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89

[ 王仁宝 文选 ]   

浅析《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的回归模式

◇ 王仁宝

   内容摘要:《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以“回归”为母题书写了几个人物从错位到复位的人生轨迹,挖掘出了隐含在人性深处的美与丑、善与恶;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折射出了城乡交叉地带复杂的现实矛盾。
   关键词:回归 人生轨迹 情感倾向 城乡矛盾
   落叶看似飘飘洒洒的在空中飞翔,但终究逃脱不了回归土地的命运。路遥似乎酷爱描写这种类似落叶的人生,特别热衷于这种“回归”模式的书写,《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就是作者这种书写模式的典范。作者在这篇小说通过对小说中几个人物的人生从错位到复位的书写,勾勒出了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上几个人物的人生轨迹;比较、探索了隐含在人性深处的美与丑、善与恶;表达了作者隐含的情感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层次的折射出了城乡交叉地带丰富复杂的现实矛盾。
   一首以“回归”为母题的悲歌在秋风荡扫落叶之中落下了帷幕,让不少读者唏嘘不已,但作者心中永存的理想主义又不得不让作者在赚取了读者的眼泪之后,又以“是不是在黄叶飘落了的枝头,都能再生出嫩绿的叶片来呢?”来发问,给予读者无限憧憬未来的希望。虽然落叶经过一番的飞舞挣扎终归回归土地,但是经历了春花秋月、寒冬酷暑,它难道不具有了更多培育下一轮落叶的资本吗?人生又何尝不像这落叶一般,虽然看似重新回到了起点,但是经历了一番的风雨磨砺之后,不是也摔打的更加老练了吗?
   颇有意思的是,小说中人物的人生轨迹都可以用“回归”这一母题来予以概括,我们暂且不论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碰巧而为。可以肯定的是,在“回归”这一母题的背后蕴含了更为深层的东西。这样来看,小说中几个人物的人生看似重新回到了起点,实则是围绕着起点做了一次螺旋式的上升。
   刘丽英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追逐虚荣与名利,不惜抛夫别子,费尽心机嫁给了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但是事实证明“白马王子”不过是个伪君子,自己只不过是局长家洗衣做饭的保姆和局长家中摆设的一个花瓶。醒悟之后,她终于带着对丈夫的愧疚和复苏了的母爱回来了。经历了由结婚—离婚—再婚—再离婚—复婚的一系列婚变,演绎了类似春夏秋冬相互交替的人生轨迹。乍看她只是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但仔细对比就能发现在这一人生轨迹过程中她身上发生的质的变化。在这一人生轨迹上行走的过程中她“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高广厚并不是她原来认为的那样,而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高广厚虽然穷,但他是一个善良的实在的,靠得住的人,而卢若华虽然有钱有权,但心眼子不对!”一种深深的负罪的感情弥漫了她的心头。笔者无意美化刘丽英的形象,但是发生在她身上的变化却足以解释她重新“回归”的起点较原来的起点上升了一个高度。
   卢若琴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崇尚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拒绝过寄生虫似的舒适生活,带着考大学的梦想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山区半工半读。在简陋的窑洞教室里与高广厚撑起了高庙村教育的一片天;顶着闲言碎语,在精神上给予了高广厚妻子般的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了兵兵母亲般的照顾;对于哥哥不道德的挖墙脚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与讽刺。最后在高广厚夫妻团聚,母子团圆的幸福时刻带着喜悦的泪花消失在飘落的黄叶中。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她也走过了城市—乡村—城市的人生路径,也建构了一个“回归”的模式。表面上看她也是重新回到了起点,但是经历了秋风吹拂的生命,谁又不是以饱满的颗粒迎接着下一站的旅途呢?她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生活的锻造而日趋成熟等待着下一站的扬帆起航呢?在与高广厚相处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民风的淳朴;在与小兵相处的岁月中,她施予了母爱般的柔情感受了人伦般的亲情;在追求独立自主生活的同时,她感觉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相比而言,作者对高广厚与卢若华二人人生轨迹的描述要简单一些。高广厚经历了结婚—离婚—复婚的人生轨迹。看似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但是正是在这段人生轨迹上,蕴含在他人性深处的美好品性得到了挖掘。卢若华作为一个教育副局长,本应是全县道德模范的代表,却做出了勾引自己下属妻子的不道德行为,经历了丧妻—再娶妻—再失妻的人生轨迹,重新回到了单身的起点,但是他隐含在人性深处的虚伪、不道德的品行也暴露在读者的面前,打破了令人景仰的神话。
