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荒原》中,艾略特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不同的意象。向人们呈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濒临崩溃、人们精神空虚的现象。本文试图分析“荒原”荒的表现,寻找“荒”的原因,和作者认为救赎“荒”的办法。
关键词:荒 象征 精神空虚
引言
英国作家T.S.艾略特在其代表作《荒原》中运用象征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战后西方社会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和精神空虚,以及宗教信仰的丧失而导致西方文明没落的社会现象。艾略特用“荒原”代表土地的荒凉,也代表人们思想的荒芜。
一、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出现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其特征表现为:第一,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他们反对直接描写诗人的感受。第二,象征主义喜欢用联想、暗示、烘托这类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第三,象征主义强调“感情的移借”,即听觉和嗅觉、视觉相通。第四,象征主义追求形式上的工整,音韵上的和谐,重视诗歌的雕塑美。
后期象征主义作家力图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精神。《荒原》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展示荒原的悲愁情景,并深思和关注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和是否能救赎的问题。
二、“荒”的表现
《荒原》中,作者通过对比,把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和美好过去的欣欣向荣及坚定的宗教信仰进行对比,从多个层面的意象体现“荒原的荒”:了无生机的沉闷让人窒息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的人的表象,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思想。这些意象汇集在一起:“荒原”只有死亡的气息。这种“荒”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荒。
(一)土地的荒凉
“荒原”在诗人笔下土地龟裂,石块发红,树木枯萎——四月春天已经到来,然而丁香是从死了的土地滋生出来的。干石头发不出流水的声音。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人们说不出话来,两眼看不见,不生也不死,什么也不知道。大海也是荒凉而空虚的——就连狡诈而又最勇敢的腓尼基水手也淹死在那里。城是不真实的——死亡几乎毁灭了一切,人们叹息着,隔一会才能短短地嘘出来——这是多么压抑的叹息,就好像从乱坟岗里发出来的。死亡毁灭了这么多——流上小山,流下威廉王大街,直到圣玛丽·乌尔诺教堂,整座城就是一座死亡之城。能看到的田园景色是变形的,是被昏王的粗暴逼成的,夜莺的歌声充满了荒漠——给人一种彻骨的恐惧。脚步在楼梯上慢慢移动着,关闭的屋子默默无声——人就像幽灵。人是在耗子洞里,风除了虚空,还是虚空——整个世界就是一座死人的坟墓,人就是活死人。汗是干的,脚埋在沙子里;死山的嘴长着蛀牙,吐不出水来;人在这里不能站,不能躺,不能坐,这山间甚至没有安静,只有干打的雷而没有雨;这山间甚至没有闲适,只有怒得发紫的脸嘲笑和詈骂。恒河干涸,疲萎的叶子等待下雨。林莽蜷伏着,沉默地蜷伏着。城破裂,修好,又在紫红的空中崩毁,楼阁倒下,耶路撒冷、雅典、亚历山大、维也纳、伦敦在荒原人心中就像空中楼阁。作者通过描述无以言状的荒原意象,目的就是想告诉人们现代西方社会就是一片荒原。
(二)精神的荒芜
“荒原”的土地是荒芜的,在荒原上生活的人,他们的精神也是空虚的。因为精神空虚,生存对于他们来说自然也就没有意义,荒原人的心中仅剩下死亡,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所有的荒原人:上帝死了,荒原人在暗夜里看不到光,前途渺茫,生和死没有什么两样。因此,“荒原”中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荒原人迫切地期盼着死亡,诗的前言中古米的西比儿唯一所要的就是“死”。
由于精神空虚,荒原人生活在一片精神的荒漠中,过着荒淫而又百无聊赖的日子,沉溺于情欲、丧失宗教信仰,就像空心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没有亲情,没有依靠,只有麻木,荒凉,空洞和寒冷,人们就像活死人一样,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记得,不知道自己是活是死,头脑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今天做什么,明天干什么,究竟干什么,从上流社会到底层人民无一幸免:“风信子女郎”说着“我说不出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2]在卧室里的贵妇人也自言自语着“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2]他们空虚而又荒淫无度,道德伦理崩溃:从有褶皱乳房的老人提瑞西士到满脸酒刺的年青人,似乎除了放纵情欲便是无所事事。女打字员在与人幽会后想的是“那桩事总算完了。我很高兴。”
“快走吧,到时候了”,就好像死亡正在向人们走近。世界似乎要宣告终结。而就连耶稣也说不出,猜不着。于是荒原人只有一个命运,那就是死在水里。
三、“荒”的成因
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与摧残是荒原之荒的首要原因。经历一战摧残的一代人,死亡印象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们,人们陷入空虚无聊的状态。现代工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而疏离,缺乏沟通,麻木、虚妄、焦虑,生不如死的思想蔓延:树木枯死,人们成群结队地送葬;象征生命之源的泰晤士河上抛满了垃圾,荒原人破碎的灵魂,像一堆破碎的石灰,散落在荒原的枯草里;白天看起来像黑夜,仙女都走了,处处是冷风、白骨、老鼠、在死水中垂钓的麻木人儿,就连他所想到的也不过是关于兄弟和父亲的死亡。世界随着鱼王生命力的衰竭而衰竭。人们只有隐忍麻木地生活。
荒原人精神空虚,情欲泛滥是荒原之荒的另一原因。诗里的水,是情欲的象征。弗莱巴斯最后死在水中,其根本原因是沉溺于情欲而无意自拔。
四、“荒”的救赎
虽然《荒原》传递给人的是一片死亡的灰暗,一幅衰败的画面,然而在作者看来也不是不能救赎的。诗中的丁香虽然是从死了的土地滋生出来的,仍然还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荒原”的生物还是在死的氛围中破土而出,冬天虽寒冷萧杀仍保护我们温暖,把大地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球茎得到一点点生命,暗指荒原人还是希望摆脱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希望种在花园里的尸首能发芽、开花,长出具有新的思想具有活力的人,人们发誓“重新做人”。水中的死象征着新生。“死”意味着“死而复生”。也就是说,丧失信仰的荒原人要获得新生,必须经过宗教的重新洗礼,才可能浴火重生。因为只有上帝才能挽救他们,使他们在火中涅槃,人们于是盼望着主的降临,用火烧掉旧世界,创立一个新世界。
总之,《荒原》以象征的语言、精致细密的技巧以及渊博玄奥的隐喻,恰当地显示了现代人思想意识破碎、零乱的特征,以及面对西方文明濒临崩溃的绝望情绪。 语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文学流派——象征主义.http://www.doc88.com/p-28344566715.html.
[2]T.S.艾略特.荒原——T.S.艾略特诗选[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吴艳.“非个性论”复杂的悖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