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712

[ 余琼 文选 ]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 余琼

   内容摘要:语气副词“不过”具有主观认识功能。文章首先从共时的层面分析“不过”的主观性程度的差异,“不过”主要有两种语气表达功能:一是强调客观量少;二是主观言轻。两者都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但后者的主观性程度高于后者。其次,从历时层面考察了“不过”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发现“不过”经历了一个从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不过”到复音副词的过程,其演变的重要机制是重新分析。这个过程是“不过”的语义不断虚化、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关键词:语气副词“不过” 主观性 主观化 重新分析
   1.引言
   语气副词是汉语中表示语气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语气副词,“不过”已屡见于论著中:《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词典》(齐沪扬2011)对“不过”释义:“‘仅仅’,有把事情往小里说或轻里说的意味”;利(1997)(2004)从历时的角度论述了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的句法结构;沈家煊(2004)分别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考察了“不过”的多种形式和意义间的关系,并从语用的角度考察“不过”的语法化过程。上述研究虽有提到“不过”的主观性,但是论述不够深入,也没有具体分析其主观化的机制。本文尝试从共时的层面描写“不过”主观性程度的差异,并且认为“不过”经历了“客观评注-主观认识”这样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本文所引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中心语料库。
   2.“不过”的主观性程度差异
   2.1强调客观量少
   强调客观量少,即说话人强调某一客观量至多也只能在某一范围的临界点上,暗含客观量≤范围的意味。例如:
   (1)宋代举行的制科考试并不很多。据统计,通北宋、南宋总共[不过]22次。(2)与之相比,这些站点2003年全年总点击率[不过]28亿次。
   在这一用法中,句子命题往往都是表示对某一客观量的判断,“不过”修饰的客观量具有[≤范围][+量少]这样的语义特征。再如:
   (3)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不过]3万多人。
   2.2主观言轻
   主观言轻,即说话人对某一事态的主观认识,说话人有意弱化事态的严重程度。例如:
   (4)他只[不过]是一名“蛮横”乘客,提出不合理要求,与恐怖事件无关。
   (5)埃雷卡特认为,以色列可能修改隔离墙走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在这一句法中,句子命题往往是表示对某一事态的判断和认识,“不过”修饰的事态具有[+轻视]的语义特征。再如:
   (6)跟你比起来我[不过]小人物一个。
   2.3两种主观性程度的关系
   作为语气副词,“不过”的两种用法“强调客观量少”和“主观言轻”在基本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即表示“只,仅仅”,它们都体现了说话人明显的主观色彩,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两者的主观性程度并不相同。
   前一用法,主要强调客观量少,这种判断建立在某个客观情况的基础上,相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属于言语中的传信范畴(evidentiality);后一用法,主要表示对某一事态的认识,这种认识建立在某个主观推理的基础上,它更侧重主观评价,属于语言中的情态范畴(modality)。(廖秋忠1989)[4]所以,从情态表达和传信表达的角度来说,前者的主观性程度高于后者。
   3.“不过”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Traugott 曾指出,语法化中,由客观意义到主观意义的演变,同时也是主观化”(沈家煊,2001)。因此,语气副词“不过”的产生,既是一个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3.1“不过”的语法化
   在先秦时期,“不过”最初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义为“不超过”,后来逐步发展为限定副词“不过”,具有“仅仅、只”义。“不过”这一质变的过程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在语义方面,“过”的实义“超过”逐渐虚化,以至“不过”具有“量小”的意义;二是在句法方面,“不”与“过”从松散的偏正式结构关系发展成一个凝固的副词。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过”的“超过”义不断虚化的过程就是“不过”由松散的偏正式短语结构向凝固式副词发展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过”为动词,表示超过;“不过”是一个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不过”涉及两组对象即描述对象和参照对象,“不过”后的参照对象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构成“不过”+名词(名词短语)的结构,具有[-超过]、[+范围]的语义特征。例如:
   (7)匏竹利制,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8)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第二阶段,“不过”仍可理解为“不超过”,但“不过”后的宾语除了具有[-超过]、[+范围]的语义特征外,还具有[+量小]的语义特征,此时对“不过”进行重新分析,“不过”已凝结为一个双音节词,具有副词的作用。例如:
   (9)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钱[不过]稚芬。
   (10)公曰:“然则魏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第三阶段,“不过”凝固成副词,语义已经虚化,表示“仅仅”的意思。例如:
   (11)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12)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3.2“不过”的主观化
   “不过”在语法化过程中,词义不断虚化,其主观性程度也在不断加强。“不过”主观化的基础是词义本身,其主观化的机制还包括语用推理和推导义的“固化”。
   首先,“不过”修饰数量词语时,例如,不过三天,它既可以是一个偏正式动词短语,意思是“不超过”,也可以是一个范围限定副词,表示“仅仅、只”的意思。例如:
   (13)a、这皮大衣[不过]一千块。
   b、不贵,这皮大衣[不过]一千来块!
   (14)a、他得奖时[不过]20岁。
   b、要知道,他得奖时[不过]20岁!
   上例(13)、(14)的a组的“不过”都是对事物的客观评价,意思是“不超过”;b组的“不过”在具体语境中,就不仅包含了对事物的客观评价,更多包含的是主观认识,即在“不超过”这一基本词义的基础上,主观上认为“量小或轻”。
   其次,在具体语言运用中,“不过”的基础义“不超过”包含≤[+范围],由于“不过”是一个否定词组,当否定最大化时即是肯定最小化,所以当“不过”否定极限范围时即是=[+范围],由此推理衍生出“仅仅,只”的意思。反过来,“仅仅,只”可以衍推“不超过”,因为“仅仅、只”的信息量要比“不超过”的信息量大。这时“不过”的意义就会虚化,同时主观性增强。例如:
   (15)a、这年轻人[不过]20岁。(≤20岁)
   b、这年轻人[不过]20岁,穿着打扮都很老气。(=20岁)
   比较例(15)的a、b可知,当“不过”客观描述时,信息量较小,在“≤20岁”这一范围内;当主观性增强时,“不过”的信息量更大,限定到范围的临界点上,此时否定最大化变成肯定最小化,仅“=20岁”。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动词性偏正结构“不过”的基础义“不超过”在语用推理过程中不断虚化,变为意义更虚灵的限定副词,其语法化的过程也是主观化的过程。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共时层面上,语气副词“不过”存在主观性差异,一是强调客观量少;二是主观言轻。两者都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但后者的主观性程度高于后者。在历时层面上,“不过”语法化的重要机制是重新分析和词义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不过”在语法化过程中,词义不断虚化,其主观性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齐沪扬.现代汉语语气成分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刘利.先秦汉语的复音副词“不过”[J].中国语文,1997(1):67-69.刘利.“不过”的词汇化问题补议[J].语言文字学研究,2004(5):100-102.
   [3]沈家煊. 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30-37.
   [4]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介[J]. 国外语言学, 1989(4).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4):268-276.
   [6]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 国外语言学,1997(2).
  
   余琼,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