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3期 ID: 150660

[ 陈琼 文选 ]   

让写作指导在日常教学中细水长流

◇ 陈琼

   内容摘要:将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针对学生缺漏,通过精选、赏析、模仿、打造关键句,提升作文质量。
   关键词:读写结合 关键句 典范 赏析 修改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指导可能是最自由又最艰涩的一站,难成体系,难见实效,也往往与日常所学课文关系甚远。我想,在所学课文中,好的作文素材与技巧例子比比皆是,写作指导的主阵地上,弃之不用相当可惜。在连续几年的摸索中,我发现写作指导有一个很好的抓手——以课文为例,以训练打造文章的“关键句”为抓手,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较有实效。
   那么,什么是“关键句”呢?在人教版八上册教材(P65)《背影》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二中这样定义:“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意图,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我把它归了几个类别:从内容、结构上看,有主旨句、起首句、结尾句、过渡句;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想到叶老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那么课文的关键句就是指导写作极好的例子,它是学生熟悉的,只是以往多从阅读角度去理解,我也可以站在写作角度引导学生去赏析、吸收、转化、运用,点染自己的文章。
   我作梳理、赏析与指导功效的部分例子,归类列举如下:
   一.起首句与结尾句
   《行道树》头与尾:“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在首尾段运用精短的反复手法,使文章首尾圆合照应,但语序与用词稍有不同,飞尘背景中特写般的行道树镜头突现了它们奉献者的形象,简洁点题,不失神韵,给人印象深刻。此法对于咏物、赞人类文章都可运用,且能力避头尾拖沓繁琐。类似的首尾段还有《济南的冬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矛盾法,用“似乎”与“确凿”这对看似矛盾的词引起读者的好奇,又总领了百草园这部分内容“乐”的中心,吸引人去探究乐园之“乐”及其原因。运用这类句子能使写作对象的中心鲜明地突现出来,并为下文的取材张本,写形散神聚的散文就能神采集中,值得借鉴。
   《社戏》赞美淳朴的人情,结尾采用留有回味法:“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寄托方式结尾,既强烈抒情,又含蓄蕴藉,可以避免直白乏味,给人无穷回味。
   《伟大的悲剧》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以议论收束全文,高度概括,画龙点睛,重重地点题。此类结尾适宜用来写含有“最……”文题的作文,议论能增强文章理性的思考,深化抒情的份量。
   这些头尾都很简练,要言不烦,扣题紧密,又风格曲直各异。对于那些头尾空大冗长又直白无味的习作,是很好的范本。
   二.主旨句
   《观舞记》:“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一个“美”字,鲜明地亮出文章的主旨,下文的描写就有了主心骨。
   《猫》的全文写了三只猫,孰主孰次,为何要写这段养猫经历,等读到结尾“良心受伤”“妄下断语”“无抵抗”“虐待”“刺”等词句时就分明了,刺痛的教训给了读者解读的钥匙,这组句子透着反省意识,引人警醒。
   有了这样的主旨句,散文的目的就十分鲜明。习作中经常中心模糊的人,要训练他在提纲中先拟定这类句子,可以为自己的文章确立方向。
   三.描写句《背影》买橘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穿着的朴素,攀爬的艰难,老境的颓唐,他的困顿、努力与舔犊情深,都因了这一笔笔形象细腻的描写而定格到我们心里,确实感人至深。试想,少了临别前这几笔关键的描写,单叙述父亲好不容易买来了橘子,“我的泪”还会流得真实感人吗?而学生作文中,经常就只有叙事与感受,缺乏对特定场景中的人物工笔细描的意识,显得空洞乏味,自然就少了动人的力量。动笔前多回忆各篇课文中这样的描写句,有利于促进学生描写的细致具体,让笔下的形象饱满感人。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描写也可以是抓住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或矛盾点,进行简笔勾勒,吸引人关注思考,突出人物个性,令人印象深刻。
   四.议论句
   《故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比喻进行议论,既含蓄地表达自己坚持寻求新生活的决心,又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人生的哲理,为沉闷的作品添上了一抹亮色,并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性。效仿作者用议论多思考,多提炼,文章就不会只限在就事论事的小圈子里,会多一些哲理与思索,提升文章的境界。
   类似的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等文,其议论也颇富哲理,使得文章以小见大。
   五.抒情句
   小思《蝉》:“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一系列抒情句结合抑扬手法,从烦到奇再到敬,真切自然地表达了从自然界小生命中感悟到的人生大道理,既作为行文线索紧密了结构,又提升着文章的中心,值得效仿。
   六.过渡句
   《济南的冬天》的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一个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从天气转到山水,用语简洁,内容推进自然,又引人入胜,饱含自豪之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不仅承上启下,且昭示着文章对比手法的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景仰赞颂之情。
   《安塞腰鼓》中多次单独成段的短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在反复中,不仅勾连了文章内容,且犹如腰鼓的鼓点,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加强着文字的情境感,别有一番风味。
   《阿长与三海经》里多处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过渡:“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既使文章波澜起伏,又透着令人忍俊不禁的童真,从而体现出对她真实而深厚的感情。
   总之,有了这些关键句,能使文章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做到个性彰显,眉目清楚,结构紧凑,文气顺畅,中心凸现,立意深远。
   这一类的句子有一部分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是作为主角登场过的,而另一些妙句,由于平时课堂大多重读轻写,估计它们在课堂上都没机会抛头露面,学生当然少有主动重视它们的。而教师必须能主动关注,不仅关注,还应当有意识储备积累,以便能根据学生平时作文出现的问题,随时抛出他们最熟悉、最妥帖的课文佳例,引领他们比照、效仿,在日常阅读教学的阵地上充分挖掘教材写作上的范例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中要注意读写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的重要习惯垂范。
   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打造关键句提升作文水平呢?
   首先,我要求学生从修改习作做起。抱着“更上层楼”的要求审读自己的文章,总能找到可着力打造的关键之处,一般可以从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入手来深化主题,也可借助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引用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来增强表达效果。我会带领他们从回忆模仿课文的例子起步。当然,这些例子我在备课、上阅读课文的时候都曾从写作角度涉及到的。所以学生总能亲切地回想起来,作出修改或补充。
   其次,要在平时强化学生写作前“意在笔先”的构思意识,告诉学生可以在确定好文章内容后,编列写作提纲时,围绕中心与角色塑造、结构布局的需要编写几个关键词、句,将它们安插在提纲的开头、主体、结尾或是文章该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下笔行文时能方向明确,也方便读者明了你有明确的中心、结构意识。
   我经常让学生站在写作角度来欣赏课文,结合他们作文中有相应欠缺的典型问题,分别搜寻梳理典型的关键句的例子,在回味这些句子的丰富作用与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学会赏析吸收的方法,然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仿造的修改。有时精选两三篇有典型问题的习作印发到班级,分组讨论对策,从打造关键句入手,当堂互改或课后精改,用这样的途径先提升旧作,再结合编列写作提纲的方法推动新的习作训练。在这样的互改中,同学间、师生间经常相互启发,常会有美妙的关键句点亮全文呢。
  
   陈琼,浙江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师。

让写作指导在日常教学中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