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上的故事,透过其主人公和荒诞的情节,其寓意在于人类个体的彻底孤独,表现了作家麦卡勒斯在作品当中一贯的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孤独”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及影响,解读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主题之所在,探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 孤独主题 外国文学 卡森·麦卡勒
引言
卡森·麦卡勒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之一,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代表作《伤心咖啡馆之歌》最是脍炙人口。一直以来,小说以其设定在沉闷的小镇奇霍中怪诞独特的人物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吸引了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目光。小说描述了主人公爱密利亚同马文·马西以及罗锅李蒙之间的怪诞三角恋情。
一、作家麦卡勒斯与《伤心咖啡馆之歌》
卡森·麦卡勒斯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洲。二十三岁时因《心是孤独的猎人》而一举成名,以擅长写孤独者的内心生活著称,成为美国“南方文学”这一现代文学流派中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麦卡勒斯年轻时便缠绵病榻,加上婚姻生活不幸。这样的经历对她作品呈现的精神氛围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虽然她创作生涯短暂,却相当受好评。当代美国批评家沃尔特·艾伦称她为“仅次于福克纳的南方最出色作家”。当代美国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则声称麦卡勒斯“即使不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也是我国最伟大的作家”。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甚至认为她的“诗意深情”比福克纳还技高一筹。
《伤心咖啡馆之歌》被一致公认为是麦卡勒斯最出色的作品。故事发生在四十年代美国南方一个住满工人的小镇上。镇上的爱密利亚小姐能干而富有,但性格乖僻毫无女性特点。本镇俊美又邪恶的男子马文·马西爱上了她,并通过两年的时间痛改前非,最终同爱密利亚小姐结婚。但这场婚姻只持续了十天,马文·马西就被爱密利亚小姐赶出了家门,马西再度成为恶棍,并锒铛入狱。爱密利亚小姐心满意足地享受平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自称是她表哥的驼背侏儒李蒙的来到小镇,爱密利亚小姐不能自已地爱上了李蒙表哥,并为他开了镇上唯一的咖啡馆。六年后,出狱后的马西人财两空,准备来找爱密利亚报仇。李蒙被他所吸引,极力讨好马西,马西却对他恶言相向、拳打脚踢。于是,爱密利亚和马西在咖啡馆里上演了一场决斗。在决斗的紧要关头。李蒙帮助马西打败了爱密利亚小姐,并且抢走了财物、捣毁了酒厂和咖啡馆后扬长而去。罗锅走后再也没有回来。绝望的爱密利亚小姐请来木匠把门窗都钉上了木板,把自己封闭在屋子里的同时也封闭了心灵。小说通过爱的悲剧深化了孤独的主题。
二、孤独者的悲歌:《伤心咖啡馆之歌》人物与主题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里,麦卡勒斯将美国南方小镇里一个看似简单的三角恋爱悲剧与人性中某些特异的成分结合起来,使这一悲剧具有了普遍意义。她笔下的三个主要人物爱密利亚小姐、李蒙表哥、马文·马西都是个性怪异的人,甚至可用“怪人”来称呼他们。
