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43

[ 叶开 文选 ]   

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

◇ 叶开

   叶开,本名廖增湖。广东廉江人。著名作家、文学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在十几年的编辑生涯中,发掘了很多新作家作品,编发了大量老作家作品,作为编辑获得过若干编辑奖。业余创作小说,撰写评论。有几十篇文学批评文章见于国内专业杂志。著有长篇小说《口干舌燥》、《我的八叔传》、《三人行》、《青春期》,专著《莫言评传》、小说集《秘密的蝴蝶》等。近年来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撰写了近二十篇相关文章,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并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强烈共鸣。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下午,我在上海市位育中学做一个讲座,举办者让我起个题目,那时我起的题目是“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题目是我临时杜撰的,并无特别深意。
   此前我曾到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上了两节阅读课,实际上是和他们一起阅读《吹小号的天鹅》。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最适合我这种“教育外”人士,因为一二年级阅读基础比较差,小学五年级会为小升初而奔忙。我女儿去年是五年级,忙得团团转。但我们做父母的,只给她减压,而不是加码,尽量应付完学校布置的作业和测验考试,还是留出一点时间阅读,练钢琴。有些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天才班,把孩子当超人来魔鬼训练。我却只把孩子看成孩子。如果你是好的父母,那么你已经从一个十岁的孩子身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你还想从她身上索取更多吗?我们从孩子身上学到比我们给予他们的更多,你只要不去侮辱他们、损害他们,让他们有相对宽松一点的空间,培育他们正常的心智,让他们逐步养成喜爱阅读、自我学习——不是指那种针对教材的填鸭式学习——的习惯,他们就会慢慢长好,而且可能超出我们意料之外地成长。孩子有自己的未来,我们是爱她的、关心她的父母,不是包身工,不是包工头。
   但到了初中高中,学生们就进入了一种集中营状态,没完没了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没有一天休息日。工人周末可以休息,市长周末可以休息,教师周末可以休息,家长可以休息,但学生不可以,他们在周末仍然要面对教师布置下来的各种各样的大量作业。这种“填鸭式”教育,不知道是基于一种怎样高明的理论,似乎把书本内外所有知识都填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学生就会变成天才。
   我们都能从历史和现实中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成功人士更多是从自我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我训练出来的。商业精英也好、学术大师也好,走到相对比较高的层面,他们多少都有些“野性”或“野劲”。我一直在表达这样一种看法:天才是自己长成的,不是培养出来的。好的教育家、培养师,只要给这天才的幼童、这大树的幼苗以宽裕空间以充足时间,不要以过分的关心去挤压他们、折磨他们,他们就这样慢慢地长成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公民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我们都是平庸者,怎么竟然有自信说自己培养出天才呢?我以为,天才是自己长出来的,蠢材倒是培养出来的。
   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来听我的讲座,我知道中学生是全世界最忙的人,还得不到任何报酬,比包身工所得还要少。
   两点半过后,来了三十多位男生女生,穿着位育中学校服。
   我注意到这些学生大多一副淡漠的表情,我想他们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来听我的讲座。
   我知道主办方出于好意,怕我的讲座出现无人区,好意派了特遣部队来填塞人数。高一学生最合适。高二高三,已经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每个学生都在埋头杀敌,和无穷无尽的作业和测验考试作殊死斗争,更不可能来听这“无用”的讲座了。在中学里,在应试教育的逻辑中,语文只是一门考试科目,一种特殊的工具,跟真正的语言跟真正文学的学习似乎关系不大。语文这个“魔域”里还有一种特殊的评估标准,并且非常权威,不容置疑。这种教育如果成功,中学毕业生应该具有起码的清晰表达能力,在字迹端正的前提下学会写信、写借条、写邀请信、写推荐信、写说明书、写自我介绍。
   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里对小学毕业生就是这种要求——我们现在的中学毕业有没有做到?我觉得不仅没有做到,还差得很远。我常常收到一些小说作者寄来的作品投稿,有些是打印稿,有些是电子邮件,很多信件都既无抬头又无称呼,没有书信内容,没有署名,就这么没头没脑地寄过来,大概把自己当成伟大领袖在下指示了。
   我跟位育中学的学生坦白,现在很多电器的使用说明书我都看不懂。这些负责写使用说明书的工程师、技术员,都起码具备的中学语文的毕业资格,但他们写的说明书,连我这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时都看糊涂,还有很多比我更糊涂的人岂不是抓瞎?有个学生说,可不是吗,有些说明书连电路图都画下来了,却不告诉你怎么合理有效地操作使用。
   中学语文也要学文学作品,不知道谁发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解剖式学习方法,一篇篇文章就这样被肢解了。我常想到《水浒传》里的孙二娘,这姐们就是把大活人切碎剁成肉酱做人肉包子的好手。一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水浒传》里的女性意识,题目还不错,文中说“孙二娘小夫妻恩恩爱爱有商有量”,让我“很是昏倒”。难道孙二娘在人肉包子铺里,总是这么嗲嗲地对张青说:“老公,你歇会儿,这个胖大和尚的肉就让我来切吧……”
