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094

  

试论小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系列培养

◇ 张新东

  摘要: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一线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感叹学生的作文不是简单、枯燥的几句话,就是华丽辞藻的堆砌。通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发现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学者和教师侧重于写作技巧和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忽略了对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从系统论角度思考,这些都是不完整的。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习惯 培养
  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由表达,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必须给予指导,让学生规范表达。怎样在两者之间寻找融通之径?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然而,目前的写作教学以“良好习惯”为突破口的实践探索很少,大部分研究者是从写作指导的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大多侧重于某一点或某个方面,零碎而不系统地提及了写作习惯的培养。为此,我们主要从写作习惯系列培养的目标与内容、策略与途径两大方面展开研究。
  一、明确小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系列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苏教版小语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依次安排了“乐于课外阅读”“坚持写日记”“自主修改作文”和“勤于搜集资料”等作文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据此,我们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分三个学段构建了小学生良好作文习惯培养的内容系列。
  第一学段:写话习惯培养目标。养成按照一定顺序观察插图、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规范用语,在写话中尝试运用一些学过的词语;能进行适当仿写,能续写课文中的童话故事;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先说后写,学习运用汉字、拼音等写好一句或几句完整、通顺的话;书写认真,卷面整洁;认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并尝试使用;写话后能大声读一读,初步尝试修改;能把写好的话与同学、家长交流分享,等等。
  第二学段: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目标。养成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细心、有序、有目的地观察周边事物的习惯;会用观察日记、好词好句积累本等形式积累语言的习惯;看图作文能仔细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能用简单的构段方式写话;注意书写的格式,正确使用标点;写完后能把自己的习作逐句朗读、修改,不会写的字及时查字典;能把写好的作文与人交流,或者登在个人博客、报纸杂志上与更大范围的人交流、分享,等等。
  第三学段: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目标。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注重观察积累,养成“观察——想象”好习惯;养成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丰富写作素材的习惯;养成正确行文,分段表述,列提纲的习惯;养成正确用词,恰当使用修辞的习惯;养成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习惯;有良好的写作对象感强,主动采用合作、探究等方式修改作品,养成良好的主动交流、分享作文的习惯,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又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小学阶段使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系列培养做到统筹兼顾,纵深有度。
  二、探寻小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系列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一)翻转阅读教学——注重阅读积累,养成“阅读—习作”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转到“教语文”,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以学习语言规律,运用规范语言”为目的的真正的阅读课,都会给予学生写的时间和空间。
  每课一句。主要是在低年级展开,从课文进入学生的视野开始,就鼓励学生每课写一句,可以是合上书本后你记忆最深刻的那一句,可以是你学完课文后最想说的一句。不给学生设置障碍,或“抄”或“抒”。
  学字写文。全语言认为在下列情况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容易: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具有生活和学习上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让学习者拥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学字写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开始实践的。其一是“自我介绍生字”,关注音、形、义,找找形近字、音近字;其二是“编故事学生字新词”,即在每一课学习生字后,学生把生字组成词,然后再利用这些词组成句,写成段、篇。
  每课一写。课文是个例子,每篇课文都蕴含着写的范式——或是写作思路,或是言语规范与特色;每篇课文都存在着“写”的空间——或是为深化理解而写,或者为积累模仿而写。写的机会越多,语言学习就越有效。以《二泉映月》为例,可以创设三次“写”的机会。前两次是为理解而写:抓住“坎坷”和“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提供自由表达的情境,以此探入阿炳内心,为理解曲子内容和文本主题埋下伏笔。其三是为学习课文的表达范式而写。此文写音乐的方式非常典型——“旋律+内容”,在学生理解这一表达范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听纯音乐《彩云追月》,尝试仿写。
  精心解读教材,根据文体特点开掘文章的“意蕴深刻处”“描写空白处”“表达范式处”,用心设计写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养成主动积累、用心倾吐的良好“写”习惯。
  (二)玩转作业园地——注重观察积累,养成“观察—发现”好习惯
  习惯需要坚持,材料需要积累,能力需要锻炼……如何让学生主动建构素材库,养成“观察——发现”的好习惯呢?要引发学生观察生活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把“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今日心情。主要适用于低年级。不可忽略的是,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对事物有了非常明显的情绪认知。因此,我们开掘了“每日心情”,要求孩子在作业完成后,回想当天发生的事情,画一画心情符号——笑脸、哭脸、惊讶等。心情符号让学生自觉与当天的生活对话,从而养成了主动回顾生活的习惯。
  今日盘点。在中高年级都可采用。用三两句话,盘点回忆一天中的事,可以是在校的,在家的,路上的,可以是国家大事,个人小事,朋友隐私……盘盘点点,心就活络了,生活就飞扬了。   一句话新闻。我们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一个“一句话新闻”专栏。让孩子们轮流写一写从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收集来的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放学前请写的孩子用一分钟播报一下详情。其他孩子立刻在作业本上陈述“一句话新闻”,表达“一句话想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与广阔的世界对话,习作素材库自然会成为一个大宝库了。
  这样的作业形式丰富且简单易行,便于学生养成静下心来,与生活自我对话,积累素材的习惯。
  (三)流转作文评价——注重成果积累,养成“分享—修改”好习惯
  每次完成教材中的习作后,可以利用一节课时间组织一次“作文交流会”。其一般程序为群体放声读—个别用心读—小组互助评价—小组推荐分享—综合评价。
  五年级起,孩子的正常朗读速度为一分钟250字左右。群体放声读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在读的过程中,把别字、少字、多字的问题纠正;个别用心读一般为8分钟,鼓励改正、补充作文细节描写,并用红笔至少圈画出一个用词有匠心之处或一个“精彩句子”;小组一般由3-4人组成,属于学习“异质互补”小组,互助评价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每人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并讲述自己的“精彩一句话”,向同伴征询一条修改意见;小组推荐分享的时间受小组数量限制,但也可以由教师判断选择几个小组阅读,控制好分享交流的时间。这个过程充分照顾孩子的自主性和成功体验感,使得枯燥的作文修改变得有情有趣。
  综合评价是从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上提出的,评价主体至少选三个:自己、同伴、老师、家长等。自己评价时从写作收获、困惑和作品进行评价;同伴评价从交流会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评价要关注作品,但更要对以上两个评价主体进行再评价。这样的评价改变了以往八股的评价语言,学生乐于阅读评语,从而真正学会评价。
  流转作文评价,解放了老师的批阅负担,增加了习作评价效率,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主动修改、正确评价的良好习惯,树立了写作信心。
  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从学生的写作经历出发,在准备期、写作期、修改期横向拓展,探寻小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系列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热情,激发内在言语动机,真正达到“写作是其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理想境界。 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2011.
  [2]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1(2):9-11.
  [3]肯·古德曼.李连珠译.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9.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6.

试论小学生良好作文习惯的系列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