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98

[ 于文静 文选 ]   

网络新字的文字学考察

◇ 于文静

   内容摘要:社会性是语言文字的内在特征之一,社会的发展变化都会在语言文字上有所体现。最近几年,网络的广泛运用在语言文字中也留下了痕迹,那就是一批网络新字新词的出现及其广泛运用。本文主要从文字学角度对网络新字进行考察。首先,讨论了网络新字的类型等。其次,考察了它们的主要特点。最后,探讨了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新字。
   关键词:网络新字 合音字 新造字 古字今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语言文字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最近几年,随着网络被广泛运用,语言文字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网民笔下出现了一大批网络新字。本文主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考察网络新字。
   一.网络新字的定义
   所谓网络新字是指字形新,在之前的汉字系统中从未出现过的,或者是原来汉字系统中已有的字以新的语义面貌出现,即字义新。另外,它们都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最先流行于网络。其中一部分随着使用人数及频率的增加,渐渐从网络走向了现实,比如,“囧”字被一些影视作品等运用。
   二.网络新字的类型
   (一)今字新用
   所谓今字新用,指的是这些字在现在汉语中是经常使用的,但在网络中它们有了新的含义。这种用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合音+假借
   合音字,指的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二》中谈论反切时曾谈到:“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大体来说,许多合音字都是按照反切的原理读出来的。但是,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而合音更接近于一种造字方法。
   假借,王凤阳先生在《汉字学》中认为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同音词间的字形借用。”
   本文将此类称为“合音+假借”,而不直接称“合音字”,是因为合音字大多是新造的,而这些例字早已存在。比如:
   表,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汉语大字典》中它有20个义项,外面、计时器等几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经常运用。而在网络中,网民经常会用“表”来表示“不要”,这是它的新用法。
   这一类型的字,在网络语言中不乏其例,比如,“酿紫”表示“那样子”,“酱紫”表示“这样子”。
   2.方音+假借
   我们的网络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网民,最初在交流时有些网民使用方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及时转化成普通话,因此就会用普通话系统中一个跟方言读音相同的字来代替正确的字。之后,很多网民发现用方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还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所以就出现了“方音+假借”式网络新字。
   纸,在《汉语大字典》中有5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纸张。在网络中,它被用来表示“孩子”的“子”,这两者在意义上没有丝毫联系。从语音角度看,“纸”和“子”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是不相同的。可是在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区中,是不区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
   同类型的字在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比如,“筒子”表示“同志”、“灰常”表示“非常”等。
   3.通假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认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网络语言中,这种通假现象非常盛行。
   在今字新用类用法中,这一种是最多的。比如,鸭梨(表示压力)、杯具(表示悲剧)等。这一类非常容易理解,这里就不详加论述了。
   另外,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这一类中,通假往往是以词的形式出现,即用一个词A,整体和另一个词B来进行通假,比如,用“鸭梨”这个词来表示“压力”等,单独用“鸭”跟“压”、“梨”跟“力”通假的情况几乎没有。
   (一)古字新用
   所谓的古字新用,是指在古代已经存在的字,由于某些原因在现代汉语乃至近代汉语中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却以新的姿态出现在现代汉语中,被赋予全新的含义跟用法。
   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光明,是一个象形字。《文选·江淹<张廷尉杂述>》:“囧囧秋明月,凭轩咏尧老。”李善注引《仓颉篇》:“囧,大明也。”在网络中,却被网友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解释为沮丧、郁闷、无奈等。网友们根据此字的形状作如此解释的,“八”像极了人略带忧伤的眉眼,而“口”作为一个字和从形状联想都是一张嘴,而整个“囧”字就如同一张无比忧伤的脸。虽然网友的这种分析是图画性的不成熟的,但因其新颖性和趣味性深深为广大网友所喜爱,同时因为一部影视作品《人在囧途》而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网络语言中,像这种古字新用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嘂、槑等。对这些字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本文就不多加论述了。
   (二)新造字
   新造字跟前两类有本质区别,前两类是字形早已存在,在网络上产生了新用法,它们新在“字义”;而新造字不仅“字义”新,字形也新。
   前面说过“表”是“不要”的合音。实际上汉语中早有不少合音字。同“表”只合音不同的是,好多合音字既合音又合义,我们将“表”这一类合音字称为“纯粹合音字”,将既合音又合义的合音字称为“合音合义字”。比如诸(zhū),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之于”的合音,用法也相当于“之于”,是兼词,代词兼介词,第二种是“之乎”的合音,也是兼词,是代词兼语气助词。“诸”就是合音合义字。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流行,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合音字。
   嫑(biáo)意为“不要”,也是由“不要”拼合而成,是个合音合义字。
   这样的字还有勥(jiàng)、嘦(jiào)等。
   三.网络新字的特点
   (一)时代性
   网络新词新字大部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反映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特点,也反映人们的心理思维。比如,“蒜你狠”、“豆你玩”等表现了人们对现在食品物价猛涨的不满和抱怨,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二)广泛性
   网络新字的使用人群主要是青年人,由于以网络为媒介,方式快捷,加之青年人接受能力强及跟风心态,所以网络新词新字传播非常快,使用面也很广。另外,由于一些网络新字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能被人们密切关注,因此也会被广泛应用。
   (三)形象性
   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大多只能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方式,而无法看到彼此的表情,也听不到彼此的语调。所以人们使用大量有联想意义的字,比如,童鞋、围脖等,这样表意更加丰富直接,同时使用这些词语也能增加语言的喜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四.对待网络新字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说:“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网络新字的产生也不例外。我们就应理清其产生的缘由,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存在价值。
   首先,很多网络新字的出现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比如,上文提到的囧文化、有木有等。另外,许多古字今用也让很多人了解了古代的汉字文化,为我们学习古代文化提供了一种途径了。
   其次,某些网络新字的运用也会扰乱汉语的正常运用,比如,用“鸭梨”表示“压力”,这些对儿童的学习汉字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当然,很多网络新字也不符合经济的原则,比如嘂、槑,它们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人们对其运用也大多只限于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很少会用到它们。
   综上所述,理性对待它们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既不一味否定,也不盲目肯定。
   网络新字的大量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一个语言现象,它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上文我们列举了网络新字的类型,探讨了它们的特点,还分析了对待它们的态度。另外,网络汉字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对整个现代汉语语言系统将会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学者们的继续观察以及研究。
  
   参考文献:
   [1]詹绪左.朱良志.汉字的文化功能[J].天津师大学报,1994,(1).
   [2]王婷.新词新语的来源及特点[J].考试周刊,2011,(3).
   [3]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4]朱志红.解析青年语言和网络语言中的新词[J].现代阅读,2011,(10).
   [5]施宇.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新词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
   [6]张晶晶.网络新字现象述评[J].讨论与争鸣,2011,(2).
   [7]张晶晶.网络新字类型及其产生机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8]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刘玥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新字[J].语言研究.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1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于文静,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

网络新字的文字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