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冰期》(1977年)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部小说中,德拉布尔一如既往地关注人的感知、内心、精神,但已开始尝试把它们放在一个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在《冰期》中,主人公安东尼成为一个意义沉沦、挣扎、漂泊的生命符号。小说通过安东尼的精神之旅,试图告诫人们在一个越来越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精神生活正在不断地沙漠化,人生如同漂泊海上的孤舟,没有方向,无处停泊。小说同时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安东尼不是在摩天大楼里,而是在监狱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关键词:意义 漂泊 救赎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是当代英国女性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从处女作《夏日鸟笼》起,迄今已陆续出版《加里克年》、《磨盘》、《冰期》、《中年》、《象牙之门》等十多部小说,其作品着力于人类文化和精神的病理剖析,并探索救治之道。她的早期作品主要关注女性的命运,尤其是女性作为母亲和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1977年发表的小说《冰期》是其小说创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这部小说扩大了她的作品的关注面,试图在一个更加复杂的背景上展现人物。由于对伦敦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全景式的展示,她被称为狄更斯式的小说家。
小说中描绘的“时代、国家状况”是一幅阴暗的图画,书中的人物都是“萧条和不景气的受害者”。书中的一个主要角色是英国,这是一个衰老、堕落、僵硬和没有生气的形象。英国像一艘“正在下沉的船”,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船上的人在拼命挣扎,多数人已经感觉到了船的下沉,然而却很少有人努力去挽救它,更多的人在为自己寻找出路。小说的主人公安东尼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他和英国一样遭受着同样的不幸。他常常问自己:我将漂向何处?
不过,《冰期》不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它仍然延续了玛格丽特在小说中一贯的心理危机主题。《冰期》呈现了当代西方社会中广泛的精神危机,它仍然是寻求意义和思考意义的小说。如果用“航船”之喻的话,小说中生命的意义呈现出三种状态:“稳定的状态”,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像一艘船目标明确地径直驶向自己的港湾;“任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命的意义在不断的变化,就像一艘驶向孤立的岛屿的船,发现无处可以停留,只好继续漂流;“虚无的状态”。这是一种找不到意义或抛弃意义的状态,就像一艘在海上漂流的船,没有地方停留或不想停留。在《冰期》中,主人公安东尼就是这样一个意义沉沦和寻找意义的符号。小说展现了他寻求意义的旅程,他从一个漂泊者到虚无主义者,最终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
1.游戏与刺激
小说中,安东尼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物。“不安分”指向这样一些特征:不彻底、不纯粹、不简单、不稳定。他们想成为任何人,但到头来却什么也不是。正是这种不安分,才使各种矛盾集于一身,人物才变得更为复杂和丰富,这样的人是德拉布尔小说中常见的典型人物。
安东尼才华过人,却从不专注。在大学读书时,他写诗歌、弹钢琴、创作歌曲并在芝加哥艺术节上获得提名。这些方面的成功而不是在牛津大学接受的教育使他能够在电视领域开始自己的事业。然而,在BBC工作七年之后,他开始感到厌倦,开始变得不安分,结果跳槽到了ITV,在那里,他彻底抛弃“艺术”投身于“时事” 。但像以往一样,他很快就感到了厌倦。
对安东尼来说,职业只是一场游戏,只能给他带来短暂的满足。游戏的顶峰也就意味着游戏的结束,剩下的仍然是空虚和厌倦。安东尼的生活只是一个寻求刺激的游戏过程。他依赖的是“刺激”和“兴奋剂”。
然而,意义越来越成为困扰他的问题。他常常半夜醒来,问自己: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吗?有什么意义呢?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也不满意。他没有政治信条,他也不需要宗教信条,因为,他的周围就有教堂,但这个上帝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安宁。
恰在此时,英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商业发展期,一切都似乎好起来。一个新兴的行业——房地产开始占据他空虚的心灵。房地产及其自由管理的概念引发他的幻想。他决定放弃做一名绅士,改做一个生意人。
