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教学中,语文属于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人文教育的缺失分析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度不高、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到位的状况;新时期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几方面来谈。
关键词:人文素质 语文教学 应用
引言
在高等院校教育开展过程中,语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生存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一、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看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针对某一个职业而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学生成长和参与社会的一个前提条件:要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批判思想,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知道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长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意志过分强调专业设置,人文情操的陶冶能力不强,出现了“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导致他们存在思想比较贫乏,情感不丰富,没有很好的社会公德心,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现象,有个别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知晓得比较少,缺少人文精神。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的时候,比较注重实用性,希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语文课堂受到了冷落。但是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要不断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艰巨任务,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度不高
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时期,语文教学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是培养学生个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培养语文能力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大学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要发挥其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现代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事实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干力量,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为主导地位。而且在高校语文学习中,很多人对于其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我们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到位
首先,在思想观念方面,不重视语文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语文教育受到冷落,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学校领导不是特别重视这门课程。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评价也一直是边缘化的尴尬局面,特别容易被忽视。其次,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表面性,比较容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价值取向,也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对于是不是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素质不得而知。
三、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淡化知识性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把语言文字从某一些文学作品中解放出来,把这些文章搁置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要让学生明确一定的文化信息,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在进行某一个作品分析的时候,不能让学生们在一个章节或者一个词语中拘泥,要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去思考和把握问题,找出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思想,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饮酒》的时候,我们要明白陶渊明的背景,陶渊明在29岁进入仕途,先后做过镇军参军等小官,在他不入仕途的时候是抱着很大的理想的,最后因为碰壁而归隐。之后复出,再退隐,反复数次。最后意识到躬耕自资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阅读视野。明白文学作品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对于学生的培养不是口头的、空洞的,而是通过语文的语言学习来达到目标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握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结合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教育,把人文情感融入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文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作品中吸取营养,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挖掘古典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占据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些古典作品是文学家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与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一些学生就觉得在新世纪学习这些的意义不大,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经典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因为在任何时间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激发人们心中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多文豪一生坎坷,他们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比如,我们在欣赏宋代文坛巨匠苏轼作品的时候,要感受他那种宠辱不惊的开朗和豁达,明白他那种受到打击的时候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不管任何时候都在关心人民的疾苦,以提高百姓的生活为自己的使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这些思想和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展示。让学生透过作品感受到作者的人格情怀,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在生命的洗礼中,要有接受挫折的能力。有的同学读了《前赤壁赋》后说,苏轼批评客人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观情绪,说明苏轼虽然政治上失意,过着谪居的生活,但他是胸襟旷达的人,纵情山水之际,又能转悲为喜,心情通达,是个不重得失、豁达的人。运用评点法,我理解作者矛盾的心情,也看到作者对人生宇宙的看法是乐观的,健康的。另一位同学指出,《前赤壁赋》作者运用比喻手法,紧扣清风、明月、江水,巧妙地把抽象的哲理说得委婉浅显,把情、景、理有机融合为一体,使人既得到认识的启迪,提高了认识,又陶冶了情操,得到精神上、艺术上的高级享受。所以,在进行古典作品欣赏的时候,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我们所处的时代,找出作品的时代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能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取人生的启迪。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就是学生要经常用创新的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就是让学生产生创新的理念,为把其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打基础。培养创新意识主要是要建立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思维的独立性等。语文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文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文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语文学习的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比如,我们在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时候,这个文学作品的主题之所以有“同情说”、“爱情说”、“矛盾主题说”等等不同类型的说法,就在于这个文学作品存在多义性,而且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有自己思想的客观存在,这种个性化的分析与作品的解读,可以让我们对文学作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能更加完整地理解作品。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不断培养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语文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语文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学生而言,语文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掌握语文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语文方面的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恰当的教学效果评价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文素质教育也逐渐被提上日程,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进行语文教学评价的时候,要加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从而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建立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时候,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鼓励教学评价主体的参与性,找出影响评价效果的这些因素的存在,分析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是不是渗透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分析高校语文教学的评价指标,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追求真善美,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使命。大学语文教学要结合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心理感悟,把丰富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语
参考文献
[1]王丽.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2(21).
[2]汪谦慎.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