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有关于《罗生门》的研究中,多数角度是从内涵和主旨及文学文本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本文另辟蹊径,寻求其在功能文体学方面的独特魅力,从而对小说做出进一步的阐释和解析,通过对主人公“家将”的物理性过程分析,阐释他的心理变化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罗生门》 功能文体学 及物性
引言
在芥川龙之介早期的文学创作中,《罗生门》是日本文学界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叙述的是一个简单的家将和流浪的老太婆相遇、对话后各自之间发生的行为,内容是简单的,但是同时也是丰富的,并且在有限的篇幅中,成功地塑造了家将这个角色和流浪老太婆的角色。在这两个角色的塑造下,使得故事得以延展和发生。
一、小说《罗生门》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家将和一个老太婆在落魄而走投无路的夜晚相遇的故事。小说的取材本是来自一个佛教故事。具体内容讲述了在日本的一个战争年代,有一个家将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被东家赶出家门,独自在街头流浪,他身无分文,也没有生活所必须的食物,此时的他是迷茫的、绝望的。在被主人狠心赶出了家门之后,更是领略到了人生的凄凉与无可奈何。在这样的大背景和无奈的生活境遇下,他开始在饿死和被迫抢劫之间选择,理智和良知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将自己藏在腰间的刀稍稍收敛了一些,此时的他还是有正义感和良知的,虽然饿得厉害,但是还不至于成为一个强盗。在徘徊街头的过程中,他走到了一个到处放满了腐烂的死尸的地方,这个地方处处充满着尸体腐败的恶臭,使他不得不想要掩着鼻子尽快离开,这里就是罗生门。而生存的压力迫使他想要去这些尸体中寻找出一些财物,希望能够用以活口。就在他小心翼翼地在死人堆里找寻财物的时候,他发现一个瘦得和猴子一样的老太婆正在角落里蜷缩着并且一动不动。这把他惊吓坏了,仔细观察后,他发现这个老太婆正在从一个死人的头上把头发一根一根拔下来,他起初的害怕变成了一种愤怒,他认为这是惨无人道的做法,竟然连已经死去的人都不放过。于是就冲上前去想要制止老太婆。老太婆告诉他自己只是要用这些死人的头发做成假发罢了。这个死去的妇人没死以前用切成一节一节的蛇肉来作为鱼干卖给部队,吃了的人觉得非常鲜嫩,反而离不开她的“鱼干”,而这样的工作也使得死去的妇人赖以维持生计。她认为这个在维持生命和做一些有悖良知的事情之间,是不存在罪恶的,是合理的。家将半信半疑地问她:“真的是这样吗?”而老太婆坚持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足以被唾弃的。于是家将突然豁然开朗地认为既然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活下去,那么做一些抢劫的事情又怎么能叫违背良知和道德呢?那是不会受到攻击和惩罚的。于是他就抓起了老太婆的衣襟,剥去了她的衣服逃走了。老太婆独自站在暗夜的风中,不知道他的去向。从那儿以后,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个家将。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蕴含的内涵和道理是比较丰满的。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小我的关于“恶”的觉悟,体现出了一种对于社会集体的良知缺失的忧患与思考。是一个蕴含了丰富哲思和内涵的佳作。
二、功能文体学与小说《罗生门》
功能文体学通常指的是用比较系统的功能语法的手法和途径来对一个文本或者对象进行进一步分析的文体学派,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特别指的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他认为语言中的功能理论是一种可以服务于问题研究的好工具。他所倡导的功能文体学主要是指“从语言在我们生活中起某种作用,服务于几种普遍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功能文体学一般有三大功能的说法,它们是用来进一步地解释关于语言结构的问题的。在功能语言学的范畴上,通常将语言所用到的功能分为三大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这三种常见的功能中,又包含了三大系统,第一大系统我们可以称其为及物性系统,第二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语气和情态系统,第三种大的系统我们则可以称之为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小说《罗生门》的构成中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功能文体学的范畴。
小说中涉及到了很多及物性的范畴。在小说的整个部分中,这个家将在自身的行为动作上的表现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消极的。可以说,在到达罗生门这个地方,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这个陌生的世界中,这个家将在整体的行为上是处于被动的状态的。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家将的心理活动也是十分活跃的,在这些活动中,出现的一个基本的信息和动态是关于未来的忧虑。在这个忧虑的过程中,家将所触及到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主要是“思考”的动作。他在思考着以后的生计,思考着怎么样才能够生存,在饿死和被迫抢劫之间做着挣扎的思想斗争。家将的这些心理活动渐渐使得他自己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些顿悟,并且认为人应当以生存为主,由此他的心理也开始从挣扎逐渐地走向了采取行动。在这个家将的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家将一边在遵守良知的规范中挣扎,一边又因为没有财物和食物将会面临最现实的生存问题而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挣扎过程中。