“去你的吧,没完没了的温良俭让、自私自利、目空一切、自命清高、毕恭毕敬、无所事事,统统滚开吧,一份薪金不错的中产阶级职业,还有什么牛津剑桥名牌文科毕业生的头衔,所有这一切,都只毁灭了国家,残戕了人的首创精神,摧残了经济发展。活到今天,安东尼幡然醒悟了,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名牌大学培育出来的文科毕业生,如今成了地产开发商。”
以前不曾注意到的钢筋水泥建筑现在看起来既庄严又有趣,仅仅一个想法就能变成巨大的现实,这就是实业所具有的魅力,这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感到刺激。他从未如此地深入其中。
在这个新的游戏圈子里,安东尼发现了一群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终日忙碌,无暇读报、读小说、听音乐、欣赏电影。他们从不没完没了地争论有关穷人的社会问题。他们太忙了,他们对一切虚无飘渺的事情都不感兴趣。这些人,这样的生活状态令安东尼着迷,他认为他们代表着新的英国。
房地产是商业文化的代表,是一个集投机、赌博和刺激为一体的行业,热爱商业的人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刺激和满足,安东尼完全被这个新兴实业的魅力所征服。在房地产那里,安东尼似乎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2.虚无
安东尼仍然没能逃脱“刺激-虚无”的循环。
已不必叙述那些经营的技术细节,随着英国经济的衰退,安东尼的房地产生意失败了。他刚刚进入这个新战场的时候,对他人的不幸习以为常,甚至有某种快感。然而,现在不幸却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他置身于一个可怕的时期,一个可怕的世界,在这里灾难一个接一个地降落到个人的身上。他的两个熟人一个进了监狱,一个被暗杀身亡,而他自己则债务缠身。灾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过去,最糟糕的事故是汽车的挡风玻璃破了,或者地下室被水淹了,但今天,在这里,死亡和灾难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它们被吸引到他的身边,“就像铁钉奔向磁铁一样,它们争先恐后地聚拢在他的身边。”
失败终止了疯狂的赌博,安东尼感到迷茫和无助。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许这是命运的捉弄。经历了一系列的游戏和这场严重的打击之后,他感到厌倦,再一次进入意义的真空。他感到一切都充满了矛盾,一切都不确定。不论是对他还是对英国来说都没有任何出路。“他曾任凭自己的性格,每一步都迈向自我毁灭:他曾玩火、赌博,他曾试图把自己最珍贵的原则全都推翻……”
安东尼是一个陷入困境中的人,一个矛盾的复杂集合体。他似乎在追求真正的信仰,实质上是在寻求刺激。出生于牧师家庭,并在“大教堂的庇护下”长大,他却不断地排斥他那个阶级的价值观。安东尼是一个在林顿和莱恩另外两个小说人物之间摇摆的人物。林顿是一个古典主义者,曾经是诗人,由于“擅长一门垂死的技能”并坚守着一个过时的文化,他被时代所抛弃。悲伤中,他将自己关闭在自己的小屋里哀叹古典文化的衰落,指责文化标准的下降,讥笑同时代的诗人鼓胀的名气,并沉湎于酒精和复仇的事情中。莱恩则是另一种类型的人,他白手起家,既充满热情又小心谨慎。他对建筑的热爱胜过他对人的热爱,他相信“要炒蛋就得打破蛋”。尽管被投进了监狱,他仍不屈服。与之相反,安东尼尽管机智、灵活、几乎对什么都感兴趣,却常常感到空虚。
安东尼和莱恩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存状态。安东尼总是处于意义的漂流状态,不断地寻找意义,但是,某种意义一旦被确定,就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从来没有哪种意义能在他心中停留。他不断地探寻,不断地感到厌倦,不断地抛弃意义,随之而来的是空虚和虚无。与他不同的是,莱恩似乎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莱恩不再提问,不再怀疑,生活的方向已经确定,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扬起风帆,向前划行。
没有真正的信仰,对任何刺激都失去了兴趣,安东尼陷入真正的空虚。这样一个深刻的空虚却为他带来了一个最终超越空虚的机遇。
安东尼注定会找到自己的信仰,小说为他提供了一个意义停留的场所——监狱。他在监狱里找到了上帝。
《冰期》中,监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监狱意味着灾难,意味着社会的惩罚,是一个“他者”。监狱总是和禁锢,失去身体的或精神的自由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它是对生命和意义实施的强行监禁。像失败一样,监狱是对先前的生活和意义的终止,这将导致先前意义的失去,并导致虚无,但它也能带来意义的新生。有形的监狱能禁锢生命,但不一定能禁锢意义。
小说中充斥着监狱的意象。通过外在的监狱,如真实的监狱,类似监狱的建筑和房子等,来暗示内在的精神上的监狱。贪婪,欺诈、傲慢自大、虚伪、背信弃义、寻求刺激和满足、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在放纵中堕落、过度地沉湎于过去,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上的监狱。“英国就是一个被禁锢在维多利亚式的乐观主义情绪和帝国大厦中的人物。” 现在它就像“一只巨大的冰拳,用它冰冷的大手指,……挤压英国人民,使他们变冷,……降低他们体内的血流的速度,使他们动弹不得,……就像冰冻的河中的一条鱼……”
