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115

  

女性视角下解读《女勇士》的跨文化观

◇ 屈婷婷

  摘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华人经历了两种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一方面塑造了与本土文化截然不同的共同体,同时又始终不曾彻底脱离开本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以汤亭亭为代表的华裔作家的作品,这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立足于跨文化上的中间形态。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之中,作者运用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以最佳的边缘视角来审视世界,对于女性受到的压迫进行控诉,表达出来女性追求自由和话语权的心声。
  关键词:女性视角 汤婷婷 《女勇士》 跨文化观
  一、汤婷婷的《女勇士》
  《女勇士》是汤婷婷的处女作,作品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极大地反响,并且在当年就获得“国家图书评论家奖”,为作者带来极大的殊荣。这部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也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其中有写实的成分,当然也有不少虚构的情节,它是由五个似乎没有任何联系的独立片段组成。这种后现代创作手法类似于碎片式拼接,较为深刻地反映出性别、种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作品以一个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小女孩的口吻进行叙述,将她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传说以及陈年旧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出华人的生活场景,以便从更深的角度揭示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而自己也在这种跨文化背景下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这部作品能够反映出作者独特的跨文化观,她在异国文化的基础上移入中国的神话、历史以及传说,并对其改造,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另外,汤婷婷在创作过程中特意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她不但以审慎的态度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同时也论述了西方文化中的荒诞之处,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批判,她以大无畏的精神挑战了西方话语的权威性,她希望在不同文化实现平等的基础上展现出边缘文化存在的价值,重构自我身份,并在传统权威的地盘上发出边缘的呐喊。
  二、双重文化身份及视角
  生活在美国环境中的华人,在美国人口比重中只占据很小的部分,因此华人不可避免地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环境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排挤,成为徘徊在社会边缘的文化。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多种女权运动以及反对种族歧视运动,这一背景下,美国文化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徘徊在社会边缘的文化发出呐喊创造出有利时机。传统文化能够对社会个体产生影响,处于不同文化边缘下的社会个体所具有的观察力会更强,他所处的视角最为有利,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更多的理论家认为,处于文化边缘的身份是一种优越。
  汤婷婷于上个世纪早期移居到美国生活,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处于边缘文化中的华裔女作家。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所受到的教育也是西方教育,她强烈要求个性解放,这样才能更好地证明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她不能否认自身所处的华人氛围,她也不能否认自己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的血液。她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之下逐渐形成双重的文化背景,建立起双重的民族精神,为此,她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常常表示尴尬,不知该何去何从。她身为一名女人,同时又属于为数不多的华人之一,她只能在不同文化的夹击之下艰难地生存,试图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中构建一种平衡关系。她由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因此基本不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这样她才能够以移民者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看到其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也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她一方面很少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生活在西方文化的环境下,她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尽管双重文化的身份使汤婷婷陷于尴尬,可是也为她的理性思考提供了最好的视角。
  三、女权思想下的跨文化观
  (一)反对男权主义,糅合两种文化
  小说是以“我跟你讲的事情,不能告诉其他人,一定要保密”作为开始的,母亲在这里是说姑妈不顾及名节,与他人私通,并最终跳井自杀的事情。母亲的这句话对幼小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灵触动,姑妈使整个家族蒙羞,“我”也只能选择悄悄保守秘密。可是,戏剧性的结果是,“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恰是情窦初开,生理上成为真正女人的年龄,于是,“我”并没有继续沉默下去,而是将这件事情公然散布出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权至上,女人必须表示服从,否则就会接受一定的惩罚。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姑妈甚至缠上我,我的身上附上她的灵魂,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只有我在50年之后的时间里仍然为她烧些纸钱。将姑妈的事情公布于众是对母亲意志的反抗,也是发自内心的呐喊,由于对姑妈怀有强烈的同情之心,同时也对父权至上具有无比的憎恨,我以手中的纸笔为武器,勇敢地向父权制度发起挑战。所以,将心中的话说出来是这部小说的主旨,小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这一点。
