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129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教学研究

◇ 王琼武 黄宝燕

  摘要: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的语言代表,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理论却是来自于国外,这也是国外对于汉语和中国重视的结果。但是由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研究时间并不是很长,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够深入,所以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能够帮助学习汉语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章主要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以及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不断帮助汉语学习者领悟汉语的要领。
  关键词:汉语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 认知语言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可以说是一种反叛的运动。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认知语义范畴和认知语法。基于认知语言的视角来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使得了解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学习者更容易掌握。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它丰富的内涵以及一词多义的解释都增添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难度,所以借助认知语言系统能够调节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形式以及意义之间存在的矛盾,寻求汉语教学和学习的中间路径。
  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正如Folse所说的,词汇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杂乱无章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的,只有不断地深化研究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方法,才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语学习的精髓。
  (一)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的习得。汉语词汇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词汇和汉语词汇。其中基本词汇是生活和交流所必须的,意思比较明确和简单,可以说是日常的生活用语。例如:你好,我们,谢谢等等词汇。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词汇的最佳效果就是能够自由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理解他们话语的意思以及做出回应。而一般词汇也就是除却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其要求也相应地比较高,不仅能够和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还需要通过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进行词汇的拓展,通过外部环境刺激产生反应等等。
  词汇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词汇自身的海量性以及开放性,它不像语法那样有固定的规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汇也在逐步增加,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零散。并且即使是相同发音的词汇也具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和配对,这也就需要学习者对于其内涵和意思同样进行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区分谁是谁。例如:jie shi不计音调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解释”、“揭示”、“结实”等等,给汉语教学带来许多的困难。此外词汇的学习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不能够集中起来进行讲解,只能一个一个地学,即使是汉语的母语学习者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词汇。并且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很多汉语的词汇内涵并不是外国人能够懂得的,尤其是古文,所需要耗费的精力会更大。例如对于汉语“舅舅”、“舅妈”这种词汇在英语的翻译和理解过程中就比较尴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来定。那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到底掌握多少的词汇才能自由地使用汉语呢?这就取决于在与汉语母语者交流的过程中,甚至在中国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者运用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真正地了解一个词汇的真正内涵不仅是需要理解词汇的发音、书写,更加需要掌握它的运用和隐藏的情感,不断地增强学习者的词汇认知空间,激发外部刺激所产生的长期记忆能力。
  (二)多义词习得。词汇是学习汉语的基础,对于词汇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技巧和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看,对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Seidenbeng认为学习词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词汇前加工、词汇提取以及词汇后加工。而Chumbley的观点则是将词汇的认读和识别分为两个阶段:词汇的提取和意义决策两个阶段。虽然划分的方式和结论有所不同,但是认知语言学家所普遍认为的观点都是对词汇的词义进行分析和提取。针对多义词,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利用隐喻的认知来完成,例如“再迟到,我就死定了”,以及“医院结果已经出来了,我快要死了”,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却拥有不同的意思,词汇的多义词也不是固定和任意的,而是需要学习者联系上下文或者是环境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一词多义的内涵。象形的汉字结构也注定了汉字的多义性,也形成了它的复杂性,很多词汇的现代意义也都是从它原始的意义中引申过来的,通过了解汉语词汇的古义对更好地掌握汉语有着积极的意义。例如诗句“春蚕到尽丝方尽,泪烛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隐喻就是“思念”的“思”的含义,利用这种隐喻的形式使得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此外,根据实际学习的情况得知,在学习词汇过程中如果将相近义或者是相反义的词汇归纳在一起进行学习,不仅不会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反而会让他们弄混,制约他们的学习。所以在进行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够逐个学习,先学习最常见的,然后再慢慢过渡到其他与之有联系的,做到逐个击破,并且还能对新的词汇加以刺激,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将这种短暂的记忆变成长期的记忆,这样才能灵活地使用。
  二、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作用
  认知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范畴化、隐喻、识解、构式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并且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一)范畴与词汇教学
  范畴也就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一个心智过程,是一个层级变化的过程。范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上位层次、基本层次以及下位层次。它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具体表现为可以将词汇教学分为几个等级进行学习,更加具有层次性。其中基本层次的词汇在词汇教学中有着首要的作用,有利于学习者融入到词汇教学的内涵中去,基本层次词汇的形式短、使用的频率高,也便于学习者的掌握。而对于下位范畴的学习可能地位要稍微低一些,只是作为一个补充的部分来学习的。而具体的词汇学习则可以和统一范畴的词汇一起进行学习,词汇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放在语言环境中更有益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隐喻与词汇教学
  可以说隐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语言中使用的也较为频繁。隐喻对词汇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首先它能够帮助学习者挖掘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一词多义在汉语中比较的频繁,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者对于多义词的掌握和运用。此外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关注目的语和母语词汇之间的隐喻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还存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并且在表现隐喻这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而有些隐喻也存在着共通性,例如在英汉语中都用“狐狸”比作聪明狡猾的人,都将“猪”比喻懒惰的人等等,这些共同的隐喻能够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而不同的隐喻方式则是学习者需要注意和牢记的,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也有利于及时地进行区别。例如在汉语中会将“牛”比作“强悍”和“勤劳”但是在英语里面却是将“马”作为勤劳的主体。
  (三)识解和语法教学
  识解简单来说就是强化语言使用者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认识,并且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通过识解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了解到学习的侧重以及所带的感情色彩。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个体选择角度而言和语言本身的固定。个体选择角度也就是完全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在汉语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词汇来对语气加以强调和补充,例如“总”、“是”等来强调做了什么,“你总说瞎话”、“是我昨天去了医院”等等。而对于语言本身的固有层面则是一种规范化的表达方式,个体是无法改变的,类似于一种固定的语法搭配。了解识解能够更好地了解汉语的结构和情感。
  (四)构式语法与短语、句式教学
  构式语法是在认知语言上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系统的语言观。它在汉语教学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对短语教学的影响和对句式的影响。构式语法能够将汉语中的词汇、语法以及语用三者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习者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在短语的学习中不能分散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进行整体地学习。例如短语“七七八八”、“可不是”、“有你的”各种不同的短语反映的意思和自身的词汇有所区别,单独式、学习反而容易弄混。而传统的造句子是按照“主——谓——宾”这种固定搭配,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学习者理解,但是却制约了学生自己造句。所以在意思的前提下去学习造句是有必要的,在句式的讲解中注意句义。
  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国外对于汉语的学习也是越来越热衷,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的重点,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功能,将学习汉语进行简单化和现代化,从而不断地促进汉语学习者对于汉语词汇、句子以及词义的掌握和运用。文章主要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认知以及认知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细致地展示了认知语言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不断地促进汉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 语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2]李晓琪.关于建立词汇——语法教学模式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1).
  [3]陈满华.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4).
  【本文系海南省社科联高校学科共建重点立项课题“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NSK11-65)】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