小镇的中心人物爱密利亚小姐缺乏女性意识。言行举止及心态都偏于男性化,她“根本不把异性放在心上”。她对过世的父亲有一种病态的依恋。在她二十岁时,她被过分保护在父亲的羽翼之下。文中描写每逢爱密利亚瞅着她最珍爱的收藏品——那颗在她爸爸死的那天下午捡到的大橡实时,脸容总是愁苦、困惑的。爱密利亚无法阐明橡实的意义,而麦卡勒斯却暗示了它可能是男性特征的象征,代表着父爱。父亲的巨大影响使爱密利亚成年后甚至于父亲死后难以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在潜意识里模仿父亲,如:早晨走到外面,在水泵那里洗脸;用她父亲的烟斗抽烟。爱密利亚在内心深处从没把自己当成女人。以至于她一听到“妇女病”,脸就会发红。尽管她免费为小镇人治病,尽管她在小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领袖的角色,爱密利亚这个女巨人并不为小镇人所热爱或怜惜,她得到的只有敬畏。李蒙出现以后,爱密利亚小姐则变得有些温情脉脉了,她总是在咖啡馆深情地注视李蒙:“她的表情里包含着痛苦、困惑,也有不确定的欢欣……就像一个孤单寂寞的恋人。”因此,爱密利亚从来都是一个孤独的人。
李蒙表哥这个驼背侏儒则是一个更加怪诞的神秘人物——镇上没有一个人,包括爱密利亚小姐在内,弄不清楚他年纪到底有多大。“他不知道自己来到人世已有多久,是十年呢还是一百年!”他有敏锐的直觉,“具有一种原先只存在于幼儿身上的本能,这种本能使他与外界可以建立更直接和重大的联系。”李蒙又是一个内心黑暗的人,他喜欢看人家吵架,不用开口讲一句话,就能奇迹般地让人们对打起来,而且他还对形形色色的抢劫案和犯罪行为怀有极大的兴趣。或许这正是马西吸引他的一个原因。李蒙的行为是三个主人公中最难以揣摩的,他置爱密利亚的宠爱于不顾,偏偏爱上马西。他似人似魔,既非成人又非孩童,平时像宠物鸟,在决斗的关键却像鹰隼般凶狠地击垮了爱密利亚小姐。至于马西,儿时贫穷的生活与父母的虐待使“他的心硬得像撒旦头上的那只角”。爱情的降临曾彻底改变他的性格。可好景不长。受挫的爱情使他堕落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罪犯。他是强大而又不可知的命运的牺牲品。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同情与感慨。
在麦卡勒斯的这篇小说中,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部分,它们不参与叙述主题事件,也不是描写,不能简单地称为“议论”。你可以跳过它们却仍然看懂故事,但如果你不跳过它们,对文本主题会产生新的印象。我们称这些片段为“非叙事主题的插入部分”。这个部分是这样开头的:“爱情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经验——不过,说它是共同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它在有关的两个人身上所引起的反响是同等的。世上有爱者,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接下来,有大约27行的篇幅阐述了爱与被爱。被爱者是爱情的触发剂,恋爱者在爱中感到孤独。被爱者可以是任意一种类型的人,恋爱的价值和质量仅仅取决于恋爱者本身。这个插入部分中,叙述者仿佛突然从故事中跳出来,直接面对读者说话:“现在,需要对所有这些行为做一个解释了”。它解释了传统意义上的“般配”问题:一个健壮的女人为何会爱上一个病弱的、只齐她腰高的小罗锅。这也可能是很多读者在读过前面的文本后,内心生成的最大疑惑。非叙述性成分的运用帮助构成文章主题的风格,但这些成分不能决定文本是否具有魅力。在这个主题中,这些成分,当它们没被跳过的时候,确实诱发我们思考,或者说,使我们感到某种深刻和震撼。
结语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一篇让人着迷的小说,对它的剖析不会破坏它的魅力。作者以反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塑造了爱密利亚这样一个男性化的女性形象,安排了一番令人费解的爱情故事,充斥整部作品的怪诞风格蕴含了人的自由选择这一哲学性命题。对于小说中的这三个主人公而言,爱者与被爱者的身份、品行、样貌都与爱无关,任何因素都不会影响到爱本身。小说对永恒爱情和生命意义的表达,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否定,而是为了颠倒书中小镇中的观念,从而帮助人们获得心灵自由,不管这段自由是如何短暂。这就是《伤心咖啡馆之歌》孤独主题的终极意义,也是现代主义作品对传统爱情和生命意义的幽默抵触。 语
参考文献
[1]卡森·麦卡勒斯,李文俊译.麦卡勒斯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7.
[2]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