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128

  

语言课程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

◇ 孙培军

  摘要:我国高校语言课程的设置变得越来越普遍,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和以所学语言作为母语的人的交流。在语言的背景及文化不同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这些误会在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中,都有很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语言课程学习现状的探究,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
  关键字:高校语言课程 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一、高校语言课程的教学现状
  无论是在求职还是在日常交际中,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对自身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我国各大高校,语言课程被越来越多地安排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国大学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往往还是采取最为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老师首先就课文的大概意思给同学们进行讲解,然后开始进入课文的分解讲解。分解讲解其实就是对每一句中的难点词汇、句子以及语法的精讲。换句话说,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重点都是阶段性应试的考点。课文讲解完以后,要对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方法就只有做课后练习题。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听力课上,绝大部分也都是边听材料边做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没有被改革,是因为每门语言课程都面临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以及各种语言考级考试的压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掌握了大量词汇的拼写、意义与用法,掌握了长句子的翻译与分析,掌握了文章的结构等等。
  二、语言课程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和外国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仅仅凭借着词汇和句子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与以自己所学语言作为母语的人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往往都会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如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要和国家文化相挂钩。因为在西方一些国家,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词汇、句子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往往都和一些历史、诗歌、神话故事有关系的。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某些时候会难以理解对方的措辞,容易造成沟通中的误会。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跨文化交际可以理解为与自己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进行交际的活动。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所以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容易造成按自己的习惯方式讲话,容易造成沟通上的误会和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解决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如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乘坐先进的交通工具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通过互联网掌握这个世界实时的消息,通过高科技的通讯手段瞬间建立起与各国朋友的联系。这些变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跨文化联系。语言使得交流无国界,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世界上被人类使用的语言数量高达百种,而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大学生中的利用率相对来说是非常高的,在科学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下,在语言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不可避免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整个社会与世界的交往就更加密切了。把国际之间的交流简单化,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贸易客户,许多企业都遇到过因为文化差异而合作失败的挫折。我国的一些企业人士,在国际贸易的谈判中,总是用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表达外国语言,外国人理解不了,自然会造成很多误会,生意合作失败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走出课堂以后,很多都会选择翻译或者对外贸易的工作,如果不能对所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有详细的掌握,也很有可能会在工作中犯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下,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语言课程中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优化教学,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分析授课法或者对比授课法,也可以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课上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实际的案例有策略地给同学们分析文化的差异。
  例如,王之涣的一首诗《登黄鹤楼》中有“白日依山尽”这么一句,“白日”用来形容向远处眺望所看见的落日的景象。如果用直译的方式,就会把它翻译成“清澈的太阳”,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在毛泽东《七律 送瘟神》的诗句中有“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样一句。在诗中,“舜尧”表示中国古代两位君主的名字,他们都是贤明的领导者。如果运用外文直接翻译,我想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外国读者肯定不能理解,所以在这里要把它转译成“圣明的君主”。“六亿”不是一个表示数字的量词,在这里它被代指当时我国的六亿人民。如果把它直接翻译,这显然是不对的。在这里,应该被翻译成“我们六亿人民”更为恰当。
  (二)增强学生课外学习实践的机会
  课堂内的教学手段和手法比较有局限性,高校应该多给学生们安排课外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外文图书馆找一些资料,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大家,互相交流。有社会资源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跨国企业,进行学习和调查。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外籍教师进行授课,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等等。在开展英语小活动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讲一些翻译中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们在学习小知识的同时掌握文化的差异。
  例如,“上当”这个词就是从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小时候发生的一段趣事由来的。小富兰克林在自家的农场转动砂轮磨东西,这个时候,过来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对小富兰克林的砂轮技术赞不绝口,并让富兰克林帮他磨斧头。小富兰克林高兴坏了,他加快飞轮的转动,不一会就把斧头磨好了。斧头磨好后,小富兰克林满手是伤痕,而那个男人既没有表示感谢,也没有给他报酬,就消失了,富兰克林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现在这个词用来代指被骗、上当。
  “山姆大叔”这个词在1812年的英美战争时期被提出,它是美国的民族象征。在纽约,一位非常优秀的肉类包装工人被人亲切地喊作“山姆大叔”。在为美国的军需进行检验的时候,他都会在合格的桶上盖上“合格-美国”的标记。山姆大叔名字的简称和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相同。从此以后,美国人民就把诚实肯干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用“山姆大叔”来表示了。   在英国,许多词语的产生都是出自一些文学典故。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黑心的小人,为了牟取利益总是出尔反尔。现如今“夏洛克”就是用来表示视钱如命的阴险小人。
  美国作家约瑟夫·赫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可以回国,但前提是要自己写一份申请,申请必须在飞行员清醒的状态下才算数。飞行员在疯了的状态下还怎么保持清醒,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军规。现在用“第22条军规”比喻人们处在矛盾中,无法解决困难。
  (三)在书本现有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在大学的语言课程中,教师可以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们对外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日常交际能力。现在的大学语言课程教材中,已经收编了很多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在课文讲解的同时,加入文章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
  例如,当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在大街上被一个陌生的男子夸奖:“你长得真美丽”的时候。如果是在西方,女孩子会很开心的,对这个男人说谢谢。而如果同样的事情出现在我们的国家,女孩子听到这样的夸奖,往往不会很高兴,某种程度上她会觉得这个男人有着轻蔑的态度。
  曾经有一位外国教授听中国老师讲语言课,中国老师让学生们翻译这样一句话,“保罗自己不努力,却总是嫉妒别人的能力。”一位中国学生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把嫉妒这个词用“眼红”来代替。如果这句话按照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肯定是没有错误,但那位外国教授却很疑惑,表示不理解。因为在中国,用来表示嫉妒可以用“眼红”这个词,但是在西方,嫉妒应该被转译为“眼绿”。在西方很多颜色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如果按照表面意思去翻译,很容易出现误会。
  (四)丰富课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发现课文中某一句话展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容,而学生们又很难理解的情况下,可以为同学们准备影片、幻灯片、实物进行展示,深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搜索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实际例子,做成幻灯片,给同学们放映。例如,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家庭亲友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往往都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但是西方人受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影响,个人主义色彩严重,西方家庭在孩子成年以后即把孩子送到社会锻炼,要求其独立。
  结语
  一门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学好一门语言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在一门语言的背后都有它深远的文化积淀。如果想要做到同外国友人准确、灵活地交流,在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外,还要对它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进行了解。 语
  参考文献
  [1]熊兰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职业时空,2011(12).
  [2]乐琼.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08).
  [3]李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语言课程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