   表面上看,作者只是描述了几个以“回归”为母题的人生轨迹,但是“回归”模式深处却隐含了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路遥接受的主要是农民文化的影响,这是路遥的文化之根之所在。在文化心理的归属上,路遥永远属于黄土高原,属于故乡人民。他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对维系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感有着先天的维护心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人生轨迹的设计了。
   高广厚作为黄土高原上农民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人物,对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对母亲恪守孝道;对妻子宽容体贴;对儿子父爱尽施;对同事关心爱护;对学生尽职尽责。他既生活在作者的精神家园,又拥有了作者极力提倡与维护的传统美德,他得到作者的宠爱就毋庸置疑了。的确,作者对他的美好人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的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为此,作者也给他规划了比较美好的人生蓝图:事业蒸蒸日上,妻子失而复得。即使是在妻子抛家别子的那段时间里,作者也安排了一个天使般的卢若琴在他的身旁默默地支持着他。而卢若华作为全县崇高教育事业的领军人物,做出诱惑下属妻子的“不道德”行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面上担心谣言伤害妹妹,实则是怕谣言影响自己的前程,心疼自己的女儿却不准丽英思念自己的儿子,自私虚伪。作者对他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并为他设置了一个前妻死,后妻离的结局。但是作者仍没放弃对他的拯救,作品结尾卢若琴决定给哥哥写一封长长的信......
   作者通过对刘丽英一系列婚变的描述,旨在批判她的爱慕虚荣,追逐名利的世俗心态。但作者的批判也并没有欲置人于死地的激烈,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温情的。作者在批判她享福不惜福、批判他贪图局长家舒适的生活之时,时刻不忘表现她对儿子的爱,也正是源于对儿子刻苦铭心的爱促使他回到了高广厚的身边,完成了作者对她的救赎。或许是作者对传统“贫贱夫妻百日恩”伦理情感的维护,对她与卢若华那种不光彩的结合的憎恶促使了他们之间的分裂。卢若琴虽然不是黄土高原的女子,但她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了美好的传统道德情感,她自强独立、充满爱心、善良,符合了作者传统女性美的标准,成了作者极力歌颂与赞扬的人物。作者对她流着喜悦的泪回归这一结局的设置,既是作者对她辟谣的一种手段,也是作者对她在城市美好未来的预设。总之,作者对她的赞扬与歌颂实际上是出于对作者理想主义的精神的颂扬。
   路遥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总是借助爱情和婚姻这个生活的窗口折射出城乡交叉地带丰富复杂的生活矛盾,抒发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这个作品也不例外,作品通过对刘丽英从农村到城市又回归农村和卢若琴从城市到农村又回到城市这两种不同人生轨迹的描绘揭示出了城乡生活的矛盾。城市的先进和农村的落后;城市的舒适、文明、开放和农村的艰苦、传统、闭塞,形成了两种社会生活的对立冲突。长期生活在农村这块封闭土地上的青年希望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追求现代文明,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但现实又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青年的这种追求。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在路遥作品中经常出现。
   刘丽英情愿抛家弃子选择卢若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向往城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想在山区过那种节衣缩食的清贫生活。而最后刘丽英还是与卢若华分道扬镳,究其原因还是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不可调和性。卢若琴最后还是挥泪而去,一定程度上也有城乡差别的原因。卢若琴与高广厚的不可结合除了两人凡事都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性,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两人城乡身份的悬殊。城市和农村的矛盾,现代文明和落后传统的矛盾,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王仁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浅析《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的回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