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9期 ID: 141722

[ 张宏奎 文选 ]   

耐人寻味的课堂收尾艺术

◇ 张宏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紧扣,还需要收尾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怎样设计出一个“言尽而意无穷”的收尾,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回忆,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亢奋状态,主动积极地求得知识的真谛,我总结出的做法是:
  一.生动有趣的总结概括
  一篇课文就要结束了,少不了要对本文内容、主题、关键知识加以概括总结,许多教师把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收尾,这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总结概括,往往是教者有心而听者无意。那就要求教师设计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总结概括作为收尾。
  复句的类型和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这节内容,我采取归纳、概括、总结来结束这节课。怎样使收尾生动有趣,使学生理清知识,并且印象深刻呢?我在黑板上写“你去……我去”这样一个句式,然后问大家:“这个句式,加上不同的关联词后,可表达几种复句关系?”同学们人人动脑,争相发言,在这个句式中加上了不同的关联词:
  或者你去,或者我去。不是你去,就是我去。如果你去,我就去。与其你去,不如我去。不是你去,而是我去。只要你去,我就不去。因为你去,所以我去。不仅你去,而且我也去。
  学生们按复句关系给这些句子归类,就在这变来变去之中,加深了对复句类型和关联词在复句中的作用的理解,这样的收尾,不仅点示了课文主旨或知识关键所在,而且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思绪,形成人人动脑的热烈气氛,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二.巧妙灵活的强调重点
  一篇文章,一堂课必定有其重点,那么如何设计出一个巧妙灵活的强调重点的收尾呢?
  《荔枝蜜》一文,作者精巧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该文构思的精巧是教学的重点。我讲完了全文,揭示了作者“不舒服——动了情——看——颤——变”这一感情发展线索,指出了作者为了表达对蜜蜂的赞美,采取了以“不舒服”到“变”的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欲扬先抑”构思法的理解,讲课时,穿插了唐伯虎写祝寿诗的故事,作为课堂收尾。我说:“明代唐伯虎替人写祝寿诗,起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围观者个个目瞪口呆,气氛十分紧张。唐伯虎不以为意,故作停顿,随后笔峰陡转,又写道:‘九个仙女下凡尘。’厅堂骤然响起了阵阵的赞叹和欢笑。可是不等人们高兴完,却又来了硬梆梆的一句:‘生下五男都是贼。’在堂五个弟兄顿时脸色铁青,正要发火。唐伯虎莞尔一笑,又轻转笔峰,‘偷下蟠桃奉至亲’。宾客们赞不绝口,主人全家也怒意冰释,喜在眉梢。唐伯虎运用了什么手法写这首诗?”
  在学生整齐回答“欲扬先抑”之声中,宣布下课。
  这巧妙灵活的穿插,确实起到了强调课文写作手法的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这一写法理解的作用。课后,还听到不少学生在念念有词。
  三.披文悟道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结合”,很多老师在课堂收尾时,从文入手,披文悟道,进行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教《中国石拱桥》,在第一课时即将结束时,即引导学生分析完赵州桥特点,插入《课外学习》杂志提供的资料作为课堂收尾。
  “十八世纪英国一位名建筑师想在威尔士的庞普里德附近的河上架设石桥。他最初设计了一座三孔桥,结果洪水淤塞,冲垮了桥身。第二次他又设计了一座单拱桥,但不知在大拱上另开小拱,结果桥面与桥拱之间三角地带所用沙石过重,使得大拱中间仍向上断裂。公元1746年,他才最后设计出一座单拱敞肩桥,在大拱上另开小拱。这座桥至今完好无损,但比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却整整晚了十个世纪呀!”
  从学生听完后流露出惊奇,感叹的表情里,可以知道,这个收尾使学生认识了,赵州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杰作,还是世界桥梁史上第一座单拱敞肩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尽管下课了,学生们积极思考的余波仍在发散,久久不能平息。
  四.激发兴趣的悬念巧设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让学生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借用文艺创作和说书人设置悬念的技巧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讲课结束时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非弄懂不能满足心愿的心理状态,从而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继续学习,去刨根究底,深入掌握知识。
  课堂的时间和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节课往往只能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当年陈景润的中学老师就是在课堂上留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悬念,从而激励着他的学生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不断探索的。
  总之,收尾安排没有固定模式,上述只是举隅浅淡,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多方面灵活多变的手法,设计出真正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好收尾。
  
  张宏奎,教师,现居甘肃平凉。

耐人寻味的课堂收尾艺术