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后现代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代替了语言成为文化转型的典型标志。形象文化主要包括了电视、摄影、广告以及媒介等等,零散破碎的形象文化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对形象文化所引起的深刻变异进行探索分析后,我们希望文化还能重新建构起其独特的“乌托邦”守望精神。
关键词:形象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变异
“在后现代主义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像片的出现,也可以称为形象”[1]后现代性的文化领域其典型特征就是伴随形象产生的。形象文化所制造的真实究竟意味了什么?形象文化不断膨胀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呢?形象文化是怎样使得我们在文化探索上一步步陷入了迷途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本文试图从形象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所造成的深刻变异来诠释形象文化的内在精神,引起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变异进行深层体察和深刻思考。
一.“他性”与“想象界”的消失
什么是他性呢?所谓“他性”指的是事物的外在性特征,事物对你来说是属于另外一个外部的现实的,和你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杰姆逊认为电视的到来给信息带来了一个很奇怪的变化,那就是使得事物失去了“他性”。“同样的信息出现在电视机上的时候,便失去了他性,因为电视是你家庭的一部分……电视安放在你自己的起居室里,它加入了你的生活,它上面出现的形象也可以说就是属于你的。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它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2]当我们坐在家里观看着电视上的图像时候,这个过程从而把外部客观世界发生的事情转成为我们自己世界的一部分,通过电视我们可以使得外部事物内在化,甚至可以使得外部事物成为我们自身的经验,成为我们可以亲自体验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事物的“他性”也就丧失了。
“想象界”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将其作为一种感知形式,与现实事物发展联系的形式”[3]从印刷文化到形象文化,“想象界”与“实在界”的距离却在趋于消失,距离的消失也就是与对象融为一体,进入对象的存在结构。此时,异于这个对象的坐标体系被摧毁了”[4]在后现代文化中,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各种影像的生产早已经超过现实的边界,因为形象文化的逼真性,其和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于是也就消失了。距离感的消失阻碍了我们发挥想象力,因为我们想象的空间已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形象的复制使得其与真实物质的原型分毫不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些大量复制的形象已经取代了现实本身,我们因此也就不再需要借助想象力来还原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很早的时候就对此进行了思考,他说“复制技术使得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观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导致了传统的大崩溃”[5]我们的文化传统已经崩溃了,我们的文化再也没有现实感了。
二.非中心主体的零散化
后现代不仅仅是一个没有现实感的荒诞时代了,后现代同时也是一个被“耗尽”的时代。杰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你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6]“事物发生了变化,我们都不再处于那样一个仍然存在着‘个人’的社会,我们都不再是个人了,而是里斯曼所谓的‘他人引导’的人群。”[7]形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导致这种主体零散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形象文化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受众提供暂时的感官刺激。耽于这种感官享受中,我们根本来不及也不需要思考。形象文化的行进节奏速度太快,成千上万的色彩斑斓的图片,从我们的眼睛前倏忽而过,我们的思维根本无法从形象文化上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成为了里斯曼所言的被“他人引导”的人群,只能被引导的去相信这个信息,接受那个信息。我们在接受印刷文化时候,可以停下来去思考文本的意思。可是面对稍纵即逝的形象文化,我们无法停下来,必须舍弃思想才能跟上其节奏,舍弃了思想谈何思考呢,没有思考谈何有自己的存在呢。
我们在形象文化创造的奇幻虚无的瑰丽花园中漫无目的的遨游,终于忘却了自我的存在,失去了主体价值的意义。我们不再对现实世界做严肃的思考,不再对生命的形而上学发出叩问,我们悬置了对终极意义的追寻,最终搁浅了对理想价值的探索。我们被淹没在形象文化形形色色的图片中,我们的感官被形象文化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渲染严实的填充起来,不再思考,不能思维,缺少了基本的逻辑思维锻炼能力,没有任何反思和超越的空间和机会,我们怎么使自己统一起来?怎么能寻回自我的身份?又怎么去建构完整的世界和自我呢?
三.深度削平后的形象呈现
后现代主义的形象文化之所以会是造成中心主体的零散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其缺乏深度,是一种平面性质的文化。现代主义本质主要是一种时间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主要是一种空间的模式,所以从本质上说作为后现代主导文化的形象文化是一种平面性的空间美学,这一性质必然导致形象文化会削减掉时间的深度,文化因此失去了纵深层次感,演变成为一种自我封闭和自成体系的文本游戏。文化的精神失落了,最终只能以一种深度削平后的形象向大众呈现。
面对具体和直观的形象,我们的抽象思考和想象思维毫无疑问只能被中断和扰乱,对意义的领悟最终无奈也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图像表面上。在形象文化中,由于缺失了叙述,无疑也就失去了时间的线性结构。时间在形象中断裂开来,“那种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感觉已经崩溃了,新时间只集中在现实上,除了现实以为,什么也没有”[8]没有了线性的形态,于是文化只能分解为零散且不连续的形象,从而失去了其深度。形象文化“产生非连续性的时间意义,它是与传统的断裂”[9]在这种深度丧失的断裂中,现象与本质、能指和所指的、表层和深层、真实和非真实的对立都显得不再有意义。正如同海伯狄治所言;“形象之下或之后一无所有,因而没有什么要揭示的隐藏的真理。”[10]人们在一种缺乏时间、历史维度的形象文化中徘徊与滑落,彻底陷入到一种无意义的狂欢之中了。
四.本源丧失后“物”的世界
文化的物化是形象文化出现后带来的又一个重要变异。“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11]形象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它与工业生产和商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12]在这种情境下,文化最终失去了其本源的意义,失去了其主体的价值。形象文化的出现和普及让我们的文化彻底的“物化”了,我们的文化因此被深深的打上了商品的烙印,文化其所固有的神圣性丧失了,迅速陷入了审美的极端贫困状态。
商业原则渗透在形象文化中,“文化开始从膜拜走向展示、从仪式走向实用、从独特走向复制、从幽深走向亲近。”[13]当文化演变为形象,形象又附属了太多商品性质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完全的工具性世界了。在这个工具性世界里,我们不会去解读文化,不会去感受文化,而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去操作文化,因为我们的审美文化已经走向自我放逐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性质和目标皈依已经被成功的篡改。
消费社会的形象文化剥离了文化作为文化的深层意义,文化不再有深度,不再有历史,没有真理,也没有主体,一切的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而形象文化大规模的复制使得本源都完全的丧失了,本源的丧失剥离了文化的同一性、整体性和中心性。我们被大量的没有原本的摹本所包围,成为了视觉文化中形象的俘虏。形象文化的非真实性使得其与现实的界限模糊,现实于是被隐退了,我们作为自我的主体于是也丧失了,世界最终成为了物质的世界。
五.结语
形象文化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的思潮已经确确实实来临,我们已经进入了海德格尔所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形象文化给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文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未来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我们的文化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途中,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逃避的。我们应该如何挣脱出这个形象受到控制的超现实的世界?如何能逃脱出来重新拥有自我的主体而不成为形象的俘虏呢?我们还能重构文化的乌托邦信念吗?还能重塑指引我们真正通向理想、通向自由境界的文化范畴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还是让我们沉淀下心底的浮躁,按捺住心底的喧嚣,去静静的沉思,好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怎样才能够重新担负起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董学文等编.《现代美学的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德】.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 王柯平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南帆.《影像的魔力》【J】.书屋,2000.
[6]鲍金.《文化商品化的两个层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Hebdige,D.Hiding in the Light Rutledge.1988.
马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