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51

[ 张炼 文选 ]   

试析威廉.卡洛斯.威谦斯抒情诗中的创新性特征

◇ 张炼

   内容摘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作扎根于美国国土,言美国人所言。在意象主义和现代视觉艺术的影响下,他积极创新诗歌形式。他的诗歌用语取材于美国现时代语言,诗行的韵律来自于美国人日常生活用语中的音调节奏。他的名言是:“观念只能寓于实物之中”,诗人在诗中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细节而不作任何评论。他还创造了“三拍诗行”。
   关键词:实物诗 感官诗 意象 现代视觉艺术 节奏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天生的诗才。尽管诗人本人认为他的诗作在当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对现代诗歌的革新顺应并引导了时代潮流,这使他的声誉在二次大战后大增,他也因此获得了不少崇拜者和追随者。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威廉斯对美国诗歌发展的影响超过了庞德和艾略特。在威廉斯的诗作中,抒情诗成就最大,是美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威廉斯的抒情诗短小精炼,述写平常人和琐细的事。他的诗直接再现生活中的一瞬间以及诗人在这一刻的感受,而不对叙述的事物做任何评论说理。当时的美国文坛盛行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风气,大诗人艾略特的诗旁征博引,文人味十足。威廉斯厌恶像艾略特这样向美国诗坛散布欧洲文风的作家,认为《荒原》一诗的受欢迎是一场灾难,并终其一生为在美国国内创造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诗歌而努力。他十分重视对诗歌形式的创新,反对传统,强调诗歌必须反映现实,与现实直接联系。在《像是首诗》(A Sort of Song)中,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名言:观念只能寓于实物之中(No ideas but in things)。他的诗歌也往往被称为“实物诗”、“感官诗”(poetry of things, poetry of senses)。诗中是有关人的感官(如视觉、嗅觉、触觉)直接感受事物,与事物发生联系,因此诗风朴实、具体、生动,反映人的真情实感。
  一
   1909年至1917年间,英美一些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了意象派这一文学运动。意象派诗以意象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直接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而不加任何解释或评论。诗人只不过是“搜集体验,尤其是视觉的体验”,而“不允许抽象的语言进入诗中”[1]。庞德是前期意象主义的主要成员,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就是他在1902年确定的。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期间,威廉斯就结识了庞德和H.D.并与之成为好友。他的早期诗作明显地受到意象主义的影响,有几首还成为实践意象主义主张的名篇。他后来的作品也始终保持着意象派所推崇的意象语言。著名的《红色手推车》( The Red Wheelbarrow) 一诗如静物画一般,风格独特,新颖别致。诗人用简洁具体的语言仅描绘了三样事物:红色的手推车,闪亮的雨珠和白鸡。诗中未加任何评论,但平常的景象通过色彩的对比、物件的搭配构成了一副美的图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另一首很优秀的诗作《春天和一切》(Spring and All)也集中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主张。诗人这样描写到:
   沿着去传染病院的路上
   凛冽的东北风
   驱赶着斑驳的蓝云
   如波涛般奔涌。远处
   广漠泥泞的荒原上
   满地苍黄,野草时起时伏
  
