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第12期 ID: 422903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 王治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高校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分析了传统高校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为综合教育的培养铺平道路。
  关键词:新课改 高校语文 课堂教学
  高校语文是普通高等院校为学生开设的一门教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也是一门陶冶学生情操的学科,能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当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高校语文教学的重视度,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看待,让学生沐浴在语文教学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一、高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在高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学生在理解并且逐渐接受一个事物的时候必然离不开语文方面的知识。比如,当我们要解一道数学题,在审题的时候离不开语文,证明的时候也离不开语文,答题的时候更离不开语文。作为高校学生,必须要学好语文,在这个基础上去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语文素养也是一个人知识与素质的重要体现。就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如果学生在面试的时候,能够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这样必然能受到面试人员的青睐。
  (二)符合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在当前形势下,把高校语文教学放在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考察,才能更加明确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性。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单纯地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来发展,这样就避免不了落后的状态。所以,要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语文教育关系着高校学生乃至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开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决定了我国今后必将面临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和人才争夺的强烈冲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是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要走向工作岗位,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原来语文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就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冲破封闭、僵化的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自由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语文在表现形式上以文字为主,但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他们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作为教育者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任意输入。在学习中,学生会利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知识网络要不断地被新的知识网络所替代,使认识得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作铺垫,否则将是空中楼阁。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造诣,提高其文学水平。文学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最集中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情趣爱好、思维能力、认识水平都能反映在其写作中。通过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以全面提高。比如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发展,了解社会热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认真地分析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欣赏阿西莫夫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其作品出自《新疆域》。之后让学生细细品读,通过文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一定的审美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在欣赏他人文学作品和自己创作文学作品时,都能除旧布新,想象丰富,有文采,有个性。
  二、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边缘化。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就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在新课改进展中,传统模式的弊端一览无遗。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很难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这种模式没有把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大学这样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在高校语文学习中,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我们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作为现代大学生,需要具备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素质。其中,道德素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综合文化素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不能只把语文教学看做是工具性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随着汉语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出现了“汉语热”现象。但是,国内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却逐年下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大学语文学习不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而是要发挥其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现代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
  (三)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定大学语文教学是不是取得成功的标志。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评价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考试命题形式比较单一,考试题型的客观题较多,有标准答案做参考,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高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课堂上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型语文课堂学习模式就是要让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为教学的主导者,只有把握好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按照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开头“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教师可以发问:“这个时候,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学生齐声回答:“夸张”。之后教师再提问:“开国何茫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地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所在。
  (二)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来说,除了文化方面的教育,也是人文基本素养的教育,加上精神方面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思想品格的教育。作为高校语文教学副产品的人文教育,能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形式。所以,在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给学生灌输一些读书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讲解古代文豪的时候,比如,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胸襟的杜甫,要向学生展示他的社会责任感,不管任何时候都在关心人民的疾苦,以关心百姓的生活为自己的使命。而李白的《赠孟浩然》,抒发的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钦佩之情,王维的《相思》看上去像是男女思念之作,而实际上,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赠送异性朋友的也有,和爱情有关系的却少之又少,如唐代罗隐《赠妓云英》“锤陵醉别十八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写的是一种身世感慨,而不是男女之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探索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语文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成功与否,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不是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加大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之路。首先,要对语文考试的目的进行调整,找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鼓励学生创新,保证全面考核。其次,可以变更考试方式,在高校学分制考核的基础上,可以大力推广结构化考试,把语文考察分为考试学分以及课外知识学分,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创新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柴忠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语文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3(16).
  [2]王瑞凤.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7.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