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73

[ 赵国峰 文选 ]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 赵国峰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思考,从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几个方面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都普遍将其开设为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是,笔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依然存在教学课时不足、师资欠缺、教学手段更新缓慢等尴尬的现象,甚至面临停开的危险。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的经验,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边缘化”,地位薄弱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基础学科地位时有动摇,教学随意性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在技术上有专业特长,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很大,认为专业实践训练课程非开不可,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则认为是非专业性课程,其课时安排可多可少,甚至可以不开。因而大学语文时常遭受其它课程的排挤,课时一减再减。个别学校甚至为了给专业课和其它课让道,大学语文中途“下岗”也屡见不鲜,已经被“边缘化”,学科地位非常薄弱。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部分为职业中专,在很多高职院校,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语文课教师队伍组成十分复杂,往往是代课者、兼课者居多,大学语文课专任教师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专任教师,也是专职不专心,良芳不齐,总体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因此,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师资队伍整体力比较薄弱。教师要真正教好高职语文课,确实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吸住学生,也就得在教学和教法上求深、求精、求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巫待加强。
   (三)教学内容缺少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即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理解为中学语文延伸,忽略了学生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高职院校常用的一些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效。另一方面,很多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占得太少,使得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对大学语文不能产生共鸣。
   (四)教学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模式上,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比如,命题单一,考试的题型除作文外,多为客观选择题,标准答案唯一,缺少促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的考查方式。另外,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也很难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一定要紧紧把握这一理念和目标,从对单篇课文、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到深入对整个人文精神的渗透和人文意识的培养上,都要高屋建瓴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纯文本的教学内容,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兴趣。因此,语文课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应该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应该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大学语文课堂,可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
   教师还要不断的优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入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逐步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提倡素质教育不是要完全废除考试。但是,大学语文课如果单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大学语文课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可以采取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论文与答辩结合等形式。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讲演、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等都评定成绩,以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用创新教育思想去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坚持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峰.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7,(3).
   [4]高吉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浅析[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3).
  
   赵国峰,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教师,河南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