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106

  

《天黑前的夏天》的文本探析

◇ 韩玉姝

  摘要:《天黑前的夏天》不仅展示了莱辛对女性一贯的关怀,而且体现了她的巧妙的叙事技巧。国内外虽然有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但大多都集中于从精神方面和主题方面入手,从叙事学方面分析的很少,从女性主义方面分析的还不够系统。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方法,来分析叙事技巧,丰富了《天黑前的夏天》这部小说的研究。
  关键词:叙事 莱辛小说 第三人称
  引言
  《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继发表于1962年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后的另一力作。这部发表于1973年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被男权化了的家庭妇女凯特,全心全意地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照顾自己经常出轨的丈夫和四个孩子及家庭琐事上。在某一个夏天到来之际,作为精神科医生的丈夫迈克尔要去美国一家医院参加为期四个月的交流会,而四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排,剩下凯特一人在家。习惯了做男权社会传统家庭主妇的她突然迷失了自我,陷入了严重的抑郁,开始重新考虑两性的关系和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最后她重拾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建构了自己的女性话语权威,带着不一样的心境,在夏天结束之际重回了家庭。本文抛开传统的从内容上来分析女性主义思想和主题的手法,运用后经典叙事学中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叙事技巧对女性身份的建构。
  莱辛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知天命之年出版的小说,她用沉静绵密的视角细述女性内心的迷离和困惑,其中体现了莱辛在步入中晚年后有关女性问题的深刻思索。本文拟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天黑前的夏天》的女性主题以及作品中体现的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一、《天黑前的夏天》中的第三人称
  “在西方过去两个世纪的文学传统中,话语权威大都当然地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因此,叙述者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贴近这一主导社会权力成了构成话语权威的主要因素。”在文学史上,女性声音的领地一直为男性话语权威所占有,到女性开始觉醒,加入到文学书写活动中时,叙述声音更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场所。而莱辛作为一名女性,通过写作来抗拒父权话语秩序,介入社会文化生活,参与社会话语,建立女性声音,树立了女性作者权威。
  《天黑前的夏天》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异故事”全知叙事手法。叙述者在此境界中行使着非凡人所及的权势和威力,即无所不晓又明断是非。因为异故事的叙述者毋须具有性别特征,女性便可更加轻易地通过这种叙述模式参与男性权威。莱辛运用异故事的全知叙事,描写受婚姻和家庭束缚的压抑女主人公凯特的精神折磨,表达了传统父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其他次要的人物也均选择女性来演绎,文中提到的几个男性也均为女性人物“凝视”的对象,表达女性对话语权的争取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巧妙地传达了作者的声音。结构主义批评将叙述者、受述者和所述对象之间的关系仅仅视为结构关系,兰瑟却将之视为权力斗争关系。“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谁是叙述者,谁是受述者,谁是叙述对象成为一种权力之争,这种人物之间的叙述权之争又是男女社会斗争的体现。”而莱辛运用的是全知的异故事叙述者,叙述对象也均为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均为女性的客体,甚至没什么发言权,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体权威的建构。
  另外,兰瑟将叙述者分为两类。一类专注于表述行为,仅仅叙述虚构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另一类从事“超表述”的行为,作深层的思考和评价,在虚构世界“以外”总结归纳,寻求与受述者对话。她将“外露的作者型”或“作者型”来指代第二类,即异故事的、集体的和自我指称的叙述者所从事的“超表述”行为。显然,《天黑前的夏天》不属于第一种叙述者类型,除了叙述人物的言辞和行动,小说中更多的是心理描述和隐性评价,而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让评价和与受述者对话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在自由间接引语中,我们能同时听到人物的声音和叙述者的声音,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时,实际上也宣示着叙述者的态度。全知的作者型叙述者渗透到每个人物的内心,充分发挥出“自封的权威”。
  二、《天黑前的夏天》叙述者视角分析
  叙述者是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称“声音或讲话者”,那么叙述者有没有视角呢?“视角与声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互相依存,互相限制”。因此,叙述者不仅是声音的承担者,也是视角的承担者。《天黑前的夏天》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异故事全知叙述手法,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因此不具备性别特征,从形式上来讲,这是规避男性叙事传统的一种方式,是女性进入文学领域的一种技巧。