  母亲反复告诫我要保守这一秘密,她是为了使我能够引以为戒,安分守己,这是母亲在向我灌输中国的男权至上的观念,希望我放弃对独立和自我的追求,做一个完全遵守父权制度的人。母亲没有看到美国文化对我思想的影响。在美国文化中,追求自己的个性发展是人们的人生信条,而我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推崇男女之间实现平等,强调自我的发展,摒弃“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我为了换取自己的发言权,不再以压抑、沉默的态度对待母亲的告诫,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非常大胆的方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诠释,将姑妈遭人唾弃的形象塑造成为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典范。我的这种全新诠释使姑妈从被家族抛弃的处境中解脱出来,同时,我自己也改变了一贯以沉默的态度来回应的状态。
  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发出了呐喊,这不仅是对父权至上观念的否定,也是对女性沉默论的反击。女权主义出现于西方,作者从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相反的角度诠释了姑妈的故事,表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女权意识和平等意识,很明显,作者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连接点,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二)中国民间故事和美国文化的结合
  小说的第二章是关于白虎山学道的内容,原本是讲述众所周知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作者却巧妙利用“文化误读”的表现手法,使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出现了跨文化的变形,而花木兰这一形象也被独辟蹊径,塑造成一个全新的女英雄形象。汤婷婷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态度始终十分忠诚,她非常希望中国的民间故事能够同美国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带有贬斥女性意味的条条框框使汤婷婷从内心升起一种强烈的对立情绪,她不愿意听从母亲的言论,并决定要彻底驳倒母亲的言论,宣称自己长大之后要成为一名女勇士。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的叙述方式为第一人称,因此常常在无意识中将语气改为直接叙述,这反映出她不能分辨现实与虚幻,同时也体现出她希望成为花木兰的强烈愿望。   故事中的女勇士在白虎山学艺长达十几年,她一方面武艺高强,建立起自己的军队,杀富济贫,为百姓谋得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她选择上山学艺也是为了摆脱艰难的生活状况。所以很明显,作者在塑造英雄的过程中不但突出了主人公的英雄主义,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与希望,那就是自己非常希望摆脱家庭妇女的日常劳作,也希望脱离父母的任意摆布,发展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汤婷婷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及压迫女性的根源是男权制度,所以她希望将女勇士描绘成等同于自我的新形象,目的是改变父权至上的观念。传统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在战场勇猛异常,为的是表达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也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小说中的女勇士与之恰好相反,她公然与皇帝对抗,甚至还亲手将封建君主送上断头台,推翻了父权制度生存的土壤。很显然,汤婷婷不过是借用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来展现西方女权思想,倡导男女平等、自由独立的观念,就连作者也说,这已经不是中国的民间传说了,而是经过加工的美国寓言了,所以作者对花木兰故事的重新构建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二次创作。汤婷婷不希望自己创作的女勇士形象与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形象完全重合,她只是借用了花木兰原型中的坚强性格,塑造了一个具有众多英雄人物品质的综合形象,一个充满豪气的女剑客,在塑造女勇士的过程中,深深体现出女性在追求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中的艰难,作者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反映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女权主义理想,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化下的男权至上的落后思想。
  结语
  汤婷婷作为移民的后代,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双重影响。在《女勇士》这部作品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立足于跨文化的中间形态。事实上,汤婷婷既是一位文化相对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多元主义者,她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所受到的男权主义的压迫,对于女性的自由和话语权进行了呼唤。她通过中西文化的结合,从西方文化中的女权意识和平等意识的角度诠释了姑妈的故事,并利用美国文化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来批判落后的男权至上思想。 语
  参考文献
  [1]赵文琼.《女勇士》的叙事模式和女性视角[J].文学界(理论版),2012(01).
  [2]宋阳.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勇士》[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贾晓云.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女性典范——《女勇士》中花木兰形象解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4]吴晓芸.颠覆的世界自强的勇士——《女勇士》的女性主义解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1).
  [5]张敬.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勇士》中“无名女人”与“月姨”的反衬形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女性视角下解读《女勇士》的跨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