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74

[ 区丽娟 文选 ]   

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唐诗的诵读教学

◇ 区丽娟

   内容摘要:唐诗的诵读教学对语文教学很有作用,诵读唐诗能省时有效地实施美育;诵读唐诗能锤炼写作语言,诵读唐诗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相一致。诵读唐诗的教学,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在认读阶段上、理解阶段、评析阶段、巩固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指导。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不能对唐诗这一瑰宝的教学掉意轻心。
   关键词:唐诗 美育 写作语言 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 诵读指导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第245期卷首寄语)
   唐诗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它作品多,作家多,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诗体完备,是一个浩翰的美的世界,每一首唐诗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重视唐诗的诵读教学,会使学生得益不少。
   一.诵读唐诗能省时有效地实施美育
   诗与文相比,诗比文一般篇幅短一些,而这短小却精悍,内蕴丰富。一首诗或写一种情景,或写一种心情,或写一个故事,或写一个人物,或写一种时势……它都有着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或是雄浑、旷远,或是豪放、劲健,或是冲淡、疏野,或是纤秾、绮丽,或是自然、清新,或是清奇、空灵,或是典雅、清幽,或是悲慨、感伤,或是朦胧,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描写了形体最大,威力无穷的形象,对自然力、社会发展和人的魄力进行礼赞,它呈现一种崇高美。像李白的《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将雄阔的物象和豪壮的心志和谐统一。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生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出了朴素、闲静,飘逸之美。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月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里来上滩。”能从人们常见之景物翻出新意,推出新境。像钱起的《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凋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将自我形象融入具体的物象之中,实现了灵动的“意”和空明的“境”的和谐统一,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了非常柔适的境界。像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在狱鸣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流。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写景物能给人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意境由淡泊趋向典丽高雅。像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写出了深沉的感份之情……学生在这样美的诗句的熏陶下,人格品位,文化品位便会提升,学习兴趣及语文能力也自然会担高。
   二.诵读唐诗能锤炼写作语言
   如果文章被称为有诗的语言,那么意味着文章有最美的语言。诗的语言应是近似平淡而又生动精彩,它最简洁而又最丰富,它最似顺手拈来而又煞费苦心的……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章回小说无诗不足以成体,散文随笔无诗不足以传神。喜幛、挽联、墓志铭以至奏折文书都有诗体或诗句。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用权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淋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这样看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怎能远离诗歌和诗意呢?而且,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事实证明,会背一定数量的诗中佳品,是语文素质高的表现(当然我们反对偷,也不提倡只学诗)。而且,因为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汲取前人思想、语言精华的最基本手段,背诵的过程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了诗歌的美,所以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很厚实的。
   三.诵读唐诗与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相一致
   现代的语文教育呼吁大的语文观,语文教育应是有活力的、互动的,有想像性、情感性、创造性、思维性的。诵读(唐)诗能唤起如画的想像,激发情感,启发思维,引发创造。
   有些诗句,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又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明白如话,又有着丰富的内容,能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要让他们自己反复诵读。又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名言佳句,能唤起我们如画的想象,所以一经诵读就能永志于心;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浑欲不胜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孟效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样的诗句一经诵读就能激起我们如潮的情感。有了想像和情感,创作便不会无源,思维也不会无门了。
   唐代诗人在意境创造时往往会设置空白,使用简化,利用模糊使意境在空白中超越,在简化中超越,在模糊中超越。诵读唐诗的教学,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在不同的诵读阶段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在认读阶段要求弄清字的音、形、义,诗的形式,在理解阶段又要求能填补空白。能从小见大,能辩析模糊,从而整体把握内容与思想,在评析阶段能说出自我感受,在巩固阶段又要求抑制遗忘。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在诗的学校里,在诗的教育里,在诗的国度里,又怎能对唐诗这一文化瑰宝的教学掉意轻心呢?
  
   参考文章:
   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的诗意》总第245期卷首寄语.
   ②《中学语文教学·诗意的语文哪里去了》总第299期第24页.
  
   区丽娟,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第二初级中学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唐诗的诵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