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4期 ID: 421088

  

基于体育专业特色语文教学

◇ 徐然 徐超

  摘要:语言文字作为表达、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地位不可取代,任何一种知识都无法脱离语言文字,这也直接决定了体育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提出了基于体育专业特色教语文的几点策略,以期促进体育专业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 体育专业 特色
  引言
  语文这一学科有它自身的目的要求,在教学时也必须保持其系统性和独立性,在任何专业的语文教学中都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前提,但体育院系的语文课和一般意义上大学的语文课毕竟有所差异,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关注该专业具有的体育特色,联系专业实际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育专业和语文课程的联系虽然不如美术、音乐这样直接,但是体育文化的阐述离不开语文这一基本语言文字的表达,这也为我们从事基于体育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一、精心选择语文教学内容
  现阶段,除少数地区外,我国高校中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基本一致,这是我国多年教学实践延续下来的一种教材编写习惯,且从教学内容本身来看,也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应当照搬教材,忽略学生的专业、语文基础等基本情况。体育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往往存在文学功底薄弱,理解能力不高,自然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大,因而如果像其他专业学生一样阅读和分析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文章,极易激起学生的心理抵触,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厌恶心理,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学校配置低于普通语文教材一个层次的阅读欣赏,并且教材应当融阅读、口才训练、语文写作等为一体。在不能更换教材的情况下,就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和学习要求,选择一些容易理解的教材作为课堂的重点,尤其是一些篇幅适中兼顾古典风格,影响力较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利用语言训练,将我国厚重悠久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内容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即是在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提炼精讲后,再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整体把控,而在学生获得了整体认知的情况下还可以再提炼出最为精炼的单篇文章做赏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教材认知,也可以通过经典作品的研读而获得较为具体的感知。当然,在篇目的选择上,建议教师以欣赏性较强的文章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情感出发,真正在感动自己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会鉴别和欣赏文章,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修养。语文作品大都讲究人文合一,因而应当注重课文和作者生平经历、思想的联系,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展开讲述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强化对于作家创作生涯的感受,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的特点,应当适当强化应用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训练,这对于他们以后工作、学习都会有较大帮助。比如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应用文写作,给学生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写运动会的报道等,还可以以社会热点、体育时事、体育明星等为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包括课前一分钟演讲等,尽可能地创造学生多说、多写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音文结合,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的审美世界
  语文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难以提高的,对于体育学生来说,缺乏语文的熏陶更使这一问题突出。古诗词是和音乐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而音乐又是大部分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且音乐和语文相比,其在专业上的界限并不分明。因而在鉴赏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听取相关曲目或者由教师、学生教唱,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种吟唱中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古诗词被改编成曲目的有很多,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锦瑟》等都被改编成了唱词,有的还被引用到影视剧中成为插曲或者主题曲,优美的唱词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些歌词的吟唱、播放无疑会激起学生心中对于美的感受,提升审美、品鉴和体验能力。
  (二)强化诵读在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具有典型的音律美特征,诗词还具有格式美、建筑美的特征,在朗读中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尤其是一些经典诗文,是语言文字的一个巅峰,也是语文应用的精华所在,更暗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通过诵读,将口中的一个个文字变为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和内心深处澎湃的中华情。
  (三)注重教学中的讨论
  语言组织和表达毫无疑问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语文能力之一,而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这一能力,可以在课堂上多多采取讨论的形式,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外,还能够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激发出文学的潜力和创造力。
  (四)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是高校中较为普及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声音、图像合一的优势,展示精美图片、优美的音乐,从而从多个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集中力。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具有直接刺激功能的音色形显然比相关资料、观点等文字信息的大量灌输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也更容易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熏陶。
  三、注重语文和体育的联系
  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和体育进行有效地联系,无疑能够唤起他们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让他们更为自然、灵活地进行语文联想和想象,也可以让作品的审美作用以及教育意义更容易凸显。
  (一)结合作者介绍和作品特点
  在我国的文学家中历来都不乏体育爱好者,部分人物还提出了相当精辟的理论。比如宋代的两大文豪欧阳修和苏东坡都十分重视养生方面的研究。在介绍他们的作品时,可以对作者涉及到体育方面的材料穿插进去,更容易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欧阳修曾经对终身劳苦而寿百岁的夏禹和长期闭门读书最终英年早逝的儒家弟子颜回做了对比,认为“老者行者常年,安其身者短命”,所以提出了“老以养生”的主张。他的这种思想使得其心胸开阔,而这些也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中,在那篇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对此作了阐述。此时正值庆历新政失败,他被贬到滁州,于国于民于自身他都心中忧虑,但是却并未一蹶不振,贯彻全文的“乐”字,表明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远境界,因而能够自在地从事登山,涉酿泉的体育实践,也是“以自修之道,养自然之身”的生动体现。苏东坡几乎每一次佳作必伴随着一次体育实践,《念奴娇 赤壁怀古》、《满江红》等都是他游历历史名地,有感而发而吟出的佳作,还有那句著名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都是积极从事体育实践的实例。毛泽东更是体育活动的积极践行者,并在著作《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了体育具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言论。
  (二)讲授体育题材的作品
  就现阶段所用的教材中,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重要篇目都是讲述体育题材的作品。以后者为例,登山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所熟知并有过实践经验的,而姚鼐登山所表现出的豪情和精神,却和学生的登山有明显不同,因而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更为清新的感受和深刻的启示。要想登上泰山并观赏到绝美的东海日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当时还是严冬腊月。教学时可以强调“其级七级有余”“大风扬积雪击面”等词汇,然后和观赏到日出之后的壮美景象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其中蕴藏的浓厚情趣以及豪迈的气概。和体育题材相关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礼拜的《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
  结语
  体育院校从开设大学语文课迄今已历经了20年左右,多数体育专业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也经历了从补课到选修到必修的不断演变,说明语文课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来看,语文对于体育专业人才语言文字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不言而喻,各高校也应立足于培养适应现代体育事业人才出发,致力于全面型高素质体育人才的培养。 语
  参考文献
  [1]郑旭旭,袁镇澜.论普通高校中体育专业的办学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1).
  [2]张毅,何宗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S1).
  [3]张健忠.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2(01).
  [4]葛俊青.教学语体的口语特点及其语音特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5]曹明海,潘庆玉.生活:语文教学的源头——论刘国正语文生活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2(06).

基于体育专业特色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