   几潭凝滞的死水
   几株零落的大树
  
   沿途色彩斑驳,淡红
   浅紫,开叉的,直立的,细枝繁茂的
   灌木丛,低矮的树木上
   垂着几片黄叶,再下面
   是无叶的枯藤——
  
   外表毫无生气,步履艰难地
   春天茫然地走来
  
   它们闯入这崭新的世界,赤裸裸
   凉冰冰,一无所知
   只知道已进入春天。四周
   依然刮着熟悉的寒风——
  
   眼下,小草返青了,明天
   野胡萝卜将吐出坚实的芽胞
   万物将逐个展露芳容——
   迅速抽芽,模样清晰,叶子呈现轮廓
  
   然而现在,是一派庄严的
   初春景象——深刻的变化已经
   降临人间:扎下根去,它们
   使劲向下伸展,大地开始苏醒
   (摘自刘守兰编著《英美名诗解读》)
   诗中展现的是一幅冬末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与传统诗描写春天花红柳绿的情景不同,在这首诗里,初春凛冽的东北风吹过长满枯草的荒原,春寒料峭,池水凝滞不动,大树还光着枝干。眼前似乎是一片萧索的景象。然而,透过黄叶和枯藤,小草正在返青,根儿正在向地下生长。万物将抽枝发芽,长出新叶,春天的气息浓起来了,大地开始苏醒……诗中斑蓝、苍黄、淡紫等冷色调的运用暗示了荒原的寂寞和新生命力到来之前世界的清冷。死水、枯藤、灌木等意象的运用显得真实自然,给人静止、凝重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富有动感的意象,如东北风、奔涌的云、起伏的野草、垂落的黄叶、返青的小草等。读者能感觉到,在萧索的视觉印象背后,春天的脚步在挨近,一股新的生命力正在冲破阻碍,带给人们希望。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即情语。”诗人的写实描写精确地展现了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场景,静中有动,诗中有画,给人无限亲切之感。在其它一些诗中,威廉斯还运用意象成功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处境,如《年轻的主妇》(The Young Housewife),《叫醒老妇》(To Waken An Old Lady),等等。
  二
   威廉斯的诗作也深受现代视觉艺术的影响。诗人的母亲早年曾在巴黎学过绘画,这使诗人从小就受到欧洲艺术的熏陶。在上大学期间,他与画家查尔斯·德姆士(Charles Demuth)建立友谊。威廉斯一生都定居在他的老家鲁瑟沃德(Rutherford);从这个小镇到纽约市乘公共汽车仅需二十分钟。诗人在周末便来到纽约与他的艺术家、作家朋友们会面。1890到1916年间,现代艺术的发展发生激变,出现了诸如达达主义这样的先锋流派。1913年,一些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在纽约军械库展出(Armory Show),并通过德姆士直接地影响到威廉斯本人。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是这些现代艺术家中最具叛逆性者之一;他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出了“现成品”概念。1913年他做了《自行车轮》,1917年他最著名的现成品作品《泉》(一个签了名的小便池)被拒绝参加展览。杜尚自己解释说,“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的地方,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和一个全新的观看角度之后,原来的作品就消失了,意义也改变了”[2]。
   杜尚的观点启发了威廉斯,他积极创新诗歌主题的取材,放弃传统诗歌高雅的审美方式,主张一切事物皆可入诗。他的抒情诗“简约洗练”,描述的是“极为琐碎细小”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嚼梅子充饥的贫穷老妇(To a Poor Old Woman),春日里幽怨的寡妇(The Widow’s Lament in Springtime),诗人英国祖母临终的话(The Last Words of My English Grandmother),医院后道路上的煤渣和绿色碎玻璃片(Between Walls),散发着腐烂气味的白杨树的败花(Smell),这些凡人琐事在全新的角度下无不描写得生动形象,让人难忘。威廉斯在一些诗中还直接对自己进行刻画、描写。《俄罗斯式独舞》(Dance Russe)便是诗人对自己肉体的歌唱,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的孤寂心情。威廉斯一生行医,只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他的生活经历在他的诗作中打下了深刻烙印。
   威廉斯坚持在诗中直接表现事物(the thing itself),而不希望诗的内容被形式或语言所束缚。尽管如此,他仍强调诗的语言应该鲜活坦露,充满生命力。朴素、精炼的用语是他写诗的特色。在1931年写给女诗人玛莉安娜·穆尔(Marianne Moore)的一段文章中,威廉斯赞扬她“去掉污染的词语,或使它们重新变得洁净,摘除过去一直附在这些词上的光环,将它们的实质从粘滞的上下文中解脱出来”[4]。这也可以说是威廉斯自己在创作中追求的目标。在《这不过是想要对你说》(This Is Just to Say)一诗中,诗人用独特的句法,打断日常句子的形式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不过是想要对你说
   我把
   冰箱里的
   梅子
   全吃了
  