   中学语文试卷考倒著名作家、考倒著名学者,这样的故事不少,有些教师还以此为傲,认为作家学者不过如此。这就好比要求一头大象和蜗牛比赛站树桩,你出了这样的比赛规则,大象百分之九十八是会输的。中学语文工具性要求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文学熏陶教育又自立标准,这样的语文,更像是一部披着语文毛皮的政治教科书。
   我注意到,这些青春期孩子本应到了叛逆期,但在繁重学业以及各种要求下,每个人都显得沉闷而迷惘。后排左边有几个男生,以各种小动作来表示自己的不在乎。前排几个女生则一直在窃窃私语。
   我说:“感谢各位同学百忙之中来听我这个可能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废话的讲座。我猜你们并不知道我是谁,对我的演讲也没兴趣,只是服从老师的安排来填空的。”有些同学脸上显出惊愕表情。我继续说,“我要为你们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表示万分抱歉。你们来了,还要忍受可能出现的一堂乏味无趣的照本宣科教育课,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我想先做个现场调查,你们中有谁是真正关心我将要讲的这个题目的请举手,不关心的请不要举手。不要怕我,也别讨好我。你们肯定想,这位大叔在讲台上废话,我们要倒贴时间来浪费,还不如回去多做些作业呢……不愿意做作业?这可不行!中学生的人生就是作业的一生。你们可以利用这个好机会打击打击我。我不会追杀你们,我也没有能力。我只是想找几个人来安慰我还没有开始就受伤了的心灵。”
   有几个同学举手,其中一位穿深蓝色衣服的女学生看起来不是位育中学的。
   “一二三四五……出人意料,竟然这么多同学支持我……”讲厅里升起一阵嗡嗡声,似乎有些惊讶。我说,“其他同学真残忍啊,你们就这么打击我啊。但我要感谢你们的诚实——诚实是对我的最大尊重。我也要打击你们一下,既然你们对我不关心,我也暂时对你们冷漠两分钟。我想请挺我的同学回答我的一个疑问:在这个时代你为什么还关心文学?”
   穿深蓝色校服的女同学举手。她说她读书成绩其实很好,完全可以进任何一所大家公认更好的上海“四大附中”。但因为崇拜韩寒,他选择了松江二中。她问我怎么看韩寒。
   我说,韩寒确实很聪明,还很有智慧。在我们这个社会,光有聪明还不够。韩寒的博文写得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在乐意思考问题的年轻人中有广泛影响。我不觉得他的小说有多好,但他的博文确实不错。韩寒会思考问题,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新青年的最好榜样。你们在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意见要表达……在座的同学摇头。我问:“你们为什么摇头?哪位同学能说说吗?”
   一位男生举手说,我没有什么要表达的。
   一位女生说,我没意见。
   不少学生都纷纷表示自己没意见没感受什么也没有。
   我沉默了几十秒,看着他们。一个青春期的学生,正处在对情感、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等各种问题最好奇的年龄,他们居然没意见。我说,对不起,我在默哀,为你们,也为我自己。
   我说,你们大家都表示没意见,这也算是一种意见。现在先请松江二中的同学继续讲。
   松江二中女同学认为文学能表达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孤独,自己的想象。她很想写出一部好作品,赚到一笔钱,然后背着行囊去旅行。她说,更崇拜自己松江二中的历史老师。这位历史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课不拘泥教材,天马行空,娓娓道来。她为此爱上了历史,打算高考时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她早就打算好了,要像那位老师一样学历史,理解历史。
   松江二中女同学的话让我感动,我说:“我不知道在座其他同学听了她的话感受如何,我是被深深感动了。我总认为,一个人是不是成功,不能只用他赚到多少钱来衡量。人生有各种可能,有各种价值,金钱只是其中一种,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都捆绑在金钱上,也是很单调的——虽然我没有勇气说出‘可悲’这个词。这位女同学有自己的梦想,有奋斗的目标,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着,我认为她就是成功人士。我相信在座的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愿望,也有自己的表达意愿。”
   这次我说了很多,讲到途中,教室的气氛热烈起来。我们一起探讨了学校是不是“集中营”的问题,同学们大声地说,“岂止集中营啊!”好多同学拼命点头,好多同学拼命摇头。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
   我说,“你们不是没有意见吗?我看不是没有意见,而是没有表达的机会,也可能是没有勇气表达,更可能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因为你们每天都要来上学……”同学们打断了我,说学校是住宿制,他们每星期都住校,每周都要考试两次,每天大量作业,每时每刻都在忙着学习,连在操场活动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每天精疲力尽。
   我听完默然,我说,“这一个多月我走了好几个学校,我深深地知道你们的境况。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你们,甚至不能同情你们。你们在这里没有任何办法改变现状。但是我要跟你们交流一下这样一个看法,即国内前一百名的大学都差不多。我不认为你们必须拼上小命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说到大学,我觉得国内的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范大学都不比这两所学校差。更准确地说,各校有各校的专长,有不同的系所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学术历史和传承。北大书记不是说了吗?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他觉得也很正常。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写了一条微博,算计了一下到底是北大毕业后去卖猪肉好呢,还是中学毕业就去卖猪肉好呢?”
