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702

[ 彭彬 文选 ]   

《毛泽东选集》中关于语言运用特点的论析

◇ 彭彬

   内容摘要: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社会之中,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毛泽东善于利用语言的特点,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在对新时期提倡的白话文做了很好的先导作用,同时也为宣传革命思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对《毛泽东选集》中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进行三点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言 本质属性 语言运用的特点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毛主席认为:“语言是宣传的工具,是斗争的武器”“语言可以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别人相信你的号召,都跟着你走”“一个人只要对别人讲话,就是一种宣传工作,只要不是哑巴,总有几句话要说”。从这些总总论述我们可以清晰明了的了解到,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运用之中。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社会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在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反映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起着历史见证的作用。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中国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必然会借出或借入很多词语。由以上足见,社会的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而语言反过来也能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学习语言是当前乃至以后急切重要的课题。
   二.毛泽东在语言运用中的理论实践成品分析
   毛泽东运用语言,善于利用各种渠道的语言因素,调动各种表达手段。毛泽东著作的语言,不仅充分表现了中国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特点,而且又有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特点。他的文章,不仅通俗幽默易懂,让人爱读,并且能够从那生动的语言中悟出很多道理,达到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邢福义也说过涉及到语言相关问题的理论,比较集中的反映在《反对党八股》这篇文章中,此外还见于《反对本本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工人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下面我们主要针对这几篇文章对毛泽东提到的关于语言及其运用的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口语性语言因素和文言性语言因素穿插其间
   [1]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农村调查》序言和跋》)(1942年3月17)
   [2]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的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帐。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
   例一和例二总体上都是运用现代汉语书面语体,语言严肃庄重,然而却穿插着各种语言因素,其中例一的口语性因素比如“哇喇哇喇的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例二的“打成一片”“群众越不买你的帐”这其中的两个反问问句也增强了语言的波澜,文言性语言因素比如“下车伊始”、“无知妄说”例二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赏识”“磨练”的使用这种口语语言因素和文言语言因素穿插一起运用,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得文章说理跃然纸上,丰富生动。
   这两例选用了不同的文章,同时又是不同的体裁,一篇是关于调查的材料,另一篇是关于论述的文章,但都体现同一个特点便是巧妙的运用口语性因素和文言性因素有效的结合,使得文章既有典雅庄重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特点,又有通俗易懂的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讽刺幽默说理发人深省
   [3]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4]“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
   例三是毛泽东对主观主义者进行深刻的批判,说他们作讲演“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作文章则“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打成”满天飞”这些一针见血的字眼突出了作者对这种不注重客观情况研究,只凭主观热情办事的人进行的深刻揭露和讽刺,以通俗幽默的话语阐明深刻的道理,指出了这些人的错误作风,引以为戒,改造全党的学习作风。例四是毛泽东反对那些写文章晦涩难懂的人,作者对那些写晦涩难懂的文字的人,用上了常说的“对牛弹琴”的句子,在这里并不是讥笑对象既听众,而是把对象作为尊重的对象,反而把对弹琴者进行了讽刺,语言于讽刺中见幽默,深刻的揭露了那些不看对象,乱作文章的人。
   这两段文字都是毛泽东教导党内群众的话语,他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做文章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切记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而应当从实际出发,看清对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文字吸引别人,达到教育宣传的目的。
   (三)成分共用句式的广泛使用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求经济简练,五四运动以后汉语语法正是向这种经济简练的方向发展。而成分共用正是这个时期的新兴句式,是语言经济简练的表达法。成分共用,是指甲成分和乙成分共同用于丙成分的一种句法。这种句式在《毛泽东选集》中大量的使用,并且之后逐渐进入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得到了发展。
   [5]在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立并宣布它愿意为了扶助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而斗争的时代……(《新民主民主论》)
   [6]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
   [7]他们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新民主主义》)
   [8]中国的幼稚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比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农村调查》序言和跋》)
   [9]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完全地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
   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一书将成分共用分为四种类型,(A)多动共管一宾如例5中“建立和宣传”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斗争的时代”。(B)多动共管一足(“足”是指“是”后的宾语)如例6“最不应该和最要反对”共用是后的宾语“言之无物的文章”。(C)多助动共管一中心动词例7的“不愿和不能”共管一中心动词“推翻”。(D)其他,包括多状共一谓,或者状助交共一谓等情况。例8是状助交共一谓,其中“没有来得及”是状语,“不可能”是助动词,它们共同指向同一谓语“预备材料”。例9是状语的连用共一谓语的情况,“完全地和彻底地”都是状语,它们共同指向同一谓语“解决这个问题”。
   三.结语
   毛泽东选集是一篇适应是社会政治生活交际需要而写成的政论语体书籍,而政论语体是书面语体的一个分支。政论语体要求在行文中用词必须要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毛泽东在词语的运用上选择大量的政治词语,这样才能让语言具有严密准确的效果。同时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在相当程度上的引用,这样才能加深文章的生动形象的效果。在句式的运用上则广泛使用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成分共有句式的使用,这些的句式的使用,能够更鲜明的表明立场,阐述见解,宣扬真理,动员和鼓舞人民奋发向上。作者对语言的架驽能力非常的强,他善于运用各种语言因素来写文章,使得文章于庄重中不失风趣幽默,准确而又生动。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宣传工具,要想发挥它的功能,必须要学习群众的语言,要吸收外国的新鲜语言,要继承古代有用的语言,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让人看的懂,达到交际的目的,否则不能发生效力,发挥语言的优势。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民族语言,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语言并存,《论联合政府》在说到少数民族语言的时候指出“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该都被尊重”,这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应当被继承和保留,可是在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必须要有一种通用的共同语才能让国家完整统一,繁荣昌盛,因此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充当这样的角色。毛泽东在推动语言的统一,文字的改革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毛泽东著作的语言在现代汉语书面语里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今天仍然需要深入的探索研究研究毛泽东著作的语言特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许许多多深化对现代汉语的理解的重要现象,进而指导我们去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彭彬,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毛泽东选集》中关于语言运用特点的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