   而那
   是你
   专为明天早餐
   留下的吧
  
   原谅我吧
   梅子真好吃
   是那样的甜
   又是那样的冰
   (选自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给妻子芙罗塞(Florence Herman)留的一张便条。诗人向妻子道歉说他把她为做早餐准备的梅子吃了,并将便条的内容拆成几句诗行,拆成一个个短小的词组,直截了当地写出梅子的味道和温度。简单的词语在经过提炼后具有特别的节奏和清新的美感,把诗人最直接、最细腻的瞬间感受记录下来,并传给读者,使读者读后舌尖仿佛也触到了那又甜又冰的梅子的味道。
   威廉斯一生对现代派绘画很感兴趣,并从中吸取艺术养分。1913年杜尚的画《正从楼梯上走下来的裸女》(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在军械库展出,威廉斯看后感触很大。画家试图在画布上表现时间,把裸女在下楼梯的一段短时间内的多个正面、侧面的不同体态同时表现出来,观者仿佛看到了一幅流动的图画。威廉斯在诗歌革新上也试图把空间引入诗歌,内容上不遵守逻辑性,将没有联系的情节放在一起,只有从总体上看才能领会诗人创作的深意。《水仙花的圣·弗朗西斯·爱因斯坦》(St. Francis Einstein of the Daffodils)便是这类尝试的结果。诗是为1921年春天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第一次访问美国而作的。诗的题目别具一格,“将中世纪的圣·弗朗西斯与现代的爱因斯坦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仙花相提并论”[5]。弗朗西斯认为世界万物无论尊卑都是可爱的;而水仙在初春绽放,代表着生机和活力。爱因斯坦在春天里来到美国这个被称为美好的国度(sweet land)的地方,见到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水仙、梨花和紫罗兰。真实的美国具有的是平庸的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辉煌在这儿见不到踪影(在诗里古希腊地名利兹比亚Lesbia成了一只猫的名字)。只有曾托起维纳斯诞生的浪花才能让人想起古典文化。但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写到,夜晚刮起了东南风,气温转暖,果园的主人不用再盖很厚的被子,春意已经浓了。这暗示了美国仍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度,也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如既往的热爱。
  三
   威廉斯还大胆改革诗歌的节奏韵律形式,提倡美国诗歌本土化运动。他认为传统的韵律诗束缚诗歌的自由发展,不符合现实中的语言习惯,不能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惠特曼(Whitman)的自由体诗(free verse)虽开了诗歌本土化运动的先河,但形式过于松散,不足取。威廉斯号召建立以美国方言为主的美国诗歌运动,主张人们用实际语言的节奏——一种随重音而变化的节奏进行创作。他认为诗歌的“本质”意义和“现实的真谛”包含在美国普通老百姓的语言和音调节奏之中。他在《自传》中写到:“它不是在我们的想象中,它就在这儿,在客观事实之中。这就是那个根本实质和真谛,它深深地包藏在我们耳朵里每天都能听到的那些词和言语之中,我们应当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犹如从矿砂里提炼金属一样把它的深刻含义提炼出来”[6]。《致词》(Tract)一诗便是威廉斯使用口语写实的典范。这首诗就像是一幅素描画,勾勒出一位给乡亲们建议如何办葬礼的自大而又幽默的人物形象。
   在后期作品中威廉斯还创造了一种新的格律技巧,称之为“可变音步”(variable foot),指的是自然语言中一个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长短不限;威廉斯认为一个诗句一般有三个“可变音步”,他取名为“三拍诗行”(triadic line)。威廉斯认为“这是美国语言的通常节奏”[5]。为了标明节拍,在一些诗里,他把一行中的三个拍子排成梯形。反映诗人与妻子爱情的诗《日光兰——那浅绿色的花》(Asphodel, That Greeny Flower)就使用了这种三行一组的词语组合。他在七十岁那年所作的诗《致街上一只受伤的狗》(To a Dog Injured in the Street)中还写到:
   是我自己,
   而不是躺在那儿的那只可怜的动物
   因痛苦而嗥叫着
   这情景猛地把我拉回现实中
   就像当一枚炸弹爆炸
   的时候,一枚炸弹使
   整个世界变为一片废墟…… (笔者试译)
   诗人由看到街上一只受伤的狗而抒发感怀,既展示了诗人对每一条生命的深切关念,也表现了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恶。“三拍诗行”的运用,使词语一串串地慢慢出现在读者眼前,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唤起他们参与体验和联想。读者仿佛感到时间的脚步缓了下来,狗和人的痛苦在延长,背景里似乎还有爆炸声,眼前是一片茫然和空白。诗中展现的并不美好的一瞬间使人们看到了生活中也许是真实甚至丑陋的一面,而这也体现了威廉斯一切都可入诗的主张,生活中的每一条生命、每一时刻都弥足珍贵,都可以映射真理。
   威廉斯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美国现代诗人。他深受意象主义、欧美现代视觉艺术的启发和影响,突破艾略特等人的诗风,在诗作中运用简洁的语言、强烈的色彩对比、无所不包的主题内容,并改革诗歌表现形式和节奏韵律,成功的诠释了他自己提出的“观念寓于实物之中”的主张。他的诗歌根植于美国国土,再现美国人民的生活,在美国诗歌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注释:
   [1]张子清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90.
   [2]周黎隽著.《诗有画意——论现代视觉艺术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的影响》[J].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九期,转引自陈君著. 《杜尚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3]Elliott,Emory,ed.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P, 1988:973.
   [4]Parini,Jay and Brett C. Millier,eds.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M].New York: Columbia UP,1993:406.
   [5]钱青等著.《美国文学名著精选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6]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819.
  
   张炼,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湖南长沙雨花区教育局教师。

试析威廉.卡洛斯.威谦斯抒情诗中的创新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