小说中的“监狱”意象别有意蕴。除了禁锢,监狱还是逃避压力、终止躁动、获得安宁、反思未来的场所。总之,并不是每个人都想逃离监狱的禁锢。
安东尼在去一个“铁幕国家”——沃勒契耶去救他的继女出狱时,竟意外地被当作间谍投进了监狱,由此开始了他的牢狱生活。在监狱里,他开始写“关于上帝和宗教信仰的可能性。”的书。虽然在此之前,在经历了所有的起起落落,以及在他乡下的房子里所度过的寒冷的夜晚,他对命运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当他在父亲去世时回到他长大的大教堂,他重新发现了它的价值,但是,由于当时被生活的回忆,未来,以及亲近的人和朋友分散了精力,他很难停顿下来,集中精力思考人生。
监狱剥夺了他一切生活享受和希望,为他提供了一个进行彻底反省的机会。他认识到他所遭受的一切挫折和失败都是上帝为他安排的考验,每一次不幸降临的时候都是上帝引导他走出灾难。他想他从未像现在这样对生活和意义有如此透彻的认识。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教堂,它象征着信仰。在商业时代,教堂成了一个孤独的岛屿,一个奇怪的遗迹,是旧时代、旧世界的幸存之物。它空空荡荡,被灰尘覆盖,周围是一片废墟,它的存在已经被遗忘。在人的灵魂深处没有信仰,只有欲望,欲望就是他们的新的教堂。
安东尼在回乡参加父亲的葬礼时再次去拜访了儿时熟悉的大教堂,这是一次朝圣般的经历。
“雄踞小镇的大教堂好几英里外便赫然可见,……天空中到处射出奇特的光芒:太阳在成堆的云朵后面闪光,从风景画家们钟爱的奇妙、虔诚的光束里朝下窥视,给教堂屋顶和塔楼抹上一片金光,这真是一片古典景色,这样的光采,曾有多少画家把它描绘,透纳、普劳特、格廷,还有无数不知名的画家,安东尼就是在这片光影里、在这样的光束里成长起来。呵,他从这一切里走了出去,建造起自己的教堂,买了自己的场院。”
在这段描述中,作者用太阳的光芒象征上帝,象征艺术和宗教的永恒。安东尼虽然在大教堂的“阴影”和“光束”里长大,但他却不断地反判自己的出身,不断地排斥那个阶级的信仰,现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转变。在大教堂,安东尼不可能不被“古老的幻觉感动”。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安东尼的心理进程:“……看来我还是得承认,我属于过去的世界,在一座教堂的庇护下成长,那教堂是为了一种我时常希望我也能具有的信仰而建的;受的是公用事业思想的教育,我时常希望我能完成这种事业,一个没落的帝国的孩子,被剥夺了继承权,一个冒险家、酒鬼、伪君子:我是何等样人,足以抵御向骑士精神发出的呼吁呢?虽然这种骑士精神被赛万提斯斥为陈年古董。我要让我受到推动。”在沃勒契耶,走在通往监狱的路上,安东尼突然想到,“人们要是没有上帝该怎么办。”
理智帮助安东尼找到了上帝和哲学。过去,由于受外部力量的主宰,他被动、盲从、没有自我意识,现在他终于清醒了,找到了上帝,同时也找回了自己。他最终超越了世俗的力量,他对市场已失去了兴趣,他计划为自己写一本关于上帝的书。
3.危机时代中的救赎
德拉布尔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着重关注人的精神救治和意义安顿,因此被有的批评家称为“道德学家”。她自己曾说过:“……我的书不是关于女性主义或婴儿的,而是关于救赎的。”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都遭受各种各样的精神危机,像班扬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都经历着朝圣的旅途。尽管她本人对上帝是否真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但她相信上帝有着特殊的目的,她相信上帝的启示。这部小说就是探讨在一个远离公平的社会,在一个被道德堕落,人文价值坍塌等重重问题困扰的世界里,人们如何能够获得救赎,并展现主人公从沉沦到救赎的精神历程。
小说的开头讲到一只鸟的死亡。
“这是十一月下半月的一个星期三,一只山雉在飞过安东尼?基汀家的池塘时,心力衰竭而死,……山雉很大,……属于受到人工保护的鸟类品种之一……”山雉之死“象征着旧的文化的灭亡”。小说通过古典主义者、曾经的诗人林顿之口,呈现出代表精神价值的文学艺术在商业社会的境遇。
“古典学术这只孤鹅拍打着瘦削的翅膀,嘎嘎地哀鸣。……这可是一座里面燃烧着熊熊火焰、抵御着野蛮人的学术堡垒?抑或是一个空空如也的神龛,一座被抢劫一空的墓穴?还有谁能讲得清呢?那古典的声音再也不对他说话了。缪斯也沉默了,虽然她的每一张每一页都曾逗弄过他,试图把他的眼睛从每一本肮脏的课本上吸引过来……”
作家虽痛感人的精神价值的丢失,却并没有失去信心和希望。她意味深长地以一只鸟的飞翔作为全书的结尾:
“……这种鸟儿难得飞到雪线以下来的,难得到人类聚居的地方来做客,是一种隐居的美丽的小鸟……它坐着,等待着,然后起飞,它那圆圆的小翅膀鲜红、美丽、罕见,忽上忽下,像蝴蝶似的为他一人振翼飞舞。它会飞走,飞回高高的山岗上,它那岩石裂缝里。但它来看望过了他。而且它是活的。他振奋起来了。也许它还会再来。他想,它是上帝的信使,是安琪儿,是福音……”在接受访谈时,德拉布尔说道,在这里鸟儿“象征人类精神以一种罕见的、特殊方式永远振翅高飞”。《冰期》通过安东尼这样一个文人的堕落和觉醒告诫人们在一个越来越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面对人的精神萎靡,只有不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
屈晓丽,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