   同学们来劲了,议论声音响了起来。我说:“我的看法,如果撇开大学里所受到的人文气氛熏陶,排除追求纯粹知识的乐趣,像北大书记这样贬低科学研究和知识价值,那我认为中学毕业就去卖猪肉更好。我的微博是这样写的:假设中学毕业就去卖猪肉,假设你每天可以卖两头猪,一年365天不停地卖四年可卖2920头猪,假设每头猪赚300元,四年总共可以赚876000元。而读北大每年一万学费四年共四万,不计入生活费学杂费社交费等等额外花销,则不读北大四年可赚916000元,计入额外花销还要起码加四万。如果仅仅用金钱来衡量人生,那么,读北大干吗?”
   当然,读北大仍然有读北大的价值,我仍然对考上北大的学生表示极大的尊敬,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我要强调,即使这位对北大毫无感情的书记摆出很亲民很平等的姿态把北大毕业生跟卖猪肉等同,我仍然要表示反对。既然北大毕业生去卖猪肉也很好,那么北大完全可以就地解散,或改叫北京屠宰学院算了。现在这个社会主导力量长期对知识价值和知识分子进行污蔑诽谤打压造谣迫害,把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成卑下猥琐,破坏了知识的传承,达到愚民的险恶目的。这样的教育,是愚民教育,是非人性的教育。很不幸,我们都要这样被折磨,而顽强地长大。北大书记以及他的赞同者在北大毕业生可以卖猪肉这个意见上貌似追求平等,但把人的基本分工给彻底抹杀了,平等不等于每个人要从事同一种工作,而是彼此尊重。这种做法把人类对知识的研究学习积累的重要性都一笔抹杀了。这种抹杀也是对知识价值的抹杀,以此大学也就是没有任何意义了。“文革”时期对大学进行解散就是这个逻辑。在中国大陆,在今天,不进北大也没什么,我一点都不觉得其他学校就比北大差。
   我们也谈论了那位“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变态狂父亲。后来我知道,这位父亲原来是香港的,他的孩子上北大,意味着学习并不高明。学生们也都知道,在香港,考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或哈佛、耶鲁、剑桥、牛津,这才有说服力。香港籍考北大是比较差的学生。还拿这个来变态地吹嘘炒作,这位父亲丑陋得可以。
   中学生们其实不必眼睛都紧盯着那几所名声在外的学校,中国大陆前一百所大学,或说九八五的这些学校,都差不多,各有所长。发现你自己的爱好,考上你喜欢的专业,这个重要性超过了在一所名校读你不喜欢的专业。
   讲座结束后,有近十位女生来找我签名,这让我惶恐,受宠若惊。我说,为什么要找我签名?我又不是名人,不是影星,不是领导。但女生要你签名,必须乖乖从命。其中一位,还要求我在纸上签上五个名字,回去送给其他四位同学。另一位同学问我,家里要她考商科,但她不喜欢。问我怎么办。我说,现在家长并不太明白这些事情,总以为商科能赚钱。我认为你应该跟你的父母好好交流一下,要不然,你可以请他们给我打个电话,我帮你说服他们。父母也要听听你的看法,知道你的爱好。女同学有些激动,我希望她今后真的能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后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一份工作,有些收入,不一定必须发财。我说,发财也不是你读了商科就一定能发财的。我还趁机拉虎皮作大旗,把我们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发了大财的几位师弟师妹推出来吹嘘了一番,说,你看,他们有钱是他们的价值;我从事我喜欢的工作,我也有我自己的价值。我能温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自己还算是成功的,虽然不是电视上那种成功人士。
   吹嘘间,我忽然发现,松江二中那位女同学悄然走了。她就像一位行走江湖的顶尖高手,悄然而来,悄然而离开。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能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