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48

[ 汤平 文选 ]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 汤平

   内容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存在的困惑、信仰的迷失,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观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人类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精神危机,找到生存的勇气。小说中对人的存在本身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关键词:存在主义 困惑 迷失 勇气
   源于19世纪,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关注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自由精神和自由选择。评论家肖恩·奥福莱因认为,海明威作品的主题是“人的本质及其永恒不变的悲剧性”[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开始关注人类的普遍生存境遇,即人类如何面对荒诞世界上及虚无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失败和痛苦。《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最初发表于1926年,主要描写在一个干净明亮餐馆中独自饮酒的老人和在此餐馆工作的两位侍者,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对存在的困惑和信仰的迷失,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观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人类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精神危机,找到生存的勇气。
   一.对存在的困惑
   小说中通过对饮酒老人的描述,深刻地刻画了对存在的困惑。小说中的“深夜、阴影、独自、老人、耳聋”这些元素刻画了一个凄凉的客观存在与老人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通过两位侍者的谈话,小说将老人曾企图自杀这个话题抛出。海德格尔认为,“畏死不是个别人的一种随便和偶然的‘软弱’情绪,而是基本现身情态,他展开了此在作为被抛向其终结的存在而生存的情况。”[2]人人都畏死,这是生存的本能,而富有的老人却因畏“生”而主动求死,说明了老人生活的悲凉。企图自杀前和被救后老人都经常深夜还继续独自在“干净、明亮”的餐馆饮酒,不愿回家,因为家带给他的只有孤独和寂寞。这种孤独寂寞给老人带来的痛苦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畏惧,显示了他对存在的困惑。
   一战后的美国是一个喧嚣而又令人迷茫的时代,此时自由资本主义急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骤然膨胀;但同时城镇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传统的社区被逐渐改变,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因此人际关系的冷漠成为一种常态。人际关系的冷漠也就是海德格尔所称的“默默然视之”。海德格尔认为,人和人打交道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或是互相关心,或是互相反对,或是彼此无涉、 “默默然视之”,不论这三种中的哪一种,都会引起人的烦恼[3]。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老年人的存在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导致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进而对存在感到困惑。海明威通过简短而有力的描写,深深表达了他对老年人存在状态的关心和忧虑,这也正是存在主义所关心的主题之一。
   二.信仰的迷失
   自从尼采一声断喝“上帝死了”之后,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流观点对上帝的存在的质疑从未间断。对上帝的不信任动摇了宗教信仰的根基。对于信仰的迷失,小说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述并贯穿全文。老人的企图自杀、士兵的肆意买欢、年轻侍者的言谈举止与年长侍者关于“虚无”的思考,都表达了作者彻底的对上帝的不信任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士兵“领章的铜号码”显示他曾在战争中立下功勋;深夜两点他和一位女孩一起,一位侍者说“警卫队会把他逮走”,说明士兵是在买欢。士兵本是正义的代表和化身,应遵纪守法,但小说中立过战功的士兵并未将法规当回事,而且公然穿着制服以向众人表明自己的身份,更突出了他信仰的迷失。餐馆中那位年轻侍者似乎对生活最有信心,但他赞同士兵及时行乐的行为、对生命极为不尊重、急切赶走老人等做法实际上表明了他人生信仰的迷失。年长侍者善良,富有同情心,但他也很迷茫。他认为自己“除了工作什么都缺”。他喃喃自语了一长串话,其中出现多达27个表“虚无”的西班牙单词“nada”。“nada”代替英语单词“nothing”,从音韵的角度更显得整段话的单调重复,因此也更能突出空虚、乏味的意义。另外,年长侍者将“nada”一词重复嵌入西方人尤其是英语国家基督教徒所皆知的主祷文中,在保留原祷告文句法结构的基础上,用“nada”代替了几乎所有的实词,将年长侍者心中对上帝的不信任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切的一切都是“虚无”。
   三.生存的勇气
   潜在的虚无感常常给存在主义者带来困惑,担心他们所作的决定最终达不到所期望的结果。然而,这种虚无感并不会将存在主义者击垮,为了追求生活的真谛,他们往往会努力改变自己、敢于冒险,与大自然存在的困难抗争,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奋斗,并从中获得生存的勇气。在小说中,海明威竭力描绘一种独特的勇气,也就是面对生活中无法逾越的困难时所需要的抗争意识和个人尊严。这种勇气并不显得惊心动魄,也不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才体现出来,而是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对生活的态度或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展示出来。
   年长侍者是故事中存在主义者的最佳代表。他虽然深深地认识到了“虚无”的真实性,但他找到了存在的理由: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他人服务而存在。年长侍者愿意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而延长工作时间,他理解并尊重那位独自饮酒的老人。面对孤独和空虚,“年长侍者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海明威式的英雄主义精神”[4]。虽然年长侍者说自己“除了工作一无所有”,他仍然是海明威笔下的一个大赢家。他以自己的工作能带给他人快乐为荣,把自己的存在与他人的幸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正如存在主义所认为的“个人的自由选择不仅要对本人负责,还要对全世界负责”[3]。年长侍者的存在已超越了自身的存在。通过小说,海明威告诉读者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生存的勇气,否则人类会出现精神危机,尤其是在社会的转折时期或巨变发生时。在这一意义上,海明威给存在主义哲学加上了具体鲜明的生存脚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罗伯特·珀·威克斯.海明威评论中的分歧.见董衡巽.海明威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 [M].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3]夏基松,戴文麟编著.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评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HOFFMAN,Steven K.The Unity of Hemingway's Short Fiction.Ed.Harold Bloom.Modern Critical Views: Ernest Hemingway[M].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5.
  
   汤平,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存在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