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讲究“空筐”在流动的人物情节的描述中,留下若干空隙,让读者去驰骋想象,以自己的意念作创造性的填补空白。细细品读教材,也有这样的“空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利用教材的“空白”点,挖掘教材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特色之处,让学生作为范例,学习、摘记,并随文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小练笔。
1.课题补白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而题目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关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三是题目读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物体等要素。无论题目和文章内容是何种关系,它都不可能把文章的内容揭示出来,所以,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课题这一“空白”,让学生凭题猜内容,以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如在导读《找骆驼》一课时,抓住课题进行扩充练习:(谁)(在谁的指点下)找骆驼(结果怎样)?你喜欢这个老人吗?为什么?请细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证据说明理由。教师留下这一“空白”,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喜欢老人观察仔细,有的认为老人有敏锐的判断力,有的则认为老人态度随和……在这欣赏、评价中学生充分享受心灵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文句的意蕴,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2.内容挖白 突出主题的内容要详写,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这是一般的作文常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对文章详写的内容,要作重点分析、讲述,以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对次要内容呢?同样,有时也不可随意放过。教师只要激发学生想象,对略写的地方加以扩充延伸,亦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些课文作者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用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一段文字这样描写扬科因摸琴而遭毒打:“有人划了根火柴,蜡烛亮了,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想象屋中的情形,想象扬科挨打的场面。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体会课文中的内容,在头脑中“看见”或“听见”作品中叙述所蕴含的一切。
3.标点填白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的运用,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所不可缺少的,因而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要说的是具有省略内容或包含深意的省略号。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标点“空白”,让学生说出省掉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以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如《春天的雨点》一课,最后一句“达丽玛摸着自己干燥的衣服,依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望着老师的背影,达丽玛会想些什么?明天的达丽玛会怎么做?让学生想象练笔,既有利于阅读的深化,又有利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体会。
4.结尾续白 有的文章写至高潮时,便急锋收笔,使文章结构出现开放状态,给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和回味,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我们可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顺应趋势,以尾为头,用接叙的方式把文章内容再叙下去,以训练他们思维的丰富性。如:《找骆驼》结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富有创意的延伸性训练:商人找到骆驼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老人,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自由创新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又如《凡卡》的结尾,写凡卡寄信后做了一个甜蜜的梦,在高潮处戛然而止。那凡卡的结局会如何呢?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5.插图配白 现在的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精心设计绘制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插图练笔,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如我在教学《老师领进门》时,利用插图,创设情境:40年后的一天,这位作家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田老师,看见老师正拄着拐杖在散步。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他们会如何交谈?说些什么呢?进行插图配白演说练笔训练。学生们精心设计人物对白的过程,就成了他们走向作品深处、走向心灵处、在学课文中学习做人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布白,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更重要的是,练笔随即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这种真正焕发出迷人光彩的小练笔,应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姜燕娟,教师,现居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