除去心理上的思虑与变化之外,家将在物理动作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特色。比如,家将徘徊在街头的时候,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走走晃晃,他的眼睛不用自主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同时,他也有一些特定的身体动作,比如说耸耸肩膀,或者缩了缩头之类的动作发生。而这些动作实则是家将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做出来的。而后,在家将必须要为自己的生计找到一点容纳的空间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就是到达罗生门的时候,选择向罗生门走去,这一系列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是由家将开始消极被动的无意识的生理动作,到而后感应到了“恶”的觉悟而发生了一种自主的、积极的变化。
在《罗生门》的下半部分,家将遇到了在罗生门谋生而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在这个过程中,家将的动作实际上是一步一步地慢慢变成了一个新的系统。在之前的挣扎中,家将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都是偏向于一种社会规范的束缚的。在这样的束缚下,他认为抢劫是不对的。同时,也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应当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求生计的。但是在故事发展到他和老婆婆理论的过程中的时候,这个状态发生了物质性的转变,老太婆告诉他去世的妇人卖鱼干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使得主人公家将发生了转变,由之前的规范世界逐渐转入了一种罗生门的世界,并且发生了异化,无论是思想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思想上他逐渐找到了和他有着同样动机的社会群体,行为上,使他的“恶”的行为逐步地被引导和生发了出来。从而发生了他观念和行为上的双重异化。在这个部分中,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在家将知道死去的妇女靠卖鱼干维持生计之前,他是很反对老太婆去拔她的头发的,认为老太婆是一个居心不良的人;然而老太婆讲述了这个妇人靠卖鱼干为生并且这个卖鱼干的行为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而生发出来一种逐渐由之前的极端的维护社会秩序渐渐地发生了转变。为了维持生计而做出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规范的事情也不再是一件完全被人声讨的事情,在心理上他也逐渐开始安慰自己对这些事情生发出来一些包容的心态。而这种转变也就使得他一来逐渐否定了第一部分的物质性,也就是社会规范性,来也生发出来下一个部分的物质变化,也就是从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完全异化。
在小说的最后一个部分,主人公,也就是徘徊在罗生门的家将则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和异化。家将在最初的时候,将生存或者是抢劫作为了一个选择题来设计。而在小说的最后一个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异化的加深,这种题目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逐渐愁死脖间为一个肯定的答案。而家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发生的最终的质的变化。从开始的一种消极的被动的自我困扰的规范状态变成了一种完全异化的状态。同时,他也告别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和老太婆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阶段。在小说的最后一个阶段中,家将对自己的思维和认知都做出了肯定的一种回应。从而对老太婆实行了一种暴力的手段。他将老太婆的衣襟抓起,并且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而后抢走了老太婆的衣服,施行了强盗行为,并且不觉得是违背了良知和规范。从而使得家将这个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及物性变化发生了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完整的变化,从开始的规范化和被动变为了异化和主动。并且在行为上也发生了确切的强盗行为,实现了一种功能文体学上的物质过程的实施和发展。
结语
短篇小说《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篇小说中,龙之介将一个主人公——徘徊在社会底层的家将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逐步描绘了出来,将他的整个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异化的行为过程通过功能文体学的基本及物性原理得到了呈现。从而实现了小说在功能文体学上的呈现和展示。小说从家将的心理和行为的三个阶段的变化和逐渐深化的异化中,渐渐呈现出来了一种形象的变异,从而为我们解读《罗生门》提供了一种功能文体学方面的独特的途径和解读视角。 语
参考文献
[1]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全集[M].桀摩书房,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