  女性主义叙事学家苏珊·S兰瑟认为:“小说封面标有女性作家的姓名,这已足够表明小说有着女性的叙述声音,虽然在文本当中毫无标记可言。”除了作者性别,我们还可以从叙述者的叙事手法中推断出叙述者的女性性别。作品中叙述者与女主人公凯特之间的距离是判断叙述者性别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这个距离,可以从作者的叙事手法上体现出来。作品中写道:“她必须老老实实地考虑清楚,婚外恋对迈克尔·布朗夫妻这桩美满婚姻,到底有何影响”。“为什么母亲非得和磨石一样,成为每件事情的中心?回望过去,她好像总是随时待命,总是听候传唤,总是遭受指责……”作品用的是第三人称讲述别人的故事,但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仿佛感觉是叙述者在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作品中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这种叙事话语便是自由间接引语,让我们感觉这一切都来自叙述者的视角,通过这个叙事手法的运用,叙述者已然向我们表露了她的女性性别及女性视角,反映了她的女性立场。
  叙述者在叙述内容、叙述人物的取舍及人物关系的安排上重申了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了女性主体。小说共分为五部分,依次为:“在家”、“在国际食品组织”、“在旅途”、“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迈克尔只有在第一部分中和凯特共同出现,可以形成对视,接下来便退场了。叙述者的眼中只有凯特,迈克尔想要获得出现的权力,只有在凯特对两性的思考及对谋求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出路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出场,这样,叙述者便将代表父权的迈克尔安排成了“被凝视者”。夏日中凯特邂逅的杰弗里也被“安排”了生病,虽是两个人在旅途,实则只有凯特一人。在凯特的“解放之旅”上,还有两个重要的女性人物,那就是玛丽和莫琳,她们三个人组成了小说的主角,其他人物均处于客体位置。从叙述者视角,可以看出叙述者对人物的侧重和在人物关系上的立场。叙述者通过两性人物的安排,从叙事手法上间接地实现了对女性人物的主体化,对男性人物的边缘化,巧妙地表达了性别立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让其无所不知。而对女性人物的偏重,着重描述女性人物的生活和精神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经验,以女性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对父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存在方式的思考,重申了女性主体意识。   三、《天黑前的夏天》人物和叙述者视角的转换和重合
  《天黑前的夏天》的叙事视角不是单一的,有全知型的叙述者视角,也有限制型的人物视角,这两种视角是内外互补的。说到人物视角,这里主要指女主角凯特的视角,人物视角只局限在其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范围内,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人和物便由第三人称叙述者来感知。人物视角可以体现出深度,叙述者视角则体现出广度,这两个视角的转换,让作品的呈现实现了逻辑上的和谐统一,更好地表达了主题。
  与一般叙事文不同的是,《天黑前的夏天》中内外两种叙事视角时而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女性视角的作用,体现了婚姻、两性、家庭中的女性经验,建构了女性主体。能够让两种叙事视角重合的方法便是上文中提到的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在语法上的特点为“省掉引导词以第三人称模仿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例如:将间接引语“她说她想定居云南”改为自由间接引语,则为“她想定居云南”。自由间接引语在叙述上的特征是它“包容了叙述者和人物,是两种声音的并存”,因此,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可以同时体现叙述者和人物的视角,让叙述者和人物的意识形态达到高度的一致。作品中写道:“做母亲的,总是得随时候命听人使唤,总是得满足他人的需要、要求、愿望,应付各种状况和危机,在这种漫长的碾磨下,一个曾经无畏无惧的年轻生命,逐渐变成了一个忧虑成习的疯子……”这听起来像是叙述者对父权社会下女性母亲身份的评价,又像是凯特自己在抱怨。这两种视角重合在一起,让男性视角出现了缺席,在揭露父权制度给女性造成的精神枷锁时,体现了女性的精神及生活状态,在表达女性经验的同时让男性处于一个被凝视的状态,在叙事形式上建构了女性主体。
  结语
  综上说述,《天黑前的夏天》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可以被誉为西方有关女性主义文学的一部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中,莱辛把我们带入到传统的中年家庭妇女的生活,探讨更普遍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普通妇女命运的关注,揭示其在社会中精神世界的自我迷失和自我寻找的实质。作为家庭主妇代表的凯特经历一个夏天的迷茫、困惑、探索、思考,最后选择回归家庭,并不是对现实绝望后无条件的妥协,而是在对自我有了全新认识之后的自主选择。夏日之旅,可以说是凯特的一次灵魂之旅。 语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邱益鸿译.天黑前的夏天[M].南海出版公司,2009.
  [2]苏珊S.兰瑟.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树明.自由的限度——莱辛、张洁、王安忆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1994(4).
  [4]梁晓冬,陈婉颖.浅析《天黑前的夏天》中“房子”的空间隐喻[J].语文建设,2013(6):17
  [5]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杨帆,解丽萍.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及特征.[J].语文建设,2012(6):6

《天黑前的夏天》的文本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