为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法主题从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相同,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惩恶扬善”的推崇和对“正义公平”的追求,但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仍然使得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刻画人物对于法这一主题的追求过程是有所不同的。例如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林冲心理变化的描写,从不敢反抗、也不愿反抗到不得不反抗这个过程的转变完成,是靠外在的矛盾冲突推动的必然结果。但是,相同的人物经历,在西方文学的大背景下,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本身内心心理斗争的刻画来表现人和社会的矛盾。比如著名的批判小说《罪与罚》表现人物的手法,就是对拉斯科尔尼坷夫的心理活动细致的描写。整个小说大篇幅地对拉斯科尔尼坷夫的心理活动进行叙述,给读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清官是以法主题为主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要去刻画的人物。在《包公断案》等著名的文学作品都着重刻画出了清官的大义之道。与此同时,豪侠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常常出现的人物素材,比如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等。可见,西方法主题的文学作品与中国有所不同,西方主要采取了感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而中国以法主题为主的文学作品则采取塑造典型,改变艺术素材的艺术手法。 语
  参考文献
  [1]郭宏安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扬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西方文学中的法主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