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优,也要帮助后进生进步。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因人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自尊心 鼓励
所谓后进生主要是指那些在智力因素和生理方面并无缺陷,但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可以说后进生是一个阶段性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后进生的存在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他们的程度有所不同,但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优,也要帮助后进生进步。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研究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转化策略,因人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往往是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1.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职业、生活经历、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成员的健康和邻居的关系等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成长如何,家庭方面的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约翰·洛克指出:人类是一种模仿性很高的动物,是“染于青于青,染于黄于黄”。家庭方面对后进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过分的溺爱与娇惯。二是教育方法粗暴。三是有些家长的思想觉悟低,文化水平差,行为不端正,生活不检点,使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缺乏是非荣辱观念。四是有的家庭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母爱和父爱, 无人监督和看管,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创伤,有的成为寄人篱下,看着别人脸色过日子的孤儿。这样的孩子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入学后很难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五是有些干部子女, 依仗“老子英雄儿好汉”,享有某些特权万事不求人,学习失去动力。难怪有人说“单身家庭出怪孩子,富裕家庭出懒孩子,暴力家庭出坏孩子”,这话实在有一定的道理。总之,家庭不良影响是产生后进生的“先天”因素。
2.社会因素
家庭的教育固然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由于学生生活在繁纷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也无时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从大量的事实看,社会方面对“后进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二是庸俗关系学的影响。三是不健康的舆论宣传的影响。四是低级庸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不思进取因素之一。五是社会上坏人教唆的影响。
3.学校和个人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心理、情感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工作者认知偏差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感知和判断往往会因各种心理效应而造成歪曲的社会知觉,做出错误的评价,影响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形成。(1)有些教师对优等生宠护有加,视后进生为包袱;他们往往更加偏爱学习好的学生,提问题、表扬等等,大多数是给予“尖子生”;而对后进生则置之不理,甚至求全责备。一旦后进生有一些不良行为和表现,就讽刺挖苦,新账老账一起算,说得他们一无是处,以至于使得他们抬不起头来,进而致使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其“不可救药”。(2)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3)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晕轮效应被引申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产生的某种印象影响到对此学生的其他特征的认知和评价。个人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因体力、智力、外貌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限制,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从而感到自卑。心理因素如意志薄弱、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二.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策略
所谓教育策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体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用不同的途径、方式、方法和手段,从多方面入手,注重激励和引导,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后进生之所以缺乏一个正确衡量事物的标准,缺乏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是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是不健全的。学校教育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入手,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1.尊重人格,呵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小学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2.多表扬、少批评,重塑后进生自尊、自强的心理
罗森塔尔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在班上随机抽取了几个学生,然后告诉学生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的智商特别高。因这句话的影响,一年后,这几个学生的成绩果然都在班上遥遥领先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杨朔也说过:“每个人心里都埋着一团火种,只要善于拨弄,它就会熊熊燃烧”。后进生太多有自卑心理,经不起批评,有的则成了“老油条”,你再怎么批评也不会奏效。所以,班主任对后进生要以表扬为主,只要他有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地肯定,公开地加以表扬。当然,“多表扬、少批评”并不是说对于后进生的错误就不能批评,听之任之,而是批评时要讲究方法,注重效果。
3.关注后进生的学习自信,用激励促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是“旨在使学习有困难学生获得成功的一种教育”。他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改使这变成现实。成功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学生原有基础上发展,追求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38%的后进生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或自我封闭的个性特点,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进取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发掘他们的优点,以成功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4.关注后进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形成“人”的“轮廓”的关键期。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小学教育是为“人”打基础的教育,要把握时机,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总而言之,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